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之二:会说不才有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0:10
作者:郝志强

    我家孩子,给我深刻印象的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立行走。可以想象一个不会走路的“爬行动物”,骄傲地站了起来了,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直立,那是多么另他自豪的事情。对他来说那是一小步,对我们全家来说,那可是一大步。我家北斗会走了后,就不走了,而是奔跑,低着头,不管前面是什么,他只管自己飞奔,于是无论前面是谁,都要让路,没有人阻挡一个飞奔的孩子。那执着的样子,让我感动。或许他在享受飞奔的喜悦,或许他在用飞奔探索世界。

    直立了以后,下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说话了,但说话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每天都有不同的话,都会给家长震撼。在2008年7月底,我带老婆和北斗回内蒙老家,北斗1岁8个月大,在回来的飞机上,北斗突破了自己,说了一句让我惊讶的话,他不小心把我给他玩耍的糖,掉到座位下面了,于是他说:糖呢?跑到哪里去了呀?这完全是他自己造的句子,当时的感觉就是震撼。因为在这之前他只会说简单的词汇,从来没有说过这么长的句子。
再后来是我们的噩梦开始。以前我们问他:北斗,好吃不好吃。他必然会说:好吃。满意不满意。他也必然会说:满意。他在模仿,或者说在重复我们对他说的话,被我们正面引导,可以顺利达到我们的目的。比如我看是差不多了,他也该尿尿了,于是我会对他说:北斗,要不要尿尿呀?北斗必然说:要。于是我带他去尿尿。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会说“不”了。你问他:爱不爱爸爸。他会说:不爱。要不要撒尿。他说:不要。给我的感觉很震撼!他会顺着我们的话说,我没什么感觉,只觉得很好玩。现在他会说“不”了,就是在表达思想了,他分析了问题,找到了理由,于是说“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想,怎么才能想,那你想做什么之类,我们开始交流了。给我的感受是,当一个人说YES时,尤其是他经常说YES时,我们会常常忽略这个人的感受,把他不放在心上。而当他突然说NO时,我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他按你的意思做事,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简单地来说,只有说NO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联想到企业中,生活中,也是一样,会顺着别人,总说“YES”,那是生存之道之一。但懂得说“不”才算是有思想,才有出头之日。就连我们看的书,不也有“日本可以说不”之类,来向全世界声明,日本是个成熟的国家了吗。

    会说“不”,那是成熟的一个表现,今天你说“不”了吗?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但现在呢?我们可以买保险养老,不一定要养孩子,关于养老我们多了一个选择。况且我注意观察过,我们小区带孩子的大多是姥姥和姥爷,并不是爷爷和奶奶,想一下也有道理。当老婆怀孕时,和她妈妈最合得来,而不是婆婆。而且伺候一个情绪容易波动的孕妇,也是女方的父母更合适,而不是男方的婆婆。家庭有条件的,一般都接女方的父母过来,伺候孕妇。等生了孩子后,谁来伺候月子和带孩子呢?当然还是女方的,接着你就会发现,你如果有选择的话,最后可能和岳父岳母过,而不是自己的父母。当然如果岳父岳母不身体不好,或时间不方便,那只好选择自己的父母。我就发现我们小区,带孩子的80%以上,都是岳父岳母。

    现在的社会,儿子长大了后,会怎么样呢?大多飞走了,内地的飞要沿海,小城市的飞到大城市,国内的飞到国外,很少有年轻人守侯在父母身边。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只能是《论语》里的教诲了,后面的一句“游必有方”,才是最重要的。我爸爸有三个儿子,现在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呼和浩特,不过也不和他住在一起,三个里总算有一个在身边,可以照顾一下。我们大多数家庭今后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长大后留在你身边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养孩子,对自己的晚年根本没有好处。当然如果从有所寄托,从感情关怀,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说,养个孩子还是不错的体验。

    所以我们说,在现在的养儿不防老,即便是防老,也是要养女儿,儿子是赔钱货!养大了儿子,成了别人的老婆,和岳父岳母在一起,而培养孩子的代价尤其大。我记得在我家北斗一岁左右,我算过一个帐,他每个月的花费情况。原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个小孩子的开销,比我这个大人,还大很多。

