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6:41

估值的书看得有点烦躁,换换脑子。

 

1、做好你的功课;

2、寻找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公司

3、拥有安全边际;

4、长期持有;

5、知道何时卖出。

(富有魅力的、化繁为简的巴氏投资体系)

 

你要坐下来把年度报告从封面读到封底,并且浏览过去的财务报表,检验行业内的竞争者。这是需要坚持的,特别是要挤出时间,因为花时间彻底调查研究一家公司有助于你避免不良投资。

(几人能够,反过来说我们需要研究的个股有足够的回报率,最好的是持续回报率->持续成长股)

 

当你听到一个好的投资建议时,认为在股票行情开始启动之前就立即行动的想法通常是很有诱惑力的,但是冷静的判断力总比冲动要好。很多时候,随即进行的研究会让你发现,其实这项投资缺少吸引力,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在你全面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冷却阶段使你避免一些会导致恶果的投资行为。

(是一位老师早些时候推荐的,由于老师的投资体系和咱的不同,虽然我认为老师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投资模式,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发现的确是很值得向巴迷推荐的一本书,巴菲特语录是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和领悟的,此书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巴氏体系和其他的一些细节)

(自己对个股还不了解,行情已经启动,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选择,呵呵!虽然现在个人已经非常清晰并已形成习惯融入血液之中,但看到作者对于细节的描述还是很欣慰的)

 

识别较强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能对一些具有迷惑性但其实很简单的问题做出回答,比如:一个公司是怎样设法使竞争者无路可走,从而使自己获得丰厚利润的?如果你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发现这家公司竞争优势的源头了。

(如果你能发现谁是最优秀的行业分析师,你也已经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理解了)

 

20%的安全边际对于像沃尔玛那样的稳定企业是适合的,但是你应该给向像A&F公司那种被各种不定因素影响的公司预留更大的安全边际。

(个人的做法与其有所不同,个人会把业绩的不确定性考虑在估值里面,尽量将安全边际抽象为市场因素)

 

始终坚持估值原则对很多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今天不买,在这只股票上就永远失去了搭上这条船的机会。。。如果你等的时间足够长,大多数股票会出现相对他们公平价值有较好折扣的价格机会,就像没有股票年复一年地直线上涨一样,我们可以说,不赚钱要比损失拥有的金钱痛苦小的多。

(等待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尤其是对于优秀的成长股,商业的角度往往会是思路清晰很多,所以说不赚钱和亏钱的痛苦是一样的,关键是你关注的什么钱,账面的还是企业价值)

 

长期持有

(由于资本利得税,相对理性的市场机制和市场情绪,老外对于长期持有的坚持要比我们容易的多,当然这不是个人坚持长期持有的理由)

 

知道何时卖出

(老实说,这本书写的真是不错,早看此书可以省我很多牛劲,当然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没有这些牛劲个人对于巴菲特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看到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有那些真正经过严密推导扎根于脑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有些人天生的书虫,却不是一个好的学者)

 

你是否犯了某个错误?

(买是巴氏中最考水平的部分,在相对有效市场的前提下我们往往会用市场定价来检验我们对于个股的理解,包括估值,尤其是在个股大幅下跌下,因为在一定的安全边际下大幅下跌是相当非理性的,此时我们会频繁对个股进行补充评估,同时会考验我们最根本的一些理念,越对个股了解越能增强我们的信心,从而越让我们摆脱市场的非理性因素的困惑。)

 

股价是否已高出它的内在价值太多?

(反向安全边际)

 

你这些钱有更好的投向吗?

(通过调仓保证安全边际,资产配置)

 

你在一只股票上有太多的投资吗?

(适度分散风险,未来始终是不确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投资像打网球,致命的发球和大力的反手球能赢得很多分,但这些技术带来的任何优势都可能被加倍的失误和自己的错误抵消掉。在五局比赛结束的时候,往往是失误少的选手获胜,仅仅是始终如一地把球回过网-无论你的对手打出什么球-你就可以大量得分。

(没那个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巴迷也要注意,巴氏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两招,降低回报率,集中优势兵力)

 

投资数学告诉我们,要弥补大的损失是一个很困难的命题 – 股价下跌50%,要想回到原来的水平只有股价翻倍才行。

(繁荣为萧条埋下了不少陷阱)

 

小的成长股

(持续的稳定收益,当然也不能太大,空间在哪里)

 

