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冲撞“传统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0:11
  • 谷歌冲撞“传统世界”

    21Jan 本文隶属类别:04.搞搞稿稿更健康 本文发表时间:Thu, 21 Jan 2010 21:34:30 +0800 版权声明:本博客文章除注明外均属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给出文章地址的超链接,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Comments: 3

    谷歌冲撞“传统世界”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4期
    ■本刊记者/王家敏  文/方可成

    开放信息与技术必然与传统行业对抗。

    18日下午,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员工停止工作一周后,美国网络巨头谷歌表示,在中国的业务恢复正常运转。

    谷歌中国公关总监王锦红19日向网络媒体确认,如总部上述表示,中国区员工办公已经正式恢复正常。谷歌中国在19日中午的确认言论,也预示着“谷歌威胁退出中国”说法已经成为过去。

    然而,谷歌此次退出事件所引发的余波,却并没随事件的平息而消失。看看谷歌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可能更有助于网民了解谷歌在商业行为上的逻辑惯性和行为准则。

    如果Google止步于网页搜索,那么故事将是简短的

    哪一个词汇能代表过去十年?美国人选择了“google”。

    201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简称ADS)将“google”选为代表过去10年的词汇。

    ADS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北美地区的英语及其他语种、方言的学者群体,他们通过投票来确定“年度词汇”。美国莱斯大学德语研究中心高级讲师理查德•斯普勒博士(Richard Spuler, Ph.D.)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google’对于美国人而言,已如同阳光、空气不可替代。”

    Google确实获得了商业成功。目前,Google已站稳全球数亿网民进入互联网信息的必经之路,并试图建立书籍、新闻、视频等数字化信息集合。这个公司也在网站上与网民分享了它取得成功的十条理念,比如“以用户为中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快比慢好”“信息始终在不断地累加”。

    如果Google止步于网页搜索的成功,那么它的故事将是简短的。1996年6月,Google接受了风投2500万美元股本资金后,决定“将全世界的信息都组织起来,让它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收,可以利用。”他们的行动是,支持开源计划,并在公司运营的技术面上使用开放标准,启动数字图书馆、Google地图、Google录像计划。

    开放信息与技术必然与传统行业对抗。谷歌产品管理资深副总Jonathan Rosenberg在写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说,“有若干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开放的互联网……他们力量强大,而如果他们成功,我们将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区块化、发展停滞、价格高昂且缺乏竞争的网络之中。”

    “开放”与“不作恶”,被认为是Google最具说服力的价值观。2004年,Google上市。上市前夕,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向所有投资人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则是一句警醒的自律:Don’t Be Evil(不作恶)。

    信中这样解释道,“我们坚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将从一个公司获得很好的服务,这个公司即使放弃短期获利,也要做出令世界美好的事。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在公司内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根据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的回忆,他曾以为“不作恶”只是布林和佩奇讲给自己的一个笑话。直到他在办公室里参加一项新广告产品的战略讨论,一位工程师中途插话说,“那是在作恶。”这句话的力量,使那项产品最终取消。

    而真正让“开放”与“不作恶”在Google被作为一个信条得以坚持的,是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的努力。谢尔盖·布林在前苏联度过了他的童年。

    1973年,布林出生在前苏联莫斯科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79年,布林6岁时全家移民美国。在《Google Story》一书中,布林的父亲接受作者Mark Malseed采访时详述了他们被迫离开的原因。

    “在前苏联,尽管官方称并不存在反犹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通过拒绝接受犹太人进入大学而将其排斥在高层专业人士之外。特别是物理系,犹太人完全不能涉足。”

    因此,布林的父亲在报考大学时被迫将专业改为数学,也没有人会考虑接纳他读研究生。1977年,当他的父亲参加完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后,就对自己的妻子和母亲说:“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1978年9月,他们开始正式申请出境签证,结果布林的父亲“立即被解雇了”,出于类似的原因,布林的母亲也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随后8个月等待签证的过程中,丧失了固定收入的一家人只能靠打零工糊口。1979年5月,他们拿到了签证,得以离开前苏联。

