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国制造”危机:寻求国内理解同样重要(南方都市报 2007-8-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2:25
“中国制造”危机:寻求国内理解同样重要   2007-08-29 10:08:5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一场“中国制造”的危机,在系列贸易事件的推波助澜下,引发持续走高的政府反应。近期,一方面是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强调介绍中国政府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政策举措,藉此表明中国应对国际舆论的诚意与信心;另一方面,商业部部长薄熙来在东盟会议上,反复解释中国立场,反对刻意炒作丑化“中国制造”。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指出,美泰公司连续几次在世界范围内召回中国玩具,85%的问题玩具是美方设计,美国进口商设计商理应承担责任。

  早前,为应对这场国际危机,国务院成立了由副总理吴仪为首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对外,商务部则发力为“中国制造”正名,指出相关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对“中国制造”有不公正对待,指出中国欢迎客观的评价,但坚决反对刻意炒作,从整体上丑化“中国制造”。

  鉴于“中国制造”所引发的国家形象与产品信誉危机,政府当前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外交层面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政府着眼于国家利益,所作所为都为争取整体的国家收益,无论是有形的财富还是无形的声誉,都需点滴必争。我们说,今天的“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诋毁“中国制造”伤害的可能是整个世界。外交上的这种不卑不亢,国民完全能够理解。

  但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又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或者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问题,它还是一个严峻存在的国内治理问题。基于此,围绕“中国制造”危机而展开的公关努力,就不只有对外寻求国际和解的外交一面,还要有对内寻求国民理解的内政一面。

  毋庸讳言,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品的问题根源,仍在于国内生产体制与市场监管环节,这已为高层官员所承认。出口与内销两个内外有别的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暗藏危机的市场体制。对此,已多有论者指出。因此,客观上说,“中国制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国内市场早有征兆,甚至累积多年,区别只在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其危机触发与问题传导的方式并不相同,对于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程度也都相去甚远。这使同一问题的呈现和解决路径,表现出国际国内的明显差异。这种状况,非只在市场领域,在其它诸多方面都有鲜明呈现。

  然而,今天“中国制造”的问题语境,又远不同于全球化时代以前的孤立存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的另一种表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日益为世界格局所裹挟。全球化时代的国民利益,亦同样为全球化进程所推动。因此,面对“中国制造”的信誉危机,政府既要向外部世界释放合作解决的善意,也同样需要向内寻求国民的支持理解。

  所以,在这场“中国制造”的震荡之中,同样必须尊重和释放国内民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焦虑,政府须善用全球贸易之下的正常压力顺势而为,以求建立长期牢靠的市场机制。从这一角度看去,政府所感受的压力,本身莫不是国民之福祉。站远一步,放弃过去刻板生硬的立场,转而寻求更根本的改善治理,这同样符合政府的利益。

  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治理中,单纯依靠政治动员凝聚国民的时代难以再现,政府必须以更务实的行动和更现代的管治,寻求对外对内的支持和理解。在国际舞台上,政府首先要为一国争地位、争利益;在国内环境里,公众首先为自己争权利、争福利。两者之间,正是现代政府的表演空间。

  面对今天这场危机,政府应该明确放弃通过强调贸易的国际冲突一面,来将议题政治化以凝聚民心、寻求理解的旧路,而应以更务实的行动和对话,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自身治理的问题。从长远着眼,从当下着手,使国际国内的压力都能有效化解。此次政府所行之举措,已经朝向这样理性务实的解决之道。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8290504.asp  “中国制造”风波如何变危为机?   2007-08-29 10:07:0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观察  
  
  昨日,《南方都市报》开始对风波中的“中国制造”进行系列报道,读之令人感慨。目前,一股拿中国制造“说事”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时间,中国制造甚至被一些国家和媒体恶意地“妖魔化”。涉及产品种类之多,蔓延全球范围之广都可谓是空前的。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长而凝重的。

  中国制造不断遭到质疑,不仅给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损失,并且影响了中国产品的信誉,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之争而出现的带有国家行为的“贸易之战”,还是由企业或行业之间竞争而出现的“区域市场壁垒”和“围追堵截”,最终,在全球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作为市场终端的“消费者”,也可以说,企业产品的购买者,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最终话语权。

  用个比喻来说,这场“说事”风波之剧,对于中国的企业与导演者来说,其是“悲剧”还是“喜剧”,目前尚未定论。因为,消费者是在亲身并持续地体味着“中国制造”带给他们的生活感受和实际价值,而就这种感受和对价值的认可,并不是以“中国制造”风波的导演者的主观意图和任意串编而转移的;它是由企业与消费者在深而广的层面的沟通,产品使用价值和品牌附加值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持续化的心灵沟通过程而决定和不断转化的。这就引出笔者的深层联想:如果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市场营销中,高度注重和持续关注全球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与其的情感沟通与共鸣,并始终坚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说话,“中国制造”风波就很有可能向喜剧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中国制造亦等同于世界制造,因为,从品牌商与OEM制造商的关系而言,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面对和分享国际市场的荣辱益损,而“说事”给市场和消费者带来的视听混淆的局面,或许其可能滞后的更大的悲剧效应,对世界制造来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说来,“说事”者和其国家同样会品尝搬起石头也砸了自己的脚的苦果。这样的境地恐怕是“说事”者们当初所始料未及的。

  感悟之余,笔者不禁又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角色的转换。就目前“中国制造”之剧中,中国企业扮演的还大都是OEM的角色。在当今品牌经济时代,虽然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品牌之路,才是唯一和根本的强国之路。同时,也是当今微利时代企业谋求经济效益和价值可持续化递增的唯一选择。那么,从目前“OEM输出型”向“品牌输出型”的角色转换,才是中国强大的根本,也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最值得践行和追求的目标。

  “结果产生于过程”,面对当今的“中国制造”风波,无论其国际背景和导演者的用心如何,作为企业,我们在感受爆发“说事”风波带给我们的“阵痛和愤怒”的同时,科学而理性地面对未来,提升中国制造这一长期主题和结果的综合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其中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跟踪质量、国际市场新规律研究质量、世界区域性消费者心理差异化研究质量等等,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建造国际化百年品牌的战略高度、深度与广度层面,注重研究和善于建立起中国与全球消费者长期的、持续的、深入的、真诚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和纽带;可能是国家和企业协同联手打造更具“品牌强国”深远价值意义上的未雨绸缪之举。

  □高建华《电子质量》杂志社总编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829046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