相信这次与以往不同,你必须成为市场历史的学生,才能弄清股市的未来

(很多事是看不清的,可怕的是投资立足的就是未来,安然公司哦,书很新哦,06年出版的)

 

陷入对公司产品的偏爱,掌上电脑是第一个手持管理工具,界面友好,容易使用而且买得起,但消费电子产品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意,利润很薄,竞争激烈,很难产生持续的利润

(不仅是竞争的问题,技术的稳定性问题,现在还有多少人用PDA,智能手机正成为趋势,好奇、冒险是人的天性,但请记住,人性是一种奢侈品)

 

试图选择市场时机

(轻松一点,只说说个人目前的思路,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边际下个人将买入时机交给技术指标

1、 在安全边际的基础上,决定股价短期波动的是市场,不是价值,那就交给市场;

2、我希望把不能把握的东西简单化,将其复杂的机会成本是相当高的;

3、长期而言,纪律要比海马天空的判断有用的多。

 

依赖盈利数据做分析

(个人已经有了很多的说明了,不过看看作者后面说什么)

 

第三章 竞争优势

分析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可以遵循下面四个步骤:

(这里完全是自下而上的思路,目前个人在过程中有所改变,通过财务数据来发现投资标的,然后先上升为行业研究,在对行业有一个全局视野的基础上在加深对个股研究)

 

1、评估公司历史上的盈利能力。

(巴氏风格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投资风格,股价爆发式上涨的机会与子无缘,但历史的盈利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因为很多东西是我们看不清的,但是利润,尤其是长期的利润,说明了很多)

2、需要评估公司利润的来源。

(我们需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分解来判断公司盈利的未来趋势)

3、  评估一家公司能阻挡竞争者多久

(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壁垒,持续的盈利都是我们所追求的)

 

一家独立的公司要建立足够的竞争优势有5条途径:

1、  通过出众的技术或特色创造真实的产品差别化;

(跟我之前的认识相似,单一创新型产品产生的盈利持续性是很差的,技术型公司的投资需要我们更多关注产品梯队和研发团队以及公司的专利保护意识)

2、  通过一个信任的品牌或声誉创造可感知的产品差别化;

(个人从来不认同虚无缥缈的品牌价值,在我看来品牌是由实实在在的商业基础所支撑,例如不断的新产品,有吸引力的价格,高可靠的质量,舒心的服务等等)

3、  降低成本并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相似的产品和服务;

(低成本对同质化产品相当重要,低成本来自于规模优势和有效率的企业流程等等)

4、  通过创造高的转换成本锁定消费者;

(这是非常有吸引力和非常困难的一个举措,尤其是在国内,收入偏低加之国人的小智慧,贿赂是很常见和有效的手段,共有体制加之监管不力,正常的商业手段中积分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壁垒是另外一种,但个性化不一定是件好事,把客户锁定的同时自己也被捆住了)

5、  通过建立高进入壁垒把竞争者阻挡在外面

(专利和特许经营权,网络的核心特征,它是一个正反馈,用户越多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有意思)

 

投资者清单:投资语言

(老外的书就是写的好,早些时候看就更爽了)

 

投资者清单:财务报表讲解

密切注视相对于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的变化,如果这家公司记录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这可能是公司遇到麻烦的信号

(应收款周转率下降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应付款上升能对冲否?三角债,晕)

当你评估一家公司的负债时,记住债务是一项固定的费用,太多长期负债会提升一家公司的风险,因为不管公司经营状况怎样,利息都是必须支付的。

(巴氏的风格是考虑的老远老远,在繁荣中考虑萧条,因为我们是长期持有,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缺乏灵活退出的保护)

对公司报告中的“非经常性”费用要保持警惕,很明显公司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所有各类费用都可能隐藏在“一次性”费用里。

(调节经营利润假象)

现金流量表是一家公司创造价值的真正的试金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家公司在一个会计年度里发生了多少现金,以及这些现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因此首先要看现金流量表

(首先我不赞同首先看现金表,对于优秀的公司,咱先礼后兵,现金表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值得关注)

当你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要确认你弄清楚了1美元的现金在公司里是怎样流转的,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也许根本没有弄明白这家公司,因此也不能轻率地购买他的股票

(有点意思,当弄清现金流转,基本上公司主营业务程序也就搞的差不多的)

 

成长性四大来源

1、  销售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成长最容易的事情是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的增加,这就是行业的繁荣期,要从对手那里再抢夺市场份额相对难一些,国内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都是不错的选择,行业研究,寻找行业的共荣期,我们专挑低的栅栏,呵呵!)