    A、奶粉:雅培牌子的,我去香港买的,大概一罐要150元,一天喝两到三次,能喝10天,平均每天是15元。这还没有算我来回香港的车费,每次大概要100元。后来我们找专门带买香港奶粉的邻居,交通费用就节省了。B、尿布:老婆说每天最少要换4片纸尿布,每个2.5元,每天10元。C、水果:北斗爱吃葡萄,姥姥买的优质葡萄,10元一盒,每天吃两次,两天吃一盒,每天5元。D、饭:每天都吃龙利鱼或者三文鱼,还有肉,和面条或米饭拌在一起。每天两顿,大概15元。

    以上总计每天的开销是45元。这还不算衣服,睡觉穿的数套,出去玩的数套,厚的数套,薄的数套。玩具若干,大的,小的,发光的,出声的,滚动的,手抓的,嘴咬的,你看看。儿童车三辆,一辆躺的,一辆坐的,一辆彩色用来游乐的。这么大的投资,能收回成本吗?你说说!有个网友说他家也是类似,他说:“我家从出生到现在,宝宝每年花费在1万-1.5万,今年5岁,又学了几个读后班,一个月两千以上。”我们要把帐计好,如果这小子不孝顺的话,以后讲给他听,还把相片、录象放给他看,作为证据。老婆有个同学,把孩子5岁以前喝过的奶粉罐,都垒在了阳台上,让他家孩子站在前面,照了一张相,作为证据。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孩子是奢侈品! 一天北斗在家,吃他最爱吃的饼干,我在旁边看报纸,他扭动着身子,顽皮的样子,很是好笑,我看到北斗的饼干快吃完了,就和他有下面的对话:北斗,可以给爸爸吃一块饼干吗?

    北斗犹豫了一下,点着头说:可以,给爸爸。说着把饼干喂到我嘴里。

    我夸张地嚼着饼干说:北斗真棒,知道自己吃的饼干,给爸爸吃,这叫做什么呀?
    
    北斗点着头说:叫分享。

    我说:对,就象采蘑菇的小姑娘一样,要和小朋友来分享,对吧?

    北斗抬头,回忆式地说:对,那个小姑娘,就是和小朋友来分享的,DVD里唱的。

    我说:真是个好宝宝,爸爸好喜欢,亲一下。也要和妈妈分享,还要和谁分享呢?

    北斗说:还要和姥姥,姥爷,来分享。

    多么有意义的儿歌呀。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 》里是这样唱的:“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噻箩箩哩噻箩箩哩噻噻箩箩哩噻,谁不知山里的蘑菇香,她却不肯尝一尝,盼到赶集的那一天,快快背到集市上,换上一把小镰刀,再换上几块棒棒糖,和她的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北斗把这首儿歌唱得很熟了,我们就利用儿歌里的内容,在他不愿意分享时,来教育他。还有哪些儿歌,可以让孩子练习发音,可以让孩子感到兴趣,可以让孩子培养好习惯,甚至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呢?下面这些就是。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地快,跑地快 ,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个儿歌可以用来威胁孩子。我们不让他玩棍子时,就这样说:你要是用那个棍子玩,万一戳到了眼睛,就象两只老虎里面的老虎一样,快放下。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就会放下,甚至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棍子,也会说危险。或者说:离电视机远一些,距离那么近看电视,就很容易把眼睛看坏,象那两这老虎一样。或者:把音响的声音调小一些,你现在放得太大了,那样会把你的耳朵听聋的,就象那两只老虎一样,耳朵没有了。

    小毛驴:“我有一只小毛驴,我有一只小毛驴 ,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真得意,不小心我哗啦啦,我摔了一身泥。”万一他不小心摔交了,我就在旁边唱这首歌:“我有一个小北斗,带他出去玩,有一天他不听爸爸的话,心里还很得意,一不小心哗啦啦,摔了一身泥。”北斗往往说:碟里不是这样唱的。算是对他不小心的提醒吧。

    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老太婆,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拔萝卜、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小姑娘,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拔萝卜、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小黄狗,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拔萝卜、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小花猫,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这个歌可以锻炼他的发音,节奏很好,而且相声词很多,小孩子非常喜欢。当他做不到什么时,我去帮忙,就和他说这首歌曲,让他回忆拔不动萝卜时,要怎么样。

