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今注今译(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09:02

中庸今注今译(3)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的大道。

人如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圆满而致得之,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 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今注]

杨氏:即杨时,字中立,宋将乐人。先后受业于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之学,其源皆出于杨氏。晚隐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著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一章,子思传述孔子的意思以作《中庸》。首先说明道的本原是出于天而不可加以改变的,而实际上道体是具备在我们自身,不可离开,其次说明 存养省察 功夫的大要,最后说到 圣神功化 的极致。这不外乎想要做学问的人,反过来求诸自己而悟出它的道理。祛除那由外界引诱而生的私欲,把那原出于天的本然的善性充实起来。这就是杨时先生所说:这一章是《中庸》一书里的纲领。以下十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来完成这一章的义旨的。

仲尼 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今注]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县)人。父叔梁纥,母颜氏徵在。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551 前479)生有圣德,学无常师。为鲁司空,又为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鲁国大治。其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世称至圣先师。

中庸:朱注: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徵也。

君子中庸:朱注: 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

小人反中庸:朱注: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

[今译]

孔子说: 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因为君子能随时居于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的道理,因为小人不知此理,不生戒慎恐惧的心,而无所不为。

右第二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二章。

子曰: 中庸其至 矣乎!民鲜 能久矣。

[今注]

至:犹言至善至美。

鲜:上声,音险(xi n),少也。

[今译]

孔子说: 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呵!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实行这种道理已经很久了。

右第三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三章。

子曰: 道 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 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 能知味也。

[今注]

道:朱注: 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 按此指中庸之道。

知:去声,同智。

不肖:不似也,不贤也。

鲜:上声,音险(xi n),少也。

[今译]

孔子说: 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够行,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显明,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犹之乎人们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

右第四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四章。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

[今注]

夫,读平声,音扶(f )。语气词,犹乎也。

[今译]

孔子说: 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行了吧?

右第五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