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冲天:飞踹蒋介石的硬骨头文人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2:56

中国不乏硬骨头的文人。鲁迅先生,人称他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他向黑暗的社会冲锋陷阵。最近读了岳南先生写的“一代国学大师”一书,又认识了一位硬骨头文人刘文典先生,故神思奔逸,有了许多杂芜的感想。

 刘文典和傅斯年、陈寅恪、沈从文是同一代人。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还是个革命家。1907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日、英、德语,海归之后,一度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受陈独秀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任《新青年》杂志英文翻译和编辑。他选定了古籍校勘学为终生研究的课题,以巨著“淮南子鸿烈集”和“庄子补正”十卷问世,震动文坛,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史家之一。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持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他连搞新闻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他四毛钱。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他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刘文典才高学广,蒋介石抬举他为国宝,可他不买账。在安徽大学校长的任上,为学生运动的事,当面顶撞蒋介石,不称“蒋主席”,竟敢当面叫他“新军阀”。蒋介石没按“大清律”以“大不敬”治罪,更未因言治罪。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

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流汗。蒋介石并未下令让左右把国宝五花大绑拿下,以刺杀领袖未遂定罪,只下令关押了七天,好像是以“治安条例”殴斗处理的民事案。

探究历史讲究“无证不立”、“孤证不立”。鲁迅先生在他的《知难行难》一文中提到了这件事,可做旁证。

 此事轰动一时,风传学界,刘文典被视为敢做敢为的民族英雄,声震天下儒林。见到校长大气都不敢出,只会说“哈依”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作为的。

 出狱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必须滚出安徽!”看来还是给出路,没放逐到国外。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聘他到清华大学出任国文系主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没因有踢蒋的历史不许人用,组织部也没对他内控使用,还是很开明的,重的是真才实学。

蒋介石杀了很多人,但对两个人是很宽厚的——一位是张学良,软禁之时,有夫人陪伴,有厨师伺候,可以散步、钓鱼,宋子文整汽车的送洋酒罐头。蒋对刘文典这个国宝也是宽大为怀的。

 

文章摘自:《民国大腕》  作者:刘继兴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历史上比诸葛亮更早舌战群儒的牛人是谁

 

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与高超的语言技巧,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其实,早在289年前的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就上演过一次十分精彩的舌战群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弘羊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挫群儒,成为史上第一个舌战群儒的牛人。 

桑弘羊(152~80),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阳首富,桑弘羊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他就“以心计”,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而享有盛名。十三岁就担任了侍中,开始在汉武帝身边侍御。三十三岁时,与东郭咸阳、孔仅“三人言利析秋毫”,对经济的分析十分深刻,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到了公元前115年,孔仅升为大农令,桑弘羊接替他担任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元封元年(110),桑弘羊成为搜粟都尉,同时兼任大农令,掌管全国的租税财政。汉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仍兼管财政,一直到汉昭帝元凤元年(80)被杀为止。 

桑弘羊一生从政六十年,早年在宫中担任侍中时,就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决策有所影响,后来直接掌管财经大权长达三十年,在西汉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绝大部分措施都是由桑弘羊提出并负责具体实施的,他以商人一样的经济头脑,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开创了均输平准、统一了货币体制,改革了财政机构,解决了汉王朝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史记》和《汉书》虽然都因为桑弘羊的商人出身,未给他立传,但却都不得不承认他“为国兴大利”,达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理想境界。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这都离不开桑弘羊改善政府财政的功劳。汉武帝能成就一代文治武功,也离不开桑弘羊组织的雄厚财政的支持。郭沫若评价说:“两千多年前就有桑弘羊这样有魄力的伟大财政家,应该说是值得惊异的。” 

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遗命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同时托命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共同辅政。五个人中,金日磾早死,田千秋为人圆滑中庸,遇事不表态,而桑弘羊和上官桀一起反对霍光独揽大权,这样就在政府中出现了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霍光为了打倒长期执掌财经大权的桑弘羊,就从他赖以起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开刀,力促召开“盐铁会议”,希望借此为反对桑弘羊制造社会民意舆论。汉昭帝始元六年(81),各郡国身份为“文学”、“贤良”的儒生,代表民间向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属丞相长史和御史质询当时的经济政策,称为“盐铁会议”。

会议一开始,一位人称茂陵唐生(家住茂陵)的儒生率先发难:“我是来替老百姓说话的。自从国家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后,老百姓可苦啦!这简直就是与民争利,闹得国富民穷,如此政策早该废除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儒生就站起来侃侃而谈:“孔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推广道德,提倡仁义,反对重利轻德而舍本求末。如此则人们就会老实听话,国家的财用自然就会充足。”

桑弘羊反击了。他说:“刚才说话的这两个人,我看是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寄生虫。你们叫嚣国富民穷,好像是为民请命,其实不过是为豪强势力和工商大贾请命。如果取消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得到好处的只会是这些人,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老百姓才真正要受苦。你们要反对的是中央集权制,你们要的是分裂之权,割据之权,这是绝对办不到的。至于说到推广道德,提倡仁义,这些腐朽的说教是根本不能治国的。”  

反击都切中了要害,儒生们都傻眼了。这时,他们的主帅、谏议大夫杜延年亲自出马,他将话题转向了反对和匈奴作战的问题上来:“古时候重视道德,轻视用兵打仗。孔子云:远方的敌人不服,就用德政感化他们,使他们归服。现在放弃道德而滥用武力,就是劳民伤财。” 

在座的众儒生七嘴八舌纷纷附和,一个叫万生的儒生说:“对匈奴的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民不聊生。还是罢兵休战交好为上策”。 

桑弘羊痛斥道:“匈奴侵扰成性,百约百叛,对言而无信的顽敌,只能诉诸武力。汉武帝时代,就用盐铁官营的收益,修筑工事,加强防务,兴义兵以诛强暴,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我们必须沿袭武帝的政策,加强军备。你们所说的拿金钱美女去交好匈奴的做法很无耻,这又算什么道德呢?” 