    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这个歌曲我们用在如果他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时,就和他说要交给东西的主人,就象马路边拣到钱一样,而不要自己拿着。

    数鸭子:“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别考个鸭蛋抱回家。”这个用来学数字,可以教孩子数数字。而且可以把鸭子换成小鸡,或者把一群换成几只,或者把大桥下换成大桥边,可以锻炼他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小二郎:“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当他不背《三字经》时,或忘记了以前教他的片段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学问,没脸见爹娘。可以促使他多背诵经典。

    小兔子乖乖:“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 谁来也不开。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当他非要进里屋,而我们不门关上时,他有时就说:“妈妈把门开”,就是用到了这个儿歌。我想当他长大了,一个人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就可以用这首儿歌来教育他的安全意识。

    以上是利用儿歌对幼儿的听力、发音、甚至是逻辑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总之学那些儿歌本身不是目的,如何在生活中联想,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儿歌到底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对他的未来有什么启发,才是最重要的。
有个网友看过我写的育儿心得后,和我在MSN上探讨起幼儿教育,她发了一个故事给我。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在1968年的一天,,美国的一个3岁女孩指着“open”对妈妈说,,她认识字母“O”。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妈妈表扬了女儿之后,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她女儿在认识字母“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等圆形的东西。但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

    在法院,这位妈妈进行了如下辩护:“我曾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大池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放在小池溏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无法飞行;在小水塘里的天鹅,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里。现在我的女儿就犹如一只幼儿园的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象的翅膀,过早地把她投进了只有abc的小水塘。”法庭最后宣判幼儿园败诉! 从此,美国《公民权法》中多了两项特别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故事说完了,相信你以前或多或少也听说过,但那是真的吗?
就象我们听过的很多“心灵鸡汤”类的故事一样。在美国那样人人“争讼”的社会里,先不说妈妈这样做,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孩子。就说最后的结论就很有意思:孩子的一个权利是玩,一个权利是问为什么。这样的结论和前面,老师教孩子字母,而被起诉的案件,有什么关系呢?按逻辑来说,从以上幼儿园败诉中,只能推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幼儿园不许教孩子字母,再推断也不许教相关的任何知识,比如说儿歌,比如说图形,比如说形状,总之只要你教了,按这个案件的逻辑,你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幼儿园就一定是败诉的。甚至幼儿园的阿姨,不能和孩子说话,因为让孩子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要把孩子限在英语,这个小水塘中呢?

    这样的幼儿园,将是个沉默的幼儿园,老师能做什么,我表示怀疑!我很难想象它的状况,我是家长一定不会把孩子送进去。要是这样的推断成立的话,岂不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成果都白费了,让孩子从0开始领悟,不是最好?莫非原始人,比我们现在智商更高,教育程度更好?更是家长希望的状态?教授和探索,中间要有个平衡才好,千万不能走极端。以上只是从案件的结果,做出的逻辑推理,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是不是某些人为了某个目的,编出的伪故事呢?警惕呀家长!

    我们再看那个结论,通过的两项法案,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而这两项权利,和前面的案件,根本是不相关的呀!从案件上,不能得出两项法案这样的结论。这两个结论只能从一个这样的案件中推导出来。比如说有个幼儿,询问了老师他想知道的问题,而老师不告诉他,甚至是责备了他,所以才推出了“孩子有问为什么的权利”,老师有回答的义务。幼儿想去玩耍,而老师不让,只让幼儿学某些东西,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才推出“幼儿有玩的权利”。我说的对吗?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听到了什么故事后,一定要分析,不能被鸡汤忽悠了,这样的鸡汤很可能成为家长的毒药,最后是家长,而不是幼儿园,成为了剪断孩子想象翅膀的黑手!北斗2岁4个月的一天,我带他去南山荔香公园玩,有个做幼儿教育的女孩子,找我做幼儿市场调查,顺便也宣传她们如何优秀,场地如何好,师资如何棒,教材如何先进,还说可以让我带着孩子免费听课。我家孩子在1岁10个月时,也参加过这样的班,在一个叫都市宝贝的地方,还参加过阳光幼儿园里主办的亲子班。

