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是必然还是偶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0:15
苏联解体是必然还是偶然?马伟茗
       内容简介: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解体使无数的人对社会主义充满了怀疑,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们在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长期的高度集权制度;也有一部分人士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休克疗法”。当然,其它诸多的观点,莫衷一是。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苏联解体与赫鲁晓夫的执政——苏联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这一方面入手,结合中国发展的状况来看待苏联的解体。

  一·问题的引入:

  随着1991年克林姆林宫上“镰刀锤子”旗的降下,一个时代结束了。十二月二十五号,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十二月二十六号,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国家和他所领导的阵营瞬息之间土崩瓦解。二战之后的两极格局,随之消于无形。俄罗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曾经把苏联当作自己最大靠山的中国,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中俄两国的无数学者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各自的言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戈尔巴乔夫摧毁了苏联,还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了这一后果?还是由于历史积累下来的原因而形成的质变?为此,笔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三十年期间,是斯大林及其领导团体对苏联共产主义由列宁时代走向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时代”。陈新民教授曾经指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期间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于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正外学者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主要指斯大林执政期间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征;第二种说法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和体制特征之外,还包括斯大林及其追随者的思想理论。陈新民先生认为,体制、机制、与理论思想是分不开的,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就要分析其理论思想。笔者认为,无论斯大林模式的特征该怎么描述,我们可以总结为“高度集权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就因为高度集权,所以成为后来众多学者批判斯大林及其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依据。更成为归结苏联灭亡的一个重要支撑。

  “高度集权”和“战时的专制主义”以及所导致的官僚行政体制,这是否是苏联灭亡的重要原因和根源所在?

  在中国,我们也经历了毛泽东领导时代,也走过了高度集权时代,也经受住了专制主义的考验。即便当下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官僚行政体制。为什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成分繁杂,历史悠久,桎梏众多的后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因为这是反思和理解苏联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笔者以回忆历史的方式来分析苏联灭亡的原因。到底是发展的必然还是机遇使然?

  二·回顾历史

  1953年斯大林逝世,《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标志着斯大林时代的结束,赫鲁晓夫时代的到来。在《赫鲁晓夫政治生涯》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两本书中,都有关于“秘密报告”的详细记载。“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把矛头直接指向斯大林,指出斯大林在其统治期间违背了列宁的方法论,把党内矛盾和党外矛盾同等化、敌对化。同时他也指出,斯大林不遵守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把个人凌驾于党和集体之上。大清洗运动是个人崇拜的最高峰,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桎梏。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更是大张旗鼓的批判了斯大林及其斯大林统治。在《刘克明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1956年毛泽东主席谈到苏共二十大时指出:“这种批评是好得的,它打破了神话主义,揭开了被子,这是一种解放,一种解放思想。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敢想问题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斯大林及其统治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1953年9月赫鲁晓夫就任苏共第一书记时谈到苏联农业问题开始,就昭示着赫鲁晓夫将会对内政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赫鲁晓夫在其执政十一年之内对苏联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1964年到1982年,是苏联历史上的第五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长达十八年的统治。在这十八年里,整个苏联出现了停滞,危机重重。更奇怪的是,在这十八年里,个人崇拜之风愈演愈烈。在《苏联兴旺史论》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勃列日涅夫从1975年到1977年三年内,他由中将一跃成为苏联元帅。1976年,勃列日涅夫七十大寿之时,《真理报》开辟了七篇专栏。而当时的阿塞拜疆第一书记阿利耶夫称勃列日涅夫为“我们时代的伟大人物”。勃列日涅夫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小地》、《复兴》、《垦荒地》,获“列宁文学奖”。到1981年底,出版了一千九百六十次,其发行量可见一般。苏联的经济也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如果说赫鲁晓夫对苏联,特别是对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进行了彻底的否定,那为什么会在他的下一届勃列日涅夫时代出现如此的高度集权和个人崇拜呢?勃列日涅夫是继列宁以来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的总书记。面对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威胁,勃列日涅夫选择了军备竞赛。1982年,勃列日涅夫闭上双眼之时,胸前挂满勋章。

  而仅次于其后执政十四个月的安德罗波夫和执政十三个月的契尔年科,两位执政时间都特别短,正如陆南泉先生所说:“两位老垂病恙的领导人,似乎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极度萧条衰退的时代”。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正如俄罗斯大学米沙教授所说,戈尔巴乔夫是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领导人,他提出了改革口号,并在执政期间充分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并受到苏联全国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战略”为核心的施政纲领,对苏联的经济进行改革,但是到1987年,并未看到任何成效,反而遇到很多阻力,这也就成为后来众多学者所说的“苏联经济改革空转”。尽管从勃列日涅夫个人角度来说,他绞尽脑汁无外乎是要改变苏联的经济落后的面貌。但是单凭主观愿望来搞改革和搞经济,重犯了当年赫鲁晓夫不从实际出发的老毛病。几次三番的折腾,人民逐渐对苏联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产生了一种信仰危机。真个苏联社会逐渐得陷入了混乱,这也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和联盟国家的解体埋下了伏笔。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宣称,新思维是在两极格局时代、冷战时代、核时代,面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但是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新思维也没有救了苏联这个老国家。1988年,勃列日涅夫开始了其政治体制改革,从一党制到多党制,从议会制到总统制。但是,随着这种改革的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出现了民族主义化,这也昭示着“镰刀锤子旗”得下降不远了。1991年12月,独联体国家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社会主义走进了死胡同。

  三·苏联灭亡,症结何在?