对方又抬出孔子来继续进攻,桑弘羊道:“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在桑弘羊的眼里,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因此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桑弘羊还指责他们是“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妄图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路线。 

辩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桑弘羊舌战群儒,一人大战60多名儒生,且在辩论中一直占上风,使贤良文学们“恧然不能自解”。 

这次会议,由于桑弘羊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仅废除了酒类专卖,盐铁仍由朝廷专利,其他的政策也得以继续施行。关于桑弘羊的死因,《汉书?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弘羊自以为国兴大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怨望大将军霍光,遂与上官桀等谋反,诛灭。”笔者认为,这个看法不免偏颇,事情远未如此简单。因为桑弘羊的才干远在霍光之上,而其时独揽朝廷大权的霍光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精明能干的桑弘羊一死,就只剩了老迈的丞相田千秋(已经老得不得不特许他坐车上朝),田千秋万事只求自保,因而,朝臣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大司马霍光的权力。桑弘羊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是古代宫廷斗争中的众多悲剧中的一个而已。

 

 

摘自《历史上那些牛人们》作者:刘继兴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唯一被国共两党都开除党籍的牛人

 

1921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一大代表、广州党支部的负责人陈公博在会上表现得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目无组织。会议期间,遭到法国巡捕的搜查,为安全起见,决定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开会。陈公博却坚持不去,带着老婆来到杭州游山玩水。当他返回上海时,会议早已结束。

 

事后,中共中央特派张太雷去广东,要求他立即去上海向党组织作出解释。陈公博不但断然拒绝,还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后独立行动,不受党的约束。”不久又在广州党组织会上公开宣布:“我不再履行党的任务。”甚至还扬言:“拟离党而另组广东共产党。”鉴于陈公博分裂党的严重错误言行,而且难以挽救,中共中央于1923年春决定将其开除出党。

 

就在这一年11月,陈公博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得到了汪精卫的大力帮助。19254月回国后,廖仲恺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

 

陈公博先紧紧追随汪精卫,后又与蒋介石打得火热。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十分尖锐,陈公博反复权衡,还是选择到武汉,投入汪精卫的怀抱。

 

在武汉期间,陈公博不仅支持汪精卫反蒋、讨蒋,同时也公开分GONG、反GONG。在演绎了宁、汉分裂与合流的丑剧与恶剧之后,蒋介石东山再起,派军队去抓陈公博,吓得他只身逃往香港。

 

陈公博于1928年冬又卷土重来,邀集“粤方委员”顾孟余、王法勤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自己为负责人,公开打出改组国民党的旗号,与蒋介石对着干。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29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三大”作出决定,永远开除违反本党纲纪的陈公博党籍。

 

抗战开始后,陈公博赴越南河内与汪精卫见面,并于周佛海、陶希圣等人发表了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声明的卖国《艳电》。在日本的支持下,汪精卫公开组织卖国政府,并派老婆陈壁君赴香港请陈公博出山“匡政”。陈公博“忸怩”一阵以后,终于回到上海,并向汪精卫表白说“你以跳火坑的精神扭转乾坤,决定牺牲一切,我只有与你分忧分扰了”,一付十足的汉奸嘴脸。

 

1941330日,南京正式组建“国民政府”,汪精卫自任主席和行政院长,陈公博担任立法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训练部长,是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大汉奸。鉴于陈公博卖国投敌,成了民族败类,在全国人民声讨的怒潮中,国民党中央在五届八中全会上,再次把陈公博开除出党。

 

投敌卖国的汪精卫没有得到好下场。1943年底,由于急需取出伤及后背的子弹,汪精卫被迫接受多次手术。次年初,在日本治疗的汪精卫因三节胸椎骨严重变形,骨膜发炎溃烂,形同枯尸。1110日下午,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市一座冰冷的地下室内死去。按照他生前的安排,由陈公博接任伪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成了汪精卫的继承人。

 

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历时五年的南京伪国民政府寿终正寝。十天后,陈公博、李励庄夫妇以及伪行政院秘书长周隆庠、伪实业部长陈君慧、伪安徽省长林柏生、伪军委总监何炳贤、女秘书莫国康(陈公博情妇)等七人逃到日本。

 

828日,国民党派人去搜查陈公馆,发现早已人去楼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立即向日本驻华派遣军提交备忘录,要求日本如实提供陈公博的下落,并随时做好引渡回国的准备。日方无奈,只好将中方意见向陈公博传达。陈公博自知罪孽深重,在劫难逃,便主动向何应钦致电,诡说自己出逃是为了委员长还都方便,表示愿意回国接受处置。逃往日本躲藏了三十八天的陈公博,于103日被押解回国。

 

翌年45日,江苏省高等法院对陈公博判处死刑。194663日,时年五十五岁的陈公博被执行枪决,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

 

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春秋怪杰

 

 

  第一篇 沧海一声笑

 

  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春秋怪杰

 

  《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代多战事。一次,齐桓公跟宰相管仲密谋发兵讨伐莒国。可是不等付诸行动,他们要讨伐莒国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国。密谋泄露,莒国方面闻讯,很快做了迎战齐国的准备,自然这