    我是做培训的,我知道在任何教育里,无论教材如何,无论场地如何,教师都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幼儿教育单位,师资都很一般,甚至很差。大多是一些20来岁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他们有过自己的孩子吗?没有经验,光靠观察,光靠书本,怎么教呢?就象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没有做过销售的人,给有5年销售经验的你,讲销售技巧的课程,你会去听吗?我就怀疑了,莫非他们是拿孩子们当“白老鼠”练习,而得到经验积累吗?他们专业学过教育,实践过吗?如果没有,怎么教呢?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善于观察吗?如果不到30岁,自己还很青涩,怎么教呢?幼儿学前教育,在我看来无论老师,还是教学内容,都很不规范,因为利润丰厚,有资格没资格的,都来参和进来了。

    那些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中心,张口闭口都是“大家说老师好”、“老师怎样”、“老师如何”,从来没有听过他说“孩子们”,“大家如何”如何的,更不用说促动孩子们交流,采用建构心理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了。更关键的是这些所谓老师,心不在孩子那里。而家长带孩子,无论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如何,家长的心都在孩子那里,家长会关注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教他东西,或训练他的习惯。

    你觉得在以浮躁著称的深圳,有这样的老师吗?全身心地扑在幼儿身上?老师的心思都在哪里呢?是不是房价跌了,是不是股票涨了,是不是老公有外遇了?是不是要裁员了?这个孩子的家长有钱,那个孩子的家长穷酸。我不信,在深圳这样浮躁的环境里,有多少老师,能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就我在都市宝贝那里,在育才阳光幼儿园那里,只看到了市场经济,只看到了我用钱买了老师的时间,而没有看到老师是如何尊重孩子,老师是如何观察孩子。那些老师想的是如何把时间“混过去”,拿到属于自己的提成。我是做培训的,整天给成人授课,那些幼儿园老师用的那些方法,都很清楚,这些方法在成人教育中,被一些刚出道的讲师,用的也很多。

    在课程结束后,我还和育才阳光幼儿园的老师沟通过。我感觉她不喜欢这样的沟通,她想我把我快点打发走,好让她接待下一批客人。她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带孩子们玩了5种左右的游戏。有穿项链游戏,有听声音游戏,有滚球游戏,有认颜色游戏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还没有明白规则,更没有进入状态,游戏就结束了,下一个游戏正准备开始。只有个别优秀的孩子,跟上了老师的节奏,大多数孩子茫然,家长只好帮忙。最后变成了家长手把手,教孩子那些游戏,甚至家长自己玩那些游戏,孩子在看,家长很是快乐。这象不象我们的应试教育呢?只有特别优秀的人,被老师选拔了出来,大多数孩子被淘汰?

    即便在课程纪律的维护方面,这些老师也是欠缺的。当老师拿起一个红色的三角形,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还在思考,有的家长就说:“红色”,然后对他家孩子说:“快说,是红色”。可悲的家长,通过了红色的智力测验,但孩子学到了什么呢?

    我要问那些搞幼儿教育的所谓老师,你们知道多元智能吗?你们研究过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和建构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吗?你们知道幼儿的心理吗?你们熟悉哪些教学手段呢?你们有无胆量让家长闭嘴,而让幼儿自己说话,自己行动,参与到你带的游戏中来呢?

    在我理解,搞幼儿的应该是最优秀的人,因为幼儿比成人更难以琢磨,更要耐心地观察,更要有颗敏感的心,是不是应该是学教育的博士,年龄在30以上,有过两个孩子,并成功地进行过教育,中国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吗?看到我写的育儿心得系列文章,有个校友,网友叫“叮当A梦”的妈妈,发来个问题,她说:“如果你的儿子到了高三,马上要高考了,突然跟你说,爸爸我不想参加高考,我要到世界各地去游历,你会怎样选择?尊重还是强迫?”这是某个家庭的真实例子,她想请我发表看法。我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便会遇到至少也在10年之后了,但万一我遇到了,我会这样来处理。

    1、首先分析情况,让他自己来选择。当然在这之前我会带他出国看看,体会一下出国游历是什么味道,也会带他去学校看看,尤其是国外的名校是什么样子。让他现场感受,自己来权衡利弊,而不是坐在家里凭空想象,或被别人影响,更不是攀比和追风。我想我家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选择。

