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父母小组是与非 从对父母的爱怨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5:43

  父母之爱,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当活跃于豆瓣网上的80后们呐喊出“父母皆祸害”,以“反父母小组”的名义,言之凿凿地控诉父母犯下的“罪行”时,惊讶之余,人们也不得不反思80后与50后这两个群体,三十年的时代断裂中,他们之间发生的代际对撞。
  
  
  
  爱的对峙

  也许三十年后,留连于“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们的孩子们已经像现在的80后一般大,看到这些,将会嘲笑他们的父母曾经多么的OUT,居然喜欢在网络上哇啦哇啦乱叫,追看韩剧,喜欢参加选秀节目,喜欢把耳朵打成无数个孔,被大人们视作叛逆和有个性……
  显然,如今的80后同样不能理解他们父母的处事哲学。这便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对峙。
  对峙遭遇白热化,是在2008年的1月18日,阵地根植于文青大本营的豆瓣网之内。“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自始至终,“父母皆祸害”小组只迎来过一名“对立方”,一位高一女生的母亲,但很快被驱逐。
  这个名为“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到了2010年7月底组内人数已突破16000人,呐喊父母皆祸害的80后一窝蜂涌入,由此还专门成立了不对外公开的副组。
  “反父母小组”的口号被组长左轮在首页处置顶:“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而小组成员们被冠以这样的标签: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他们,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者伤害过的孩子,或者是“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在这块自留地里,成员们宣泄着内心对于父母“过分之爱”的不满。论坛里有针对“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归类”、“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等普遍性的“扫盲”帖;而参与讨论的帖子也多以叙述个人案例、发泄内心情感和反父母的经验分享为主。网络讨论小组首页上,诸如《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等被认为具有指导意义的10个帖子长期置顶。其后,紧跟而至的讨论帖达到182页。
  组员Lynn在论坛里剖析了自己内心的独白:“爸爸语言暴力自我记事起就不曾少过,且难听程度只能用恶毒来形容。幼时挨打那没啥可说的。他还喜欢用难听的话羞辱,在外人面前嘲笑,不断否定我,他成功地把一个有些胆小,敏感却向善的孩子骂成了一个讨厌人群,害怕失败,独来独往的可怜鬼。失败的人生经历并没有让他反思自己的问题,所有的错都是他人的。懦弱的妈妈只会逆来顺受,并和她的丈夫一起否定自己的女儿。我感激她为家庭付出的一切,但憎恨她从来都不曾对自己的孩子有过真正的了解。我不是个优秀的人,但内心温和,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想要实现的抱负,但他们不曾听,也不想听。有些父母永远不明白,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标准生活,只有两个结果;永恒的弱者,随波逐流,然后也像他们一样被他人主宰命运,决绝的叛变,或者走出自己的路或者彻底沉沦。”
  张坤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16000人,这样的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这里话题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进成员加入,述说着关于父母的种种不是。而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如何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80后子女与50后父母的纷争

  一边是经历过上山下乡,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对儿女心存补偿,望子成龙寄希望谱写自己续集的50后,一边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代际特征和冲突自然要比其他代系的母女父子关系来得激烈。有人说,50后与80后,这两代人分别出生、成长、思想定型于中国社会所前后两个完全断裂的三十年。裂缝之间,激荡着左与右的博弈,退与进的拉锯,集体与个人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经济基础与生活愿望的分裂……
  “父母皆祸害”,当父母的听了一定很惊愕、悲伤!这如同警钟在响,父母悲伤之余应该醒一醒了,好好想想到底是为什么?中国父母最为普遍的想法是“养儿防老”。专家曾经有过“为什么要生孩子”的调查,大部分的父母回答是,生孩子是为了有人养老照顾。既然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孩子,在孩子出生之后,在选择教育方法时一定会考虑如何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最符合孩子成长的天性,究竟谁才是症结的出处?外界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在这次激烈的纷争中,《生活周刊》同时也借助市民信箱的数据平台展开了线上调查,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共有1300余读者参与了调查。其中读者中占多数的是处于70年代的人,占比33.6%,也让这场纠结中的纷争得到的数据更为中立。
  对于反父母小组现象的看法,71.9%的人表示不赞同,他们认为“父母皆祸害”说法很极端,现在的80后放大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另有28%的人认为80后与50后确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有50.6%的人把支持票投给了50后,占了大多数,“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日后才会领悟”。有近5成的人还是赞同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
  而大多数接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这种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并不是只有50后和80后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实每个时代都存在着两代人的代沟。关于两代人关系的痛点,39.8%的人认为是“不同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致使两代人的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互撞”;20%的人认为“三十年社会的巨变加剧了几代人之间的代际差距”;仅有2.8%的人认为是“50后人接受的教育,致使他们已经无法胜任对其子女的教育培养”,可见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