    1990年的夏天,布林的17岁生日之前不久,他的父亲带着一群有数学天赋的高中学生去苏联参加了两周的交流项目,其中也有布林。

    Mark Malseed称,“那次旅程唤醒了他儿时对极权的恐惧”。他记起了自己“面对压迫时的第一次冲动,是朝一辆警车扔石头”。

    法院传票与信息冲突

    “开放”与“不作恶”令Google控制世界,但并非免罪光环。当Google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搜索引擎,当Google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也意味着这个“道德”公司或许会收到更多有关“道德”的传票。

    2006年1月,谷歌股价曾一天之内暴跌8.5%,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而原因,正是谷歌拒绝向美国司法部交出用户搜寻记录的要求,被后者告上法庭。

    从2005年夏天起,美国司法部一直要求Google提供某一周内所有键入Google的搜索关键词,并且要求Google从其数据库中提供100万个随机选择的网址。理由是网络充斥色情内容,危害未成年人。

    美国其他搜索引擎,如雅虎、微软等都按要求向司法部提供了相关资料。但Google认为,网络对所有人开放,用户的隐私也应当受到保护,Google搜索结果提供色情内容的结果,并非出于本意。法官最后判决,司法部不得向谷歌索要任何用户搜索查询资料,但谷歌须交出它数据库中5万个色情内容搜索结果的链接地址。

    而在2009年11月,Google则同奥巴马夫人“开了一个玩笑”。在Google图片中搜索“Michelle Obama”,一张将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恶搞成猴子形象的照片出现在第一位,这张照片引发了美国各界的抗议,民众认为照片具有挑衅性和种族主义色彩,应当被撤下。

    然而Google拒绝这样做。谷歌迅速发布了网络广告进行道歉,并解释了谷歌搜索引擎的运行原理,“Google工作人员的信念和倾向,或是社会舆论,都不会决定或影响搜索结果。的确,经常有具体民众或是社会利益团队要求我们撤下某个链接或调整搜索结果。尽管我们保留应对这些要求的权利,但我们认为搜索结果的完整性极其重要。”

    奥巴马夫人的恶搞图片事件,被不少人认为是Google“搜索引擎结果公正性”的危机公关。但是,它与“传统世界”的冲突并未解决。

    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Google要在300年内完成全球信息整合。2007年,一年一度的公司股东大会前,佩奇说,“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全世界的信息,完成这个任务的,不能是一个小公司。”

    事实上,Google想要做的已经超过公司,而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国家”,信息全然流动中,世俗国家的分界线将变得非常模糊。从这个角度,Google与传统世俗国家难免冲突,包括美国。

    理查德·斯普勒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政治层面仍对“信息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谁决定了我们所得的资料呢?谁决定哪些信息是‘相关的’特定的搜索?我们不应该使‘信息’等同于‘知识’,众所周知,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权力)。”

    杰夫·贾维斯也对Google能否担此重任表示怀疑,“人设计了这些机器筛选的算法,Google也被迫将信息移交给向印度政府。Google信守不作恶,但它拥有我们的点击、搜索记录甚至是病例信息。”

    Tags: 互联网, 谷歌

随机文章:

  • 可笑的“美国特色社会主义”
  • 庆祝残奥会闭幕
  • 猪肉都降价了,食堂呢?
  • 大萧条中谁不会失业?
  • 8888888

     

  • 3 条评论

    • 在2010.01.21 23:54时, 17doit 发表评论说:

      谷歌从来都是站在传统的对面

      [回复]
      • 在2010.01.22 07:59时, 奇异果 发表评论说:

        奇怪的是,谷歌敢在美国表现它“搜索结果的完整性”,却在中国,立场一退再退。
        望Google文化能使社会,充斥理性和包容。

        [回复]
        • 在2010.01.26 18:14时, cher 发表评论说:

          2009年底的时候BBC一个PODCAST节目做了一个系列叫defining the decade,有三集,分别是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GOOGLE。可见选择它代表过去十年的不光只有美国人。那期关于Google的节目里也有在中国的采访——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谷歌中国风波,挺有趣的,可以找来听听。

          P.S. 我是今天匆匆一面的小红帽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