    2、其次我会尽量引导他能把两个结合起来。平常该上学还是上学,可以利用假期,去世界各地游历,当然学费要靠他放学打工挣。这样和学习结合起来的游历才有价值,才可以把学到的一些东西,在游历中得到印证,尤其是关于历史和文化类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游历而游历,那是游玩,不是游历。当年司马迁写史记,也是怀着目的,去周游全国的,在游历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民间史实,充实了史记。所以古人才说,做学问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更要阅万种人,才能真正修炼出大学问。

    在他小时侯(老婆说要在4岁以后),我会利用在全国各地培训之便,带着老婆和孩子,游历全国。在去每个地方之前,我都会让他做知识储备,制定计划,想好游历的目的,做好每次游历的总结,这些都是我是否带他一起去的条件。我想在这样逐步培养下,他一定会从游历中,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学等类知识,见识过遇到的各种人物,等到高三,我相信他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3、最后也是更重要的是,让他树立明确的目标,知道长大了后,要做什么。人家司马迁,那是史家出身,有史家的传统,而我们家爷爷辈是地道的农民,所以孩子的目标,要靠孩子自己定,靠家族影响行不通。孩子的高中学习,孩子的游历学习,都为他实现目标打下基础。如果游历有助于他实现目标,游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反之还是去读书。
    以上是出了这样的状况,我的处理办法,接着就由孩子自己来选择了,他可以选择去高考,也可以选择去游历,更可以选择把两个结合起来。不过我相信,我家孩子,不会出这样的问题。简单地来说,不是到了那个时候,再说怎么办,那是危机处理,而不是教育了!注意,我们很多家长往往把两者搞混了,疏于日常教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孩子出问题了,才问到底要怎么办,硬是把教育变成了危机处理。

    教育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大孩子来说,除了学那些知识,掌握那些技能之外,就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就是教会孩子选择,无论对大孩子还是小孩子,教育贯穿在孩子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常号称放养的父母,那些平常不下工夫,舒服地看电视的父母,那些平常放任地宠着孩子的父母。等待他们的是不是也是危机呢?变危机处理,为日常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父母和学校在教育中的责任。让警察去处理危机吧,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要遵守自己的本分,本分就日常的教育。

    大家看象不象某些企业呀。平常在牛奶中掺“毒”,昧着良心赚钱。到全国人民发现了,到没人买牛奶了,才感到危机来了,才大声喊救命,号召大家拯救民族企业,那时我们只能说活该! 凡是有孩子的,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总会被孩子感动,为孩子的每个小进步而激动。见证着一个人的成长,享受着把“一个温暖的小动物”,培养成“人”的过程,不也是很有成就感吗?进而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好”,至于老婆是不是别人的好,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接触过的家长,没有说自己孩子不好的,尤其在公开场合。

    在北斗很小,3、4个月大时,我经常早上抱他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往往很多妈妈和姥姥,聚集在一起,互相欣赏孩子。可我听到最多的,不是说别人的孩子如何好,而更多是说自己的孩子,吃饭、睡觉、大小便等方面,怎样了得。看那架式,不是要互相交流育儿经验,更多是互相攀比和炫耀。毕竟是自己的宝贝,就象买了新款的皮包,总要跨出去走走,还要扭几扭,生怕别人看不到。

    你有无发现,很多家长让大一点的孩子,当众表演节目的,比如说背诗,唱儿歌,说英文等。孩子表演了,赢得了一片赞扬,家长就很开心,众人夸奖家长育儿有方,于是其乐融融了。而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孩子当时的感受,我要是孩子,就感觉自己象一只猴子,被拉出来表演,赢得了掌声,当然如果是孩子愿意表演,那除外。这样的炫耀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基本上不在大多数家长的考虑之列。孩子学东西是为了炫耀吗?还是自己成长的需要?孩子是为家长学,还是为自己学?我们偶尔带北斗出去,遇到熟人,别人也会让他表演节目,我们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他想表演就表演,不想表演我们也不强求。实在意不过的话,我会和他商量,然后他一句我一句地,背诵《三字经》,就象平常在家一样,而不会让他自己独自表演。

