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今注今译(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9:54

中庸今注今译(1)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子程子 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宝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有中庸说,《隋书·经籍志》有梁武帝《中庸》讲义,可知《中庸》早有单行本。宋儒特别加以提倡。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从《礼记》中取出与《论语》、《孟子》合而为四书,复为之章句集注。把全书分为三十三章,每章内容皆加以扼要的阐明,使读者获有系统的观念。按《中庸》一书作者,向来说是孔子孙子思(名伋),见《史记·孔子世家》。后世亦有人对此发生疑问者,然无从举出实据。

[今注]

程子名颐,字正叔,洛阳人,宋朝大儒,世称伊川先生。其学本于诚,主于穷理,从学者甚众。

心法:本是佛家语,以心相印证者曰心法。程子袭用此语,即说明此乃口授心得之法,非笔墨所能尽传者。

子思:孔子孙,名伋,子思其字也。受学于曾子,尝为鲁缪公师,继孔子之传,作《子思》二十三篇。

孟子:战国时邹人,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受业于思之门(一说受业子思之门人),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弥,音迷(mí),偏也,满也。

六合:谓天地四方。

[今译]

程子说: 不偏于一方的(或理之一边的)叫做中,不改变的叫做庸。中的意义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义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要法,子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误,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开为万般事体,最后又合拢来归结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弥被六合,收起来可以归藏在隐秘的方寸之内。它的意味是无穷尽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推求自然会有心得,就是一生用它也是用不完的了。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 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 也。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11};发而皆中节{12},谓之和{1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14}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15}也。致{16}中和,天地位{17}焉,万物育{18}焉。

[今注]

天命之谓性:朱注: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按这一句意谓:人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就是说宇宙万物的性,都是自然而有的,此即天性;此天性中有其自然之理,亦即是天理,故朱子说: 性,即理也。

率性之谓道:朱注: 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按这一句意谓:遵循人性之自然,使其对于日用事物,皆能合于当然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大道。就是说能遵循天赋之性,亦即是合乎自然之理,这就是人生的当行之路。

修道之谓教:朱注: 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按这一句意谓:圣人的教化原就是遵循人性以修明人道。由于天赋的自然之性与当行之道,虽然相同,但各人气禀或有差异,自不能无过与不及的行为,因此圣人施行教化,是要修正、统一这些过与不及的差别,使之合于天性的自然与天理的当然的行为,而建立礼乐刑政等四教。蒋介石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