2、  提高价格。。。尽管这需要强势品牌或拥有垄断的市场地位才能维持长久;

(还有一种供需矛盾的持续紧张,最近对资源的看法有很所改变,但对于资源的供求关系的把握还非我目前能力范围)

3、  销售新的产品或服务;

(和行业很有关系)

4、  购买其他公司;

遗憾的是,收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有好有坏,大多数收购未能给收购方的股东带来真正的收益。而且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小的收购,相关的业务在收购前很好,也只有一半成功的机会。

这有一大堆理由。首先,收购方公司不得不买越来越大的公司以保持相同的成长率,而大的公司是很难彻底调查清楚的,胡乱买来的东西就增加了风险。

收购其他公司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目标企业需要调查,要付钱给投资银行家,而且被收购公司还要进行整合,所有这些都要耗用公司正在运转的业务资源。

收购公司的财务可能会变得混乱,结果会有两种可能:

1、  一个缺乏道德的管理团队可能通过持续的收购、人工调账来制造烟雾,而且这些财务修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因为它会隐藏在另一次大规模收购引起的财务重整中。

2、  潜在业务的真正成长率可能无法算清楚,特别是如果管理层逃避责任,不能给出这家公司结构性成长的真实信息。

(作者说了一大通,我们有理由对收购保持谨慎,不过对目前市场的资产注入我们还是有理由保持更为乐观的态度,因为这其实并非真正商业意义上的收购行为,更像大股东整理旗下的资产,总体来说在目前的高PE环境下,收购资产还是对目前股东比较有利的,国有制也是有利的)

 

质询成长质量

(随意谈谈自己的思路,个人认为作者对IBM 90年代的成长评价有失偏颇,我们注意到在IBM采取削减成本的同时并未影响销售的温和增长,说明IBM在压缩成本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个人认为犯错误并不是IBM,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巨人还能保持30-40的高增长呢,大家记得老巴上楼做爱的笑话不,当然由于成本压缩的不可持续性,对我们业绩预测和估值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果我们在90年代初对IBM进行PEG估值,我们就要倒霉了)

(减税没什么好说的,回购股票基本上发生在成熟行业,一次性损益不是个好东西,太容易迷惑人了,长期投资者应当极力规避这样的企业,任何时候你都不可能查明一家公司成长性的真正来源,或在表现好与坏之间存在尖锐分歧的原因,不是很赞同,要彻底了解一个公司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至少要了解清楚这个企业真正的盈利模式,否则价值投资就成为空谈,另一方面再次强调历史盈利和管理层的重要性,削减成本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成本、销售、利润中有一个边际效应问题)

 

盈利能力矩阵

(我喜欢,对个股研究次序的选择很有好处,我的一大难题,打算用excl搞定它)

 

投入资本收益率(ROIC)

(看了一通,虽然作者极力推荐,不过个人还是喜欢ROE,投入资本收益率更注重主营业务的回报率,但个人认为资金的使用能力同样是企业能力的一种,无论是负债还是现金,当然我们需要关注两者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

 

空头情形

(逆向思维,可以归当个人分析体系中的风险一栏,个人会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分析体系,不错的思路哦,比如高转换成本个人归结到企业的营销分析一栏中)

 

投资者清单:公司分析 – 基础

当你评估一家公司的成长率时,不要被迷惑人的历史性增长冲昏了头,确信你已经弄清楚了成长的来源,以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成长时候还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是未来,检查历史为确保为未来打好基础)

对依赖收购推进成长的公司要保持警惕。大多数收购未能给收购方公司的股东带来正的回报,而且这些收购使得评估真实的成长率变得很困难。

(评估很困难,绕过不?)