    往往家长自己带孩子时,或看书上的道理时,知道让孩子自由选择,不要强求孩子,但当和别的家长在一起时,自觉不自觉地,就被“竞争意识”“要强精神”感染,为了面子而让孩子表演。其实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意识,或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意识。把我家北斗当成了我的炫耀品,遇到熟悉的人问起来,总喜欢告诉他,北斗又会什么了,并让北斗表演出来看。不过现在我改了,表演不表演那是他的事,有本事你说服他表演给你看,我这个家长不参与!我只在旁边呆着,看你和北斗说话,也让北斗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会这样和他说话,不也是对孩子的教育吗?

    还有的家长甚至为了面子,代替孩子做事。我们家孩子在2岁以前,也上过育才阳光的学前班,在那个班上有大概10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当老师让孩子串彩色的小珠珠时,有的家长看孩子笨手笨脚地,串得非常慢。家长就把孩子的两只手拿起来,一只手拿着线,一只手去捡珠珠,然后把珠珠串到线上。孩子刚开始时,表情看起来还很感兴趣,但时间长,表现出木然的眼神,显然对游戏失去了兴趣,只有手被家长抓着在移动。还有的家长,在老师拿着彩色的图板,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时,家长张嘴说出了颜色:“红色。”然后催促自己的孩子:“快说,红色。”他们的小宝宝赢了,比别的孩子都早说出了颜色,但那是家长厉害,还是孩子厉害?很显然家长的参与,干扰和孩子的学习,不知道这样家长是为自己学,还是让孩子学。

    还有的家长,在孩子玩沙子时,在旁边也使劲地,用孩子的小铲子,把沙子往往孩子的桶里装,装得比孩子的速度还快。边玩时,还边指挥孩子,你要这样玩,你要那样玩,要学妈妈的样子。你说,那是孩子玩,还是家长满足小时候,没有玩的缺失?一天下来,家长很累,孩子也被剥夺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那天在小区,看到四个奶奶带孩子,很有意思。在一个一米半高的滑梯上,四个孩子都爬上去了,四个人推推搡搡地,争着用手抓上面的横梁,吊在上面,看谁吊的时间长。这本来是好事,但旁边那四个奶奶看见了,发现孩子们推推搡搡的,就上来干预了。四个人同时开始指挥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哪里听得进去?依旧互相嬉闹推搡着,终于一个孩子被奶奶拉着,而大哭了起来。最后被奶奶抱下来,哭着回家了。我在旁边看着,就想了,孩子们大概都是2岁多,正是学习互相交流的时候,推推搡搡不是好事吗?只要手上没拿东西,互相碰一下,甚至打一下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家长爱面子,因为家长互相要看脸色,每个都这样想,于是参与就发生了。

    那些带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是否在一起,我们都要让孩子自主来选择,我们培养独立的人,而不是听家长话的应声虫。不要什么面子,你教育孩子是为了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他给你带来短暂的面子?一句话,孩子的事,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行为,孩子自己决定,家长最好少参和!某天和老婆聊天,说起北斗现在可以自己学习的事,又说起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变化很快的,他要是不想学什么了,不愿意玩什么了,你是没法强迫的。所以《三字经》上说得很清楚:“教之道,贵以专”。你想教孩子什么,一次最好只教一个,不能太多了,太多了孩子容易分心,也不利于孩子从小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

    我们有一段时间,把北斗的玩具收了一些,不让他有那么多玩具,摆满整个房间和窗台。防止他玩一分钟球,转去玩一分钟数字,再玩一分钟积木,这样分心太多,最后一个小时下来,什么都没有玩好。等他把球玩得花样百出,基本上玩厌烦了,再从他找不到的地方,取出别的玩具,给他玩,他可以保持持续兴趣。

    除了内容不能太多之外,还要注意教孩子的时机。如果他正在玩球,家长非要把孩子叫过来学习,那孩子除了哭闹,还能怎样呢?有一天带北斗去荔香公园,我们在一个斜坡下踢球,还有很多人在放风筝,斜坡上有个爸爸带这着个10岁的孩子,在学英语。两个人都安静地坐在草地上,抬头就能看到斜坡下玩乐的我们,你说那个孩子的心思能在背单词上吗?那是学习的好时机吗?即便是我也做不到呀,更何况那个孩子。

