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 - 康莊的生活小品 - udn部落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0:40
康莊的生活小品
首頁
文章創作
個人相簿
訪客簿
作家簡介
加入好友|推薦此部落格|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作家:康莊

作家

康莊
文章推薦人(1)
竑傑
其他創作
寬心之道
生活上的空間
極端環保主義
抗爭有理
放慢腳步?
孔融讓梨
學習「遺忘」?
念經與福報
換個想法及尋找著力點
儒、道、佛哲學之比較
最新創作
追逐日光 (Chasing Daylight)
撿海星的小女孩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之二─ 完)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之一)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情報推薦
  字體:小中大
孔融讓梨
2005/06/26 09:37:13 瀏覽399|回應0|推薦1
文:康哲行 (6/21/2000)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千古美談,人人都看到那個「讓」字,覺得「讓」是美德,人人都讓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其實這是太理想化的想法,人性是「貪」的,「讓」是違反基本人性的,是不自然的舉動,人人都讓是不可能的。
孔融讓梨的真意,應該不是「讓」的動作,而是讓的背後那種「捨得」的精神,那是佛家、道家的一種至高的情操,凡夫俗子不是一蹴可幾的。
佛家用盡各種「去我執」的方法,道家也推出「禍福或然論」,就是要使得凡夫也能「捨得」。
佛家的「去執」方法並不易行,對芸芸眾生動之以情(悲憫),嚇之以果報(輪迴),「我執」還沒去除乾淨,人已變得悲觀。道家的「禍福論」雖然有些「詐」,卻是簡單又直接,使人安心地放下。但道家的影響同時也造就了不少捨得卻糊塗的阿Q和「差不多」先生,最後連是非好壞都變成差不多時,就失去「捨得」的真義了。
道家的「禍福論」主張:「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讓禍福、貧富等兩極化的觀念都縮短了距離,有非常高深的哲理,但方法上有些取巧,人們可以效法阿Q的寬心之道,卻未必真正的捨得。
基督教也有很聰明的方法,給你一個全能的上帝,你只要敬畏祂,也會做出很多捨得的事情。像白求恩醫生,馬偕教士,都是篤信宗教而捨得的人。
在現實的社會,人性的「貪」無法完全用宗教或道德教育來改造,就要用法律來規範。法律的要求是:公平、合理,這是西方崇尚的精神。中國古代只有居於劣勢的「法家」提倡公平、合理,而居於顯學的儒、道、佛則都強調代表東方精神的「忍、讓」。
孔融讓梨的「讓」是不貪,而西方精神講求的是「平分(share)」,嚴格講「平分」不是不貪,只是公平。其意義是,既然雙方都貪,那就一人一半。以這種精神來看,「孔融讓梨」應該說成「孔融分梨」才對;只分一半給兄弟而不是全部,就兼顧人性了,那是凡夫俗子也能做得到的。
真正的捨得,是佛家講求的「放下」,那是連公平給你的一半都可以不要,那是需要大智慧的。
社會上有許多天生就捨得的人,默默地犧牲、奉獻;他們是社會的基石和穩定的力量,佛家稱他們為「活菩薩」。他們的「讓」出於天性,是屬於「感性之讓」。
更高層次的「捨得」,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智慧的、理性的認知,是一種「理性之讓」。
捨得也不單純是犧牲,犧牲是來自基因的一種群性,連動物都有。真正的捨得,是經過理性思考的一種「折衷(compromise)」;道家說這是「以退為進」,儒家說這是一種「大我」的精神。
表面上看,「孔融讓梨」是把利益讓掉了,是一種犧牲。但如果仔細分析,讓可能是一種長期的投資,以後會有許多好處;不讓也許眼前得利,事後也許會有害處。所以利害不能只看眼前,遠期可能有更大的收穫,而眼前的捨得也就能夠心安理得了。
這樣的想法是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讓」的後果,當然不無私心,但卻具有較高的說服力。西諺說:「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也是不無私心,那是瞭解誠實的好處之後而特意去「誠實」的一種表現,和「理性之讓」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讓」的確可以是一種基於理性認知的「犧牲」:像文天祥和史可法經過長時間考慮,仍決定「捨生取義,毅然受死」的表現,就是一種極為理性的選擇,一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情操。
孔融也許有一副菩薩心腸,他出於感性,很自然地讓了,卻未必瞭解「讓」的真意。如果孔融之讓是出於理性思考認知的「理性之讓」,那他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了。
----------------
幸福就在當下!因為只有當下是你未來生命中最年輕、最具活力的時刻,只在當下你有最旺盛的腦力和體能去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