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居那儿,我们学到什么(以前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38:48

新手上路

帖子
精华
0 
积分
注册时间
1970-1-1 
最后登录
1970-1-1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楼主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6-17 12:04  只看该作者 该帖被浏览 144 次

从邻居那儿,我们学到什么(以前的文章)

——我的日本之行

对日本人我没什么好感,主要原因是那场侵华战争,它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记忆深入骨髓,再加上日本始终未对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反思。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开始了我的日本之行。

盛夏七月的日本,骄阳似火,我们遇到了日本最热的几天。炎热的天气使我的心情愈加不快。

一名六十左右的老头到机场接我们,他与我们握手时腰弯到了九十度,他就是我们的导游。他说他干这行已近五十年,我们感叹真够资深的!一上车他就开始了导游工作,他说他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台湾人,难怪他的中文说得这样地道。他说现在正是暑期,韩国、中国、台湾三个国家的小朋友同时放假,到日本旅游的很多,所以到处很拥挤不方便。我们感觉很刺耳,他竟然把台湾说成是一个国家,而且经常这样说,我们当面纠正他好几次,真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由于他的中国话说得很纯正,我们就与他聊起了日本的经济。他说日本的经济现在不行了,因为它有一个正在强大的邻居。但我们感觉日本经济自金融危机后,虽有所打击,现在已逐渐在恢复,而且日本强大的国力并未动摇。我经常从报纸、杂志上,看到日本夸大自己受损的程度,以及中国发展的成就,进而鼓吹中国危胁论,我们也常常为此有些沾沾自喜。但我站在日本土地上的此时,感觉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而日本自金融危机后发展放慢,但我们要超越日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就是我们首先要学的。日本常常夸大金融危机后对日本的打击,就是这种忧患意识使然。

我原以为日本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已经奄奄一息了,而我眼前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城市里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市场繁荣,汽车及电子产品工业都走在世界前列,城市管理井井有条的国家。

从导游的口中得知,许多日本人对日本的现状不满意。认为他们现在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邻居,他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不好,如果他们不努力将无法生存。就拿毛巾来说,现在周边的国家都无法与中国竞争了,所以日本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毛巾,由此才可占一席之地。他说,日本必须每个工人都成为发明家,才可与中国竞争。

我在上小学时就听过老师讲日本的忧患教育,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日本是个人多地少没有资源的国家,如果不努力将无法生存。因而,我们的孩子在与日本的孩子进行野外生存及吃苦能力的比拼中常常败下阵来。尽管如此,日本的家长和老师还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与他们的父辈祖辈比起来差得太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城市的独生子女以及农村过早失学的孩子,未来如何与邻居的孩子们比试。

日本的总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其平原规模很小,仅占国土的20%。日本的人口一亿多,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居世界第六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三百多人,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占国土20%的平原上,耕地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这个人口密度大,资源稀少的国家,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以及第一长寿国(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女人是85岁,男人是78岁),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究其原因是日本并未因为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其森林占全国总面积的66%。日本城市里的公园,与我国城市的公园不同。我们的公园人工雕琢痕迹较重,日本的公园古木参天蔽日,地形地貌保持原来的景象,使人忘记了是在城市里,还以为置身郊野之中。即使在拥挤的东京,也有许多这种好似郊外的公园,我们的车常常行驶在两边树木茂盛的公路上。

日本的农村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日本的农村人口密度低,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很高。到处是日式的二、三层的木质小楼,车库或门前至少有一辆私家车,庭园里是精心培植的花草、树木及盆景。学校、幼儿园齐全,宽阔的球场上有几个孩子在欢快地踢球。正好是周末,我们住在富士山河口湖富士观景酒店,坐落在一个小镇上,这里人口稀少。晚上,星光寥落,我们朝着几盏昏暗灯光的小镇走去,想寻找一个喝酒的所在。我们把整个小镇全逛遍了,只找到了一个挂红灯笼的地方比较热闹,走进屋里一看,已有十几个人盘腿坐在塌塌米上喝酒,我们高兴坏了,还以为可以痛快地喝上一晚度过一个快乐周末,但经过手脚并用的身体语言后,才知人家是家庭聚会,谢绝外人参加。

这个小镇静谧的夜晚,每家的小楼里灯光温馨,一家老小齐乐融融地在观看电视,我们悻悻地返回酒店,在回来的路上,遇上一家24小时的便利店买了些小吃和啤酒。日本农村的夜是我向往的,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又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浮躁,是诗一般的田园风光。我想我们与日本的差距是在农村,他们有现代化的农村和具有现代意识与生活方式的农民。