如果盈利增长在一个很长的阶段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这也许是一个人造增长的信号。一定要钻研数据,看一看公司是怎样从停滞的销售增长中挤出更多利润的。

(提供了一种不错的评估方式,下次看财务指标的时候注意)

净资产收益率。。。对一家非金融类公司,在没有过度使用杠杆作用的前提下,至少要有10%的净资产收益率

(10%,和我的一样哦,不过我的是当期的啦,呵呵,第一道闸也不能太紧,人们都想吃鱼全身,我们想的是中后段,佛祖保佑这条鱼怎么都吃不完)

自由现金流给了公司融资的弹性,因为公司可以不依赖资本市场来支持它的扩张。自由现金流为负的公司不得不去贷款,或者销售另外的股票为维持公司的经营,而且如果公司遇到危急时刻,比如市场变得不稳定,这可能变成一个危险的事情。

对一个有太高财务杠杆比率的公司要保持警惕,因为债务是一项固定费用,他有放大盈利的能力,同时也招致更多的风险。

(虽然对于国内目前的企业,自由现金流要求有点苛刻,但作者提到的问题也很现实,似乎应该更加重视)

 

公司分析 – 管理

人们买股票始终不注重研究管理层这帮人,我听到最多托词常常是想和管理层基础太难了,没有机会和管理层对面。这是瞎说,其实有很多很多渠道能够让你感知时候经营公司的那些人除了CEO就没有别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在经营管理一家上市公司时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在国内支持瞎说似乎更容易一些,公司治理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彻底,和管理层接触可以让我们更为真实的了解这家公司,还可以得到投机信息,虽然老巴说就算格林斯潘在他耳边说明天加息也不会影响他的操作,但如果一个我们长期关注企业的老总在耳边说他们即将以很不错的价格收购一块优良的资产,会否改变我们的判断的,从价值的角度,我们会去拒绝吗?美女就是美女,不会因我们的拒绝而改变,在我们观察其品行后做老婆也不错。不过还有一块,内幕交易哦,虽然现在这种手法玩的不亦乐乎,但我们还是喜欢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同志们注意了,别把我们想的过分高尚,这同样是一种商业策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很多东西过度了,我们会迷失的,不少前辈建议我出去走走,走出去是肯定的,但现在不是个好时机,按兵哥的话说,咱还没到那个层次,读万卷书先)

(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管理层投入回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由于权力问题,很容易产生不公平的薪酬回报,所以我们关注的是公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管理层对于金钱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其在其他方面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满足可以很好的弥补其在金钱的相对缺少。咱投资者就扮演特俗的那种,咱只认钱,呵呵!当然从长远看,这个命题的也是不成立的,晕倒!)

 

薪酬

一般来说,相对与高额的薪水我更喜欢高额的红利,相对于慷慨的期权计划我更喜欢严格限制的股票期权。

奖励的底线是:公司管理层薪酬的升降要基于公司的业绩表现。看一看是否是这样的情况 – 有一些董事会的马屁精,即使在公司最糟糕的时候也会为管理层得到一大笔奖金而虚构合理的理由。有好的治理标准的公司,在经营不好的时候会毫不客气的减少管理层的奖金,而在经营好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增加管理层的奖金,这才是你作为股东希望看到的公司

管理层特定的贷款是否被豁免?

管理层通过公司取得的额外津贴,真的是理所当然的吗?

管理层独占某一特定年份的大部分的股票期权授权,还是与普通员工分享财富?

管理层过分使用期权吗?

 

性格

管理层是否利用自己的权利让亲戚朋友富起来了?关联交易

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家庭成员或前任管理者是否重叠?我可以打赌,当质询管理层所采取的行动是,董事会不会尽其所能实事求是。

管理层是否坦率地对待自己的错误?CEO隐藏自己的错误往往做得和隐藏其他事情一样好。

管理层是怎样实施奖励的?管理层对于股价的关注对于公司经营吗?

管理层的任期?

管理层能否为了给公司带来一个诚实的形象,而做出一个对自己可能不利的决议?

 

公司运作

考察管理层对于过去计划的落实情况

管理层是否自信?我通常比较赞赏那些做事有别于同行或者传统观念的公司。

管理层是否灵活?负责不能太多,授权,控制固定费用(即使在好的年份里),以及更多的战略性决议

(加入个人分析系统先,在这三个方面,个人认为首要的是诚实,其次是能力,然后才是薪酬,在好的年头多拿奖金是理所应当的,只要不过于贪婪。)

 

揭开财务伪装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要像鹰一样注视现金流

(对于经营性现金流的确有所忽略,其不断的衰退不是一件好事)

 

连续的非经常性费用

(营业外收支,收入对我们意义不大,因为我们的估值是建立在持续盈利能力之上的,支出却是需要警惕的)

 

首席财务师和审计师离开公司

(没有谁想他们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伎俩了,离开是为了保护自己,资格管理的确是一项非常有力的监控措施)

 