  苏联的灭亡,中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之多可见一斑。归结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是由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和专制主义导致的;第二种原因,是由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民主自由的西方模式”所导致的;第三种原因是由苏联的历史生发的;第四,是众多的内外原因综合而成的后果。

  笔者认为,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和专制主义的确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但是斯大林执政于1929年到1953年,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其之后形成的两极格局。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面临着资本主义席卷世界的风潮,面临着和平演变的威胁,也面临着战争之后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更面临着改善社会主义联盟中极贫积弱的国家面貌的重担。在这种内忧外患、肩负使命的状况下,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迥异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基础,如何能够抵御住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入侵和经济渗透,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深蒂固,维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这是斯大林执政期间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斯大林执政期间必须考虑的、绕不开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斯大林执政的三十年期间,资本主义不断的壮大,资本主义的阵容不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待遇不断的提高、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虎视眈眈、和平演变,都将制约着斯大林对国内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作为。在这一点上,中国也是相同的处境。1949年,新中国成立,紧接之后的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自然灾害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文化侵蚀、政治打压和外交孤立,也使毛泽东主席不得不考虑新生政权的巩固和长期存在问题。阶级斗争之所以成为斯大林和毛泽东永不放弃的“法宝”,就是因为在这种国内外背景下,他们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存在。对比中国,我们就很容易的看到高度集权和专制主义甚至时间段的个人崇拜都不是一个国家灭亡的重要和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米莎教授认为,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一样的伟大,他们都对自己所在国家进行了几乎性质一样的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是距斯大林逝世之后的近三十年后才开始改革,而邓小平则是趁热打铁。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致命的,也是成为两个改革家采用同种方式的改革,却出现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经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几十年折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契机。记得诸葛亮先生曾经说过:“重病且忌猛药”。中国经过毛泽东时代,社会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长存。即便有“病”,无外乎是一种“表病”,疾在腠里,尤可治也。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经过了长期的“病情恶化”,从某种程度上讲,“病”已变质,而且病入膏肓。如此一来,一剂猛药定会要其性命。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能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灭亡的一剂催化剂,仅此而已。如果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当作是苏联灭亡的重要原因或根源所在,那只能说他对中国和苏联都了解甚少。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不会成为苏联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持苏联历史导致苏联灭亡观点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苏联的历史是复杂的,而苏联的民族是纷繁的。由于加盟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存在以及源源的历史很容易导致苏联的灭亡。但是,对比泱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幅员和当时的五万万人口、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那苏联的历史又怎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所以持此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这可能成为苏联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重要原因和主要原因。

  至于综合学说,笔者不便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苏联的灭亡是应该对比中国来看的。邓小平能够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取得瞩目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成绩归结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地抓住时机,面对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的混乱局面和专制主义盛行的状况,能够果断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另一个阶段的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不是彻底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主义和毛泽东集团,而是对毛泽东主义的一种继承性的应用。这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采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继续的发展,并且在不断的调整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始终没有放在最中心的位置,坚持应用毛泽东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灵活变动毛泽东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学习和理解毛泽东主义。这是一种承前启后,这才是发展的王道。

  戈尔巴乔夫没有机会施展类似的抱负。而勃列日涅夫只会承前,却不能继往开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勃列日涅夫没有认清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所以笔者认为,苏联的灭亡是由于赫鲁晓夫没有准确的认清苏联的社会现实和苏联当时在国际国内的社会处境,没有深入的理解斯大林的思想和斯大林的执政理念。

  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是正确的,但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及其内容确实不妥当的。他指责斯大林同志违背了列宁的党内斗争原则和方法的同时,他自己也违背了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他把对斯大林同志个人的批评上升到对斯大林时代的批评,这就成为后来他执政十一年中最大弊端的根源。赫鲁晓夫没有像邓小平一样把握住时机,汲取和利用前一代人的思想而一味的批判,这只会导致苏联的认同危机和信仰危机。这就成为苏联灭亡的思想根源所在。

  赫鲁晓夫在执政的十一年中打破了斯大林的重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推广农业产品和发展农业。1963年苏联的农业陷入困境,这就是赫鲁晓夫考虑不周的农业改革和农业政策所带来的恶果。从整体上看,赫鲁晓夫对苏联农业的改革是失败的。从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采取的行政性分权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这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迟缓发展甚至倒退的最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又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导致新的管理体制缺陷的暴露。他妄图完全的有意识的破除权利巨大的官僚主义机构的垄断,但是事实上的结果不言而喻。虽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它打破了个人崇拜,从某种程度摧毁了专制主义,但是他没有一种全新的制度与之配套。这就导致了暂时的兴盛,长久的衰败。

  赫鲁晓夫的大国霸权主义思想成为其对外政策。为了应付美苏争霸,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军备,而正是由于赫鲁晓夫的开始,苏联走上了与西方特别是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一点上,它应该学习斯大林。赫鲁晓夫的这种对外战略,使苏联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由于大国沙文主义影响,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同中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关系先后破裂和冷淡,也没有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从而使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丧失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而这种机会的丧失也就注定了苏联的灭亡。

  四·小结

  苏联灭亡已经十几年了,而留给大家将是无尽的思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苏联的灭亡,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从中国看到苏联,又从苏联看回中国,只是为了更好的吸收经验教训,理解事件的起始缘由。

  赫鲁晓夫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笔者的这篇文章只是由对比性而得出的一个小的结论,并不是对赫鲁晓夫的个人批判。如果把赫鲁晓夫换成戈尔巴乔夫,那苏联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国的明天,中国的今天会不会四十年前的“新苏联”。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后来者也只能这样想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