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 壶 济 世___纪念我的父亲江汉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3:39
 

《悬 世》

江菲菲

今年,是父亲江汉岐先生94周年诞辰。父亲一生创立了韶关中医院、创办了韶关中医学校;他有一颗悬壶济世责任心、有一种完善这古老医术的魂、有一副传承上千年文化神圣职责。他为中西医药结合的理论、为治疗温病的创新、为奇难杂症的诊治……胸怀雄心壮志,因一场暴风骤雨的“文革”,让他一切嘎然而止!他的夙志,使我们后人常铭记于心,纪念父亲、缅怀父亲、是一份警醒、是一种责任。江汉岐先生一生行医、办学的踪迹永远激励我们,为追求中医事业的进步发扬光大而努力!

世袭中医

江汉岐先生,字纳川,号儒海,1917年出生于广东清远县。年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家实殷厚,跟其父亲——当时家乡一带著名的中医江乐平,学习断识岐黄。江家世袭中医,江汉岐先生已是第七代传人,22岁开始在家乡“济世悬壶景仲方、银针汤药解危伤”。随后,江医师改名“汉岐”为敬仰远古名医岐伯 “汉岐”——意即“中国的医生”。

为应用更多医学知识,青年时的江汉岐先生志存高远,先后到了广州、香港执业行医,抗日战争时期,来到韶关。1946江医师在韶关市永盛药行坐堂行医,他团结合作精神佳,同年就参加了曲江县中医公会;在1948年任曲江县中医公会理事;19509月任曲江医药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1952年成立韶关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委员;1953年与韶关市几位名老中医并驾齐驱组建了韶关市第一间中医联合诊所--健群中医联合诊所,任韶关市中医联合诊所副主任、兼任第一分所所长;开业之初,即得到当时地委、市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并指定该诊所为“韶关专员公署中医特约门诊部”,成为地委、市委机关、国营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费医疗的中医诊所。健群诊所名医云集,年仅36岁的江医师已是当时韶关市的著名中医之一,群众威信很高,其名气仅次于李仁溥所长,在健群诊所任副所长。还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陈郁签署的中医师委任状。1954年韶关年鉴有记载:江汉岐是韶关中医界新的学术权威。1959年韶关市中医学校成立,江医师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被任命为副校长;1964年韶关市中医院成立时,江医师在韶关中医界中已享有盛誉,是中医学术权威及领导者,因此被任命为副院长,主管业务工作,后当选为韶关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

医术精湛

一.       独创--妇科品牌良药

   江汉歧先生,天资聪敏,勤奋好学,除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外,还得老中医白国屏先生的指导,学术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解放初期,政府重视关心妇女的地位和健康,为解决妇科疾病的难题,江医师运用家传秘方自行研制出“妇科坤健丸”,专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体质虚弱等症,该药品包装以其本人的头像为商标,如现时的“保济丸”药品。药品曾在韶关各地区都粘贴有2.5m×1.5m篇幅大广告,在韶关周边各县市药房有售,此药疗效佳而成为当时妇女们家喻户晓户的口碑药品。随着社会的变迁,该药品也逐渐停售。

二.思维创新——中西结合的先驱

解放后江医师曾参加北江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于1955年春,参加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医学习西医班”。他思维创新,虚心向西医学习,在临床中努力开展运用西药治病,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针,在健群中医联合诊所,他的诊室是唯一配置西医设备的诊室。他为走中药科学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如他与广州星群制药厂共同研制了“中药水剂”——有治疗感冒化痰止咳水、肠胃不适的调气镇痛水,已经取得些效果,“中药水剂”当时在韶关风行一时。是现时“中成药口服液”的前期产品。当时在中医界里,江医师是最早开始尝试的中西结合的医生之一。

三.温病学派专家——在韶推广第一人

1958年3月江医师到南京中医学院进修温病学派理论。回韶后他立马大力开展温病学派的临床研究,结合伤寒学与温病学疗法的法则,辨证施治灵活,成为当时韶关市推广温病学说的第一人。在1958年夏秋季,韶关市出现流感大流行,江医师根据温病学派的理论,提出以“芳香化湿”作为防治流感的原则,拟定出预防流感的方剂,由诊所统一煮煎,免费供广大群众服用,发现效果很好,从而降低了流感爆发。于是该方剂被大力推广,至今仍被应用。

另外在儿科临床中,以温病学说为依据,江医师提出了治疗儿科疾病应以“清心、健脾、平肝”为原则,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在治疗小儿麻疹方面,他亦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转变阶段理论,提出治疗麻疹的三大法则,即:疹前期以解表透疹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收末期以清热养阴为主。从而纠正了前人治疗麻疹用药过于庞杂的不良习惯,大大地降低了麻疹并发肺炎、肠炎的机会,挽救了不少危重患儿。江医师自进修温病学说理论之后,在学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韶关中医界中独树一帜,成为温病学派临床专家。

四. 活用古医学文献——辨证论治小儿麻痹                                  

1961年,小儿麻痹在全国蔓延,该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病毒主要由饮食污染或飞沫传播,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由于当时卫生条件差,疾病蔓延讯速,眼看着无数孩子,瘫痪在诊所的椅子上,江医师心急如焚。在祖国医学文献上,没有小儿麻痹症病名的记载,他锲而不舍地查阅大量历史医学文献,江医师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当时小儿麻痹症状作进一步钻研和探讨,结合临床经验,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江医师采用两个不同的方法治疗,方法一:葛根岑连汤加减;方法二:凉粉草。面对使无数小儿致残性疾病,江医师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对症下药,挽救了许多危重患儿,获得了良好效果。为获取疗效及病情变化资料,江医师不管白天昼夜,奔跑于多个患儿家里,详细记录治疗情况,写下在祖国医学文献上空白的、创新的中医学术论文《中医辨证论治治愈小儿麻痹症》,发表在各地医学杂志上。