    我们家教孩子什么,都是找到时机,一旦他对什么感兴趣了,学习就开始了。比如他问我:爸爸,电视机用英语怎么说呀。我就把他的一个英语书拿出来,打开到有电视机的那一页,开始教他,教完了顺手翻到别的页码,也教一些别的。这是日常的教育,除了这些日常的教育以外,还有睡前和饭前,也是教育的好时机。

    老婆发现北斗每次在睡觉前,都要挣扎一番,说:“北斗想去客厅玩一会儿”。他妈妈就跟他说:“北斗不想睡觉是吧?那和妈妈念《三字经》好吗,北斗说:好”。两个人在床上,开始念《三字经》了,时间长了,就记住了,念着念着也睡着了。总结一下就是:你想让他做一件事,而他不愿意吗?那就让他做一些相对有趣的事。不过这对老婆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当时是关着灯的,她要事先把《三字经》,都记住才可以教他。所以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天天向上。不过是不是因为每次睡觉前,都要学一番,所以孩子不想睡觉,还是因为不想睡觉,所以要学一下?别搞成恶性循环才好。孩子在睡前学的知识,可以在睡梦中进入孩子的潜意识,记忆相对更牢固一些,所以才有所谓的睡前阅读之说。

    以上是睡前,还有在饭前的。北斗要吃什么好东西了,看他非常喜欢的样子,我们通常不会马上给他。而是要他做一些事情,比如说背诗歌呀,比如说帮助丢垃圾呀,比如说要想吃的话,就要他丢在地上的玩具拣起来呀。这些都是有代价的,每次这样,他知道了,这些行为都是被鼓励的,凡是好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有付出才有回报。在没有奖励时,他是不是也要坚持那些好习惯呢?不必担心,时间长了,习惯养成了,就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强化了,否则家长控制得太强,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

    综合以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不能看家长的方便程度,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施展你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睡前和饭前是两个好时机。 今天又是和老婆聊天,也不知道说起什么,总之我说她对我的关注,没有以前多,现在主要关注孩子,她说我也是。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不是我们的耐心是恒定的呢?给了这个,就不能给那个?想想我的行为也有类似的现象,在外面讲了很多天课,有时就不免会想,你看我为家做了多大的贡献呀,可自己得到了什么呢?总想买一些东西,来给自己做补偿。

    往往我是通过买水果的方式补偿,我本来喜欢吃水果,基本上在外地培训,到酒店住下后,就要出去转转,主要以买苹果为主,每天平均要吃掉价值30元的水果。有的讲师是去按摩,我想也是为了补偿,明星的疯狂购物是不是也是补偿呢。还有的邻居听说,在老婆怀孕期间,不在身边,在异地工作。于是给老婆很多钱,要求老婆一定要花光,自己心里才塌实。

    以前没有孩子时,老婆围着我转,我是家庭核心。我的身体很重要,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围着我转,很正常。每次出差,我是箱子一拎就走,老婆已经把一件件衬衣和内衣,装在了一个一个的塑料袋里面,就是行李掉到水了,捞上来衣服照样穿呀!这老婆的服务,算是够好的了吧。被服务成习惯后,家里突然多了个小家伙,全家人的注意力,转到了他身上。他代表了未来,代表着希望。老婆、姥姥、姥爷,全把注意力关注在了他身上,那我呢?在潜意识中,我就不平衡了,有了和儿子吃醋的意思。毕竟我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呀。对老婆的挑剔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脾气也不可琢磨了。

    有人说过家庭危机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相处,大概两年之内,两个人的脾气和习惯都要磨合,容易产生矛盾。再是投资和买房之类,因为钱的事情,两个人的观念不同,容易摩擦。再就是要不要孩子,要几个孩子,两个人因为想法不同,也容易吵架。再有就是养育孩子了,往往婆媳之间的矛盾,教育观念的矛盾,都会给家庭带来危机。假设以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手的可能性,或即便没分手,可家庭不幸福,假设这种可能性都是50%。一算下来,50%*50%*50%*50%,结果是6.25%,危机呀危机。

    可反过来想一下,耐心是恒定的吗?是否可以提升总额,而不要补偿呢?对所有的人都耐心,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对所有的人都面带笑容,对所有的事情都平和接受,那不是更高境界吗?或许只有佛能做到吧,自度度人,甚至普度众生。修炼,继续修炼!