  解读爱的方程式

  反父母小组的观点碰撞不仅体现在网路调查中,其人气的迅速激增,甚至超出了一些社会观察者的意料。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的作者,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武志红曾在书中这样写,“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在家里”这句话在小组里被广泛传播。绝大部分小组成员都表示对武志红的话有切肤的感受:“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这绝对是自私;替一个人做选择,就是在杀死这个人的精神生命”。“打和骂,一定是恨,而不是爱。爱是什么?我喜欢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如果父母能对孩子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有爱心且意志坚强的人。”
  心理咨询师王威所接触到的类似案例不少。“其实,你会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怪圈,我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前,几乎包办了生活琐碎的一切,结果真正等他们成年以后,反过来父母又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你说究竟是谁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王威说道。很多父母根本不顾孩子的现状,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将自己当年未偿的心愿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以一种爱的方式在伤害孩子。
  知名媒体人吴迪不曾想自己在博客里的评论也在无意间成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今年1月,有小组成员EMAIL给吴迪,让她关注这个人群。之后,吴迪便在自己的博客里公开评价了对于这个小组的看法,当时她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小组的论坛宗旨,“我想说得比他们更大胆一点,我们不需要孝道,中国文化中的‘孝顺’跟老百姓对皇帝的臣服是一个概念,所以古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都是绝对服从。父母要求子女孝顺,听话,说不能给子女放权,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我们不需要‘孝顺’父母,我们需要爱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孝顺’是封建垃圾,是使得中国人活得压抑,使得中国至今不是一个大国强国的原因之一。”之后吴迪的观点甚至被反父母小组作为支持论点做了转载。似乎事件愈演愈烈,遂和她的本意发生了偏离。吴迪便去论坛里修正了自己论点的基调。而现在,再谈及反父母小组,吴迪已觉得“无聊至极”,不想多言。“我很快发现任何表示理解50后父母的言论都会遭到跑轰和驱逐,我也就不再去那里了。”
  同样对于“父母皆祸害”公开发出声音的还有知名主持人袁岳。袁岳说自己对两边都深表同情,他认为80后一代除了得到在消费上的放纵与话语上的空间外,在社会行动层面,尤其是社交、学习、职业选择与情感生活方式,普遍受到父母的深入渗透与控制,还存在普遍的父母替代孩子决策现象,导致很多80后生理成人而心理不成人,老大不小了还没心理断乳;但对于80后的父母来说,他们大多是社会境遇不顺的50后,他们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代偿期待,希望他们的所谓好生活与理想图景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时他们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没有上代适当的教育经验与社会提供的教养辅导。
  这样的现象破题而出,在袁岳看来并非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证明今天80后中有勇气提出与控制型的父母决裂的孩子还是有出息的,他们感到了问题所在,而且有所行动,他们就远比那些甘于被控制,而且乖乖地茫然与郁闷的孩子更有可能捍卫独立的人格与发展自己自主的能力,所以父母也大可不必觉得这是多么大的大逆不道。也许还有人记得我说的200分法——多生子女面临的是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与孩子多,因此每个人得到的爱不到100,而独生子女的问题是得到的爱超过了100,过了100,每多一分爱都是对孩子能力与空间的剥夺,对于这一点,60后对待他们的90后子女的时候要比50后对待80后子女的时候还好得多。今天80后已经步入职场,正值风华正茂,50后的父母在‘父母皆祸害’活动面前要学习的是:快快放手、慢慢放心!“
  不过,这些都是网络世界中的抱怨,一个为生于1950年代的父母所不了解的世界。所以,自始至终,这场一方在线上,一方在线下的对垒,仍然是一场不对等,并且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战争”。吴迪在决定不发表任何评论之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的有趣:反父母小组里有个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一如既往的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支柱,和几乎所有组员想的一样,她这辈子都不会告诉父母世界上存在过这样一个小组,而且她还是其中的一员。”……

    

  数据Data

  两代人的纷争,是不是在80后与50后之间体现得最为激烈?

  选项1:是的,中国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断裂,造成了鲜明个性的两代人之间的碰撞 244次所用占比率:18.91%
  选项2:不是,这种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差异每个时代都有 524次所用占比率:40.62%
  选项3:要视具体的家庭情况而定 522次所用占比率:40.47%

  您觉得两代人关系的痛点在哪里?

  选项1:不同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致使两代人的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互撞 513次所用占比率:39.77%
  选项2:50后人接受的教育,致使他们已经无法胜任子女的教育培养 36次所用占比率:2.79%
  选项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的巨变加剧了几代人之间的代际差距 259次所用占比率:20.08%
  选项4: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家庭背景,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482次所用占比率:37.36%   

  相关Link   

  中国家长对孩子伤害最深的八句话

  1.你看人家谁谁谁,跟人家好好学学 票数:02066
  家长的攀比很微妙,所以一旦孩子让自己失望,就会不由自主搬出一个榜样来。

  2.我这都是为你好…… 票数:01943
  把所有为孩子做的事,说的话,好的坏的打一个包,外头罩上“为你好”的金字招牌。孩子敢反抗?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3.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票数:01579
  类似的还有“多跟学习好的同学一块玩”。中国家长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子思路根深蒂固。

  4.你这个没出息的玩意 票数:01094
  或者是“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父母自有一套价值观,如果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能使自己满意,就会将“没出息、不学好”等字眼按到孩子身上。

  5.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票数:00834
  与之类似的还有“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树上摘的”等。总而言之是避开两性接触十月怀胎这个科学的过程。

  6.我们以后就指望你了 票数:00802
  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古训在中国依旧有很大的市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依旧很急切。他们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动不动就会说“我指望着你了”……

  7.你要XXX了,我打断你的腿 票数:00704
  虽然古往今来也没见几个真的因为做错事被打断腿的,但老爸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一遍遍地说着……

  8.就你这样的以后谁敢娶你 票数:00684
  男孩版的就是“你这样的上哪娶媳妇去?”中国父母把儿女的婚姻当做是头等大事,找不着对象是他们最担心的。所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把娶不着嫁不掉搬出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