五.学术造诣深厚——论著启发后人

江汉岐先生,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著。他有总结经验启发后人的精神,习惯记录分析疑难杂症、特殊病症的把握观察,把这些病里的病情及发展、变化、用药情况、方剂的调改都做了详细记录,最后做了临床总结,写了治疗心得,至1966年已集成五本,定名为“验案随笔”。并选择了其中的心得体会,在祖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中医学术论文。江医师早有延续中医世家想法,因此累积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和病理手稿。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把他的梦想打破。他数十年医疗经验及数百多年的家传秘方,大部份被“文革”抄家、烧毁而不知去向。其积累数十年的医疗资料,多少心血却被严重损毁。

 

呕心沥血培养新一代中医

江汉岐先生早有创办学校培育新人的思想。一九五六年期间,市政府,军区,各大厂矿经常接他到当地讲解中医诊治知识。后每年为韶关军分区及驻韶部队医务人员进行“中医学习班”“西中医学习班”的培训,办了多期,每期有一百多人。为韶关乃至广东创下了“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先河。

1960年为培养新一代中医事业继承人,开办了“韶关市中医学校”。江汉岐先生被委任副校长,负责筹办工作,由于是民办公助性质。办学过程,他从筹办经费到编写教学大纲,从课堂授课到见习实习,都是主力之一。江医师在中医人群中,显得轻松,因为他有着创新的思维;在青年人群中,显得深沉,因为他有着渊博的知识。他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由于他曾在南京中医学院进修,亲身体验过中医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在演绎中医古典著作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加插不同的治验个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易于接受。课余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有着西方思维的教育理念。

办学期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教学和生活都很艰苦,学校又设在曲江马坝血防站,离家甚远,他全然不顾,一心扑在办好学校上,为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江医师可谓是呕心沥血。中医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布韶关各地区。

为中医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九六四年,江医师又参加筹建韶关市中医院工作。中医院也属民办公助性质,医院成立之初,存在着很多困难,在选址、筹办、人员调配、培训、医疗器械、临床设施等等方面,无不尽撒江医师的心血。特别在设立住院部时,由于人才缺乏,又没有收治住院病人的经验,一旦出现危重病人,如何实施抢救及护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在这些困难面前,江先生却挺身而出,毅然担当起住院部的领导工作,江医师善于团结同道、发展有一定西医基础的医生以及中医学院毕业生,共同精心策划,终于建立和健存了住院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增设了各种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措施,使住院部逐渐走上了正轨。从而把韶关的中医事业推上了更高的台阶,为今后韶关人民的中医治疗以及今后韶关中医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江汉岐先生为中医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代名医的陨落

正当中医院的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江汉歧先生等一批韶关著名中医被带上“反动学术权威”、“地主份子”等帽子而被残酷批斗。这场浩劫给江医师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当时他已患了鼻烟癌,在广州接受放疗,已经好转。回韶后即遭监管批斗,连续不断的批斗会、打骂、罚跪、游街、劳动改造等,使江医师的身心受到极度的摧残。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终于因癌症转移,病情恶化而逝世。一位热爱祖国,热心公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一代名医就此惨遭折磨而陨落。八年后,党中央揪出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党中央终于为江汉歧先生平反昭雪了。

江汉歧先生的心血并没白费,他的儿女们在他的中医教育和熏陶下,秉承了他的夙志,学着他那样和蔼可亲态度,乐善好施、救死扶伤的精神,奋斗在各地的医疗岗位上。他当年精心培养的一代中医人才,也在中医行业上继承和应用他所教导的良方,在省内外各地悬壶济世。

 

后记:

父亲的夙志,我们铭记于心,父亲精湛医术对我们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每年父亲的生辰我们都有纪念活动,去年父亲生辰时,我们回韶拜访了父亲当年最得意的们生。邹志维先生、姚良棚先生是父亲视为儿子的学徒,他们当今是韶关箸名中医师。拜访时邹志维先生把他收藏至今父亲编写的二编论文:《中医辨证论治治愈小儿麻痹症》、《柴胡四物汤治疗产后发热》以及他为父亲写的《江汉岐传略》交给我们。同时也拜访曾祥英先生、杨冠华女士,他们是父亲的得意们生,是韶关箸名的中医师,曾祥英先生为父亲写下《回忆江汉岐先生》的纪念文章,在文章中论述了父亲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处方。拜访杨冠华女士时,她把二张珍藏50多年的旧照片《韶关市中医学校第四期毕业典礼留念》《韶关市中医院开幕典庆合照》,还有把一本已经发黄的《论文选编》交给我们,《论文选编》中有记载父亲发表的论文。恩师永铭记,师恩久难弃。这是父亲门生的深情表白!

 

       鸣谢:邹志为先生、

        曾祥英先生、

        姚良朋先生、

        杨冠华女士

参考文附:邹志为先生《江汉岐传略》、

                                 曾祥英先生《回忆江汉岐先生》、

杨冠华女士珍藏医学文献、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