     爱心就是耐心
     晚上北斗吃完饭,我带他在小区玩。在18栋前面的滑梯上,他爬上去,再从一个桶子里滑下来,我在下面等。
     我把头伸到桶子里去,说:“北斗在哪里呀?”
     北斗在上面,哈哈大笑,活蹦乱跳地说:“在这里。”接着从滑梯上,通过那个桶,滑到下面。
     然后再开始爬上去,我还是在下面。
     这个游戏做了66次,我说了66次同样的话“北斗在哪里呀”,他高兴了66次。
     孩子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爱心就是耐心呀。2008年4月的一天,我去杭州上课,两天后的下午回到深圳。回家后发现儿子又学会了新项目,他已经把《弟子规》背会150多个字了,念过250个字。这也就是两天半的时间,怎么进步这么大呢?

    原来老婆把《弟子规》里面的文字,做成了PPT文件,每页几句话,大概24个字,然后打印出来,下面有编号,让他象看书一样来看。北斗看到了这个新资料,自然要在上面认字,他发现90%以上字,他都是认识的,很是高兴。其余不认识的字,老婆在教一下,于是老婆说这两天他对《弟子规》特别感兴趣,抱着这本“书”,念过很多遍,后来自然就成诵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婆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基本上是他看着书在学。老婆还从网上找到《弟子规》的诵读文件,刻成了光盘,他听光盘象听儿歌一样,又一次强化了印象。所以两天的时间,《弟子规》就会背了150来个字,这比他当年背《三字经》的速度快多了。看来,只要是开了孩子的智慧,让孩子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孩子的学习速度由慢到快,突飞猛进,让家长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早教难吗?刚开始可能慢一些,后面就舒服了。更关键的是北斗背会的,我老婆也都背会了,她和北斗一样,把全部的《三字经》全部背会了,《弟子规》也背得差不多了。而我在来回杭州的飞机和出租车上,把《三字经》读了很多遍,但现在只记住了1/3,人和人的智商,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教育孩子,其实最关键是耐心,怪不得说母亲是伟大的,这耐心这智商,我服了!娶这个老婆真划算!孩子学是学了,但学到的那些东西,和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是无关的知识,那就只是知识而已,很容易被遗忘,学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无论学了什么,在生活中的使用,那才是更关键的。

    后来的一天,我带北斗在园子里玩,他骑着一个小车车。玩了翘翘板后,看到个小孩子带着个小兔子,他也去看了小兔子,孩子对兔子的兴趣,可真大,当兔子跑到草丛中,他非要绕到另一头,去看个究竟。等要回家时,发现小车被一个小朋友骑着。北斗就过去说:“这是北斗的车,北斗要回家了,让一让”。小朋友不起来,北斗继续说,旁边的大人也继续说。突然北斗尿了,这是唯一的一次,当众尿了裤子。我那个后悔呀,其实我知道他要尿了,但想等一下,到楼下再让他尿,没想到犯了错。旁边的阿姨笑话他,尿了裤子,我也有点不好意思,这么优秀的孩子竟然还尿裤子。

    回到家后,一进门,我就和他妈妈说:“北斗当众,尿裤子了,好丢人呀”。北斗说:“贻亲羞,弟子规里说过的”,惊讶,我真是惊讶,他竟然想到了书上的话。等北斗换了衣服,我拿出他会读的这些《弟子规》的片段,给他讲解了一下,“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以强化他印象。这就是背经典的好处,可以随时用来教育孩子,而且用他熟悉的话,他会背诵的话来,教育他,效果不是很好吗?

    还有一次在吃饭。妈妈和姥姥说起,喝酒对身体不好的事情。北斗插嘴说:“喝酒最丑了”。这也是《弟子规》上的话,“饮酒醉,最为丑”。我们没有任何提示,他就想到了那个内容。

    这就是背诵经典的好处,让孩子自己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不亦乐呼?北斗2岁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