没有收到货款的账单

(应收款周转率,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没有用一些财务指标)

 

投资收益

(和营业外收支不同,关于投资收益的看法个人已经表述过了,不重复)

 

化为乌有的现金流

(关于期权行权收入的税收抵扣的确是一个新的命题,目前国内税收返回还不至于对经营性现金流有过大的冲击)

 

塞得满满的仓库

(存货周转率,晕倒)

 

不好的变更

(这的确值得注意,一般在备注部分可以看到,不过会计变更作为一种调整利润的手段由于会计准则的限制已经越来越难了,实际上很多会计操作,折旧年限变更、计提回拨、收入费用确认、费用化或资本化等等,影响的只是盈利的波动性,一般都是为了让业绩更加平稳,ST另类一点,就长期而言,调整业绩的好坏很难评述,公司最终的盈利还是要靠经营得来的,分析公司的商业模式、竞争状态、选择历史优势的企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真正认清一个公司的会计手法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讲,经营性现金流的确是个好东西)

(蛮有收获,更新我的分析系统先)

 

 

估值 – 基础

 

PS

(PS估值肯定在零售行业研究中有所涉及,作者解释的不够全面,顺着作者的思路,个人认为PS在相对估值方面比较有效,比如行业内对比以及个股的历史对比,投资收益需要另估)

 

PB

但它在给金融性服务公司估值时是很好用的,因为大多数金融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都有大量的流动性资产。金融性公司的好处是账面价值的资产是以市场价标价的,换句话说,它们每个季度按照市场价格重新估值,这就意味着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当接近。只要你确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巨额的不良贷款,市净率可能是一个筛选价值被低估的金融股的可靠路径。

(这是我看到PB最实用的部分,但即使对于金融性资产,我还是要说净资产是对于收购、清算有更多意义的指标,对估值意义不是很大,在目前的分业经营的格局下,金融性资产中个人银行、基金是最适合用PB估值的细分行业,因为PB估值的前提是假设所有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等同,这对于保险,证券这类投资成分相对较重的行业并不适合)

 

PE、PEG

(一门科学是常常要用到模型的,模型有助于我们将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杂乱的实务中抽象出来,便于我们理解并随之富有效率地主动影响实务。

事实上个人更喜欢将价值理解为未来净利润的折现值,FCFE=净收益+折旧-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债务偿还+新发行债务,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自由现金流看成一种更为保守、更适合成熟行业的一种估值方法,在成熟的行业中,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看待:营运资产是固定的,现金流充沛我们不需要增加债务,同时资本性支出和折旧抵消,这样FCFE就等于净收益,这种估值方式会对成长性的个股进行低估,对于成长性个股我们往往会把自由现金流再投入到企业运营中,进行资本性支出和追加营运资本,这不能说我们这一年是没有价值的,当然从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法,也可以说我们把收入确认退后的,但由于折现率的问题会造成对个股的低估。

如果认同价值为未来净利润的折现的话,就很好理解PEG估值的有效性了,PE、PEG相对与PS、PB等更直接关注净利润,而对于PE而言,PEG关注得更长远一些,也就是说其更接近于未来净利润折现值,当然作者的提醒是“不要为预期可能但还没有实现的增长率多付钱”,PEG的风险)

 

对收益说“是”

(市场基率方面就不多说了,PEG=1,三年PE下降为20,对于后续零增长的假设来说,5%的期望投资收益率目前还是合适的,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带动期望投资收益率上升为10%,那么两招:复合增长率提高到5年,或者PEG=0.5。

低基率是支持A股三年复合增长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A股相对于外围市场高估的基点之一,还有一点是高增长。所以简单的从PE的对比会造成对A股价值的低估,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按今天的这种加息法,5%很快就没有风险溢价了,我们要说的一来零增长是相对保守的假设,另外目前加息动力来自通胀,而优秀的企业应对通胀的能力是比较强的,简单一点就是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增加从而是投资收益率超越5%。

 

估值 – 内在价值

(好书啊,想当初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自由现金流折现搞清楚。

DCF的确是一种非常严谨的估值方法,虽然变量比较多,不过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弥补,兄弟们有时间可以玩玩,一来对估值会有深刻的了解,个人虽然使用PEG估值,但很多对于PEG的调整都是基于DCF估值而来的,二来可以起标尺的作用,虽不精确但有个大体的参考

 

