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雅乐“清音十番”——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00:57
    清代宫廷雅乐“清音十番”
2010年03月05日 18: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清帝国的历史风云早已飘散,但作为与我们相隔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它留下了许多遗迹供后人凭吊,留下了许多传说供后人品味。清代宫廷燕飨雅乐,也就是“清音十番”的部分曲子,竟也历经沧桑,流传至今。

  从大内到民间

  清音十番的得名,是因为其乐曲源自江南丝竹“十番”,由于演奏手法或乐器多种多样,故称。在“十番”前冠以“清音”,则取义“山水清音”;也有人说是宫廷为了跟民间音乐——他们所认为的“浊音”相区别。清音十番属于宫廷音乐中的燕飨乐,在宫中的小型便宴上演奏。

  过去绝大部分的庙堂乐、卤簿乐(仪仗用乐)和燕飨乐,如今已成绝响,只有清音十番的16支曲子流传下来。宫禁清曲,是如何翻越大内的高墙,流播到民间的呢?

  传说乾隆年间,宫里音乐机构——南府十番学的太监陈九公精通音律,技艺高超,后来因事被贬到南府的派出机构——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的南府行署,住在近天禅院。他利用闲暇时间,与行宫内务府的兵丁共同演练清音十番,据陈九公的口传心授整理的工尺曲谱,由此在行宫中传演不绝。同时,道光以后至民国初年,热河内务府六品苑副林墨村在家族内也传承此曲,林氏后人也曾参加后来的承德清音会。清王朝倒台之后,南府行署人员被遣散,乐工唐锡福衣食无着。恰在这时,早就倾心于清音十番的原内务府官员子弟,以及社会上的富绅子弟约请他教习此曲,报酬是供其吸食大烟,一直到教完所会曲子。

  1915年,由同为南署乐工的王子仲介绍,王鉴殷、白雪樵、刘梦舫、赵树德等向唐锡福学习,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学习了20余首曲子的曲谱和演奏技巧。1920年,由王子仲牵头任会长,唐锡福任指挥,成立了专门演奏清音十番的业余音乐组织——承德清音会。

  承德清音会纪律严格,艺术上要求很高,对入会者的身份也有严格要求,像商贩出身的杨连城,只被允许“跟着玩”,不算正式会员。清音会只是自娱自乐,多在上流社会的庭院,或于他们在承德武烈河堤乘凉之时演奏,报酬只是一饭而已。

  在民国初年的动荡中,唐锡福潦倒而死,弟子们以一具薄棺装殓,奏着清音十番的曲子,把他安葬在荒山野林之中。

  恢复承德清音会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承德清音会继续发展,在册32人,参加活动4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活动才消歇下来;“文革”当中,许多成员受到迫害,像深得唐锡福真传的白雪樵,被下放到山西的小山沟安家,其子又不幸溺亡,生活无着,年近古稀只能与老伴以捡破烂为生。清音会得自宫廷的乐器、曲谱也散失殆尽。

  承德清音会曲韵已终而人心未散。在恶劣的环境中,老艺人们珍藏着残存的乐器,保留着手抄的曲谱。拨乱反正之后,他们又为恢复清音会,抢救、保护民族文化而奔走,白雪樵更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1982年,承德清音会终于恢复起来,清音会劫后仅存的8位老人找出珍藏的乐器,当年“跟着玩”的杨连城拿出保存多年的手抄乐谱,大家一起整理出了16支乐曲,几成绝响的清音十番终于又被奏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曾前来录音,向全国播放。白雪樵还招收了9名学生,义务传谱传艺。时任承德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铁男,以私人身份加入清音会,并被推为会长。他约请老艺人举办青年培训班,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为清音十番的传承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接下来的几年中,老艺人们相继辞世,学艺的年轻人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修养,“拿不下来,不是那个味道”,清音十番又面临严峻的考验。今天我们还能听到这“只应天上有”的曲子,与一位老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就是河北省“非遗”项目清音十番的代表性传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退休教授钱树信。

  只要有口气,

  就要把它传承下去

  钱树信教授已经年过古稀,但精神很好,近日来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说起清音十番他很兴奋:“几个钟头都有的说!”

  父亲钱崇安是清音会的第五代传人,兄长也做音乐工作,钱树信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会两三种乐器,对清音十番也有浓厚的兴趣。2001年退休后,他担任学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职务,利用协会搞活动的便利,把清音会“操持”起来。

  “ 当时要搞活动,我说‘搞就搞点有文化的’,就想搞这清音十番。”2001年,钱树信把十六七位退休的老教授组织起来,根据父亲生前的讲述,以及原清音会老艺人的指点,在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保存的曲谱演奏,把承德清音会的活动恢复起来了。老艺人们高兴地说:“你们能把这事延续下去太好了!”

  “当时就想自娱自乐,搞点有水平的东西。”不想一发不可收,活动了一年时间,清音会惊动了河北省政府领导,时任省长钮茂生等到校观看演出,并拨款15万元用于清音十番的挖掘、抢救工作。

  2002 年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要的文化工作,清音十番的“申遗”工作也提上日程,这就要求清音会突破“自娱自乐”,艺术上有所提高。老教授中有耳背的、不识谱的,就“另起一摊儿单玩”,同时吸收了社会上的一些音乐高手进来,清音会还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

  “ 要长久维持,必须得有效益。不养活自己怎么传承遗产?”据钱树信介绍,从2001年到2006年,各方投入30多万元用于清音十番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一动弹就是钱,不能老找人家要” 。从2002年开始,清音会每个周末都会到避暑山庄演出,从早7点演到9点多,一场1000块,加上受邀演出的收入,“每年的收入能维持在五六万元,大家分一两万,其余归清音会。”这不但能维持清音会的运转,还增加了避暑山庄的看点。

  清音会以离退休老教授为主,年纪都大了。为了清音十番的发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创立了“承德清音会音乐”课程,并在承德市八县三区建立了承德清音会分会,还确立了承德避暑山庄正宫乐亭为保护传承基地,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有5个月的演出时间向国内外游人展示。如今,承德清音会在册登记的已达70余人,演出已达 180多场。

  钱树信还披阅文献、破译古谱,深入研究清宫音乐和避暑山庄音乐,拿出了《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等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他说:“我只要有口气,就要把它传下去。”

  本报实习记者 池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