日本的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日本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见到的每一条河流和每个湖泊都是清澈见底,水草顺其自然地生长,不时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水中觅食、嬉戏,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我想日本人的长寿与他们的生态得到较好的保护有关。另外也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联。日本的饮食非常清淡,基本没有炒菜,鱼生和寿司就是最好食物,偶而也吃些烧烤的东西。日本人吃东西少而精,基本不浪费,不象我们的几大盘几大碟的。日本人吃东西讲究形式,没多少内容,但每人面前都摆上了七、八个各种不同的漂亮的碗、碟,其中盛着五彩缤纷的精致小块的食物。在国内,偶而吃日本菜感觉很有请调,在日本天天如此简直就想吐,口中无味,极其怀念我们的中国菜。日本清酒也是淡而少味,与我们高度的五粮液、二锅头、茅台等白酒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不会喝酒的人都可喝上不少。日本人吃东西带着一种神圣的情感。曾经在电视里看过日本人吃乌冬面,先满怀深情地看几分钟,再认真地吃将起来,边吃边摇头晃脑地赞叹不已。看着日本人的样子,我被感染了,很想吃日本正宗的乌冬面,吃后却感觉平平,还不如我们的四川担担面。也许日本人的饮食不合我的口味而已,但日本人的清淡、精致、少量的饮食习惯应该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之一。

古都京都是日本的城市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京都的日本味最浓最纯正,从公元794年到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整整一千一百年的时间里,京都一直是日本的皇城。这个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成的古都,在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持了城市独有的艺术文化气质。京都是中日文化交往之源远流长的见证,其兴建之初正是中国的唐代,日本曾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京都城就是以长安和洛阳为样榜建筑起来的,至今日本仍把到达京都称为入洛,把市中心叫做洛中。京都的建筑物不高,街道不宽,保留了古都的许多原有风貌。在具有典型日本特色鳞次栉比的木楼群间,是四通八达的古朴小街,不时会看见身着华美和服,满脸涂得雪白,发髻高悬的艺伎袅袅娉婷地行将出来,游人们猎奇般地拥上去与之合影。

京都是一座充满禅意的城市,金阁寺就是京都最负盛名的庙宇之一,是日本的国家级特别史迹和特别名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现正式名为鹿苑寺。它建于1379年,原为足利义满将军的山庄,后改为禅寺,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名金阁寺。它是3层的楼阁,第一层为法水院;第二层为潮音洞,供奉着观音;第三层是正方形的佛堂,供奉着三尊弥陀佛。  在此有金碧辉煌的庙宇,典雅传统的庭园,涓涓盈流的池水,每当阳光普照,金阁寺会闪闪发亮,连倒映在水中的影像也金光涟漪,非常美丽壮观,成为京都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在京都城风光秀美的岚山,山上有一块石碑,记录了八十多年前,到日本留学的周恩来,在此留下了《雨中岚山》诗作的历史。

日本人不仅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日本人创造了许多奇迹,但并非因为他们聪明。不仅如此,而且我还常常听到日本人不知拐弯的笑话。比如,日本人欠中国人2000元,中国人欠日本人1000元,中国人的做法是将1000元先抵消,只还1000元即可;日本人则不行,把欠的2000元还给中国人,再从中国人那儿追回1000元。我们常常听到日本人一个人是一只虫,一群人才成龙,正好与中国人相反,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合在一起就窝里斗。日本的合作及团队精神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人的认真死板有时很可笑,但却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东京塞车是一大景观,我们深受其害。当离机场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时,我们遇上了大塞车,等了半小时,车只移动了几米。导游极有经验当机立断,率领我们顶着烈日,拖着行李,在立交桥上绕来绕去,才及时赶到了机场。在东京塞车是常事,但我奇怪的是即使等上几个小时,也没看见有车违规行驶,车一辆接一辆整齐地排列在白线之内。我观察了一下,其实白线之外的两边可以各行一辆小车,但就是没有一辆车行到白线之外与其他的车齐头并进。如果在中国,则是见缝插针,互不相让,马路上的车歪歪扭扭,一片杂乱无章,直到警察到来才能解开死结。日本人普遍地遵纪守法,在法律面前不耍小聪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一点。

日本的政府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去一个区政府参观,在一个与建筑审批有关的职能部门,敞开式的办公场所非常便民。对于我们的到访,他们似乎看得很淡,他们更重视的是他们的工作服务对象“纳税人”,而我们时常被提醒不要影响来办事的市民;但在国内接待客人是件大事看得很重,特别是国外的来宾更是被奉为贵宾。由此,我感到我们的政府也应更善待我们的“纳税人”,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

当然,日本及日本人有许多不足,这些不是我想说的,这是他们自己该检讨的事。我们学习邻居的优点,是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期自己的祖国强盛于邻国。

日本归来,我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日本就是一个懂得学习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