折现率

(作者将折现率分解为利息率和风险溢价二个部分,虽然给出了一个晨星经验折现率,这种方式不是很严谨,建议大家关注一下理论的DCF计算公式)

 

一家公司的风险水平可以通过观察公司股票的波动度相对于市场波动度的大小简单估值出来。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突然从30美元跌倒20美元,这个理论认为这只股票已经开始变得更有风险了。在晨星公司,我们不是这个风险定义的热心追随者,因为我们认为一般来说股票便宜比股价高企相对降低了风险。(前提是假设公司的核心业务没有发生戏剧性变化,否则就不是一个通常的股票下跌的情形)。我们认为最好通过研究公司来评估风险,而不是只看股票,一家公司的风险是由我们预期公司产生现金流的可能性决定的。

(个人毫不掩饰个人对于本书的热爱,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和我们在学习巴菲特的位置上是同等的,很多巴菲特的睿智是巴菲特语录中看不到的,巴菲特表达的是他在他的投资理念下选择后的一种最优方式,在没有经历巴菲特一样的严谨推理后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巴菲特的,也就是不可能在极限的环境下坚持巴氏理念,很多巴迷往往把巴菲特看得过于简单,因为巴氏语录的确很简单,但我需要提醒同志们,那会很致命。

在这一段中作者很好的解释了巴菲特关于无效市场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是相对有效的,市场波动推出风险增加的逻辑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对于相对灵活的公募基金这种判断也是适合的。巴氏无效市场的理论是建立在老巴对于个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无效市场的渴望之上的,因为只有无效市场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收益来弥补巴氏长期现金等待下的机会成本。个人远没有达到老巴对于企业的理解,还是那两招:降低投资回报率和集中优势兵力。

 

公司规模

小公司通常比大公司风险大,因为它们更容易受到不利事件的打击。小公司常常缺少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坚实的客户基础。

财务杠杆作用

在不景气的时候也会使盈利状况变得更糟,这会增加财务困境的风险

周期性

(个人极度厌恶周期性,原因很多,对于弱周期性或者长周期不反对)

公司经营与管理

竞争优势

复杂性

(加一点:当期现金流还是未来现金流

个人之前都将这些因素放到定性分析,没有纳入定量分析,看样子以后要多使用PEG不同的数值,对于张裕、茅台这种公式,我们完全有理由给与PEG>1的估值,当然具体的数值还是相对主观的。

 

每一种股票投资的方法都有他的瑕疵。受过估值训练可能意味着你将失去一些极好的机会,因为一些公司长期令人振奋的表现可能超过几乎任何一家公司预测的业绩。但也会使得你躲开很多想给下一个微软公司定价一样使投资者彻底失望的陷阱,你可以想一下有多少软件公司在过去的10年间倒在路边。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宁愿在初始估值时由于谨慎错失一次稳定的投资机会,也不要反过来因买入价格太高而遭受重创。

(作者已经充分阐述了其对于高PE个股的担忧,个人也需要警惕一下,之前所说的踏空和亏损一样痛苦可能需要收回,不能忘记50%对于100%的数学定理,但个人不认为我们有理由持过分的保守态度,对于合格的投资者,过分的保守和激进同样有害,我们的对策是:限制于能力范围和对个股有足够的了解)

 

十分钟测试

(作者的思路和我的很相似,通过财务数据进行第一道筛选,理由就不罗嗦了)

公司能否通过一个最小的质量考验

(个人不太关注新股一来是公司没有公开的历史资料,二来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在强大的上市动力的出现财务水分的可能性比较大,三来个人的指标也不支持新股,呵呵!但国内目前的环境还是应该更加积极的看待)

公司一直不断的赚取营业利润吗?

(公司稳定的盈利远不止一次暴富这么简单,更不要说一个概念了)

 

超越这10分钟

(都是公开资料,牛啊)

 

股票市场遨游指南

我们不提倡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就是你选择自己认为将来市场表现更好的投资领域,并在行业最景气时投资比例最大,因为处在顶部时期的行业经济表现往往要优于其他行业。

(个人认为作者对自上而下投资策略的评价有失偏颇,当然这更适合机构玩,主动性配置对自身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我也少嚷嚷资产配置,呵呵!)

 

注意那些行业

(对行业的理解都更为有限了,个人会认真阅读,但行业的研究将独立出来)

商业服务业公司常常在市场的雷达之下飞行

(自下而上发挥作用了,好公司财务数据是不会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