中国司法为何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8:18
随着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院长向两会作工作报告,中国民众和媒体的关注点很快转向司法公平正义。之后,诸多司法界人士接受了媒体采访作出回应。只是,这些回应里却不乏矛盾处,其中折射出来中国司法体系的诸多进步与弊端。

最高法院副院长万鄂湘12日表示,全国法院案件数量去年增长6%至7%,而最高法院案件去年比前年增长26%,且案件办理难度加大,原因包括“百姓维权意识增加”。

的确,随着百姓对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加上司法当局做出的种种努力(如减少民众诉讼费用等),法院案件数量的上升本属正常——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矛盾增加,而民众逐渐习惯到法院打官司,体现出民众对法律的信心正逐渐增加。

如万鄂湘所说,去年案件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包括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很多企业合同履行率降低,还有《劳动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导致劳动争议等案件成倍上升。然而所有社会矛盾都通过司法解决,是否就最为有效?

比如美国的劳动法体系,其劳动争议处理有协商、仲裁、行政裁决、诉讼四种,而解决问题时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形式来确定,因此真正闹上法庭的劳资争议其实并不多。

 

而中国虽然也有调解制度,甚至包括企业调解、法院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等数种,但鉴于对调解主体的信服力下降,这种方法效果正逐渐减弱,必然加大法庭压力。

案件迅速增加的弊端是案件审理质量相对下降:据说有的法官一年要办理500多件案,平均每天两件,很难保证每件案件的公平、公正。这也就难怪连最高法院副院长张军也呼吁“普通民众生活中发生一些矛盾很正常,能不打官司尽量不要打官司”。

本来中国文化传统中,百姓并无打官司的习惯。而今现代化的过程中,用法律进行契约确权的制度一立,必然要求法治环境日趋完善,调解、仲裁、行政等辅助手段亦应形成配套,则庭内审判与庭外调解皆为着一个目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然而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中国司法的尴尬,在于社会政治严重缺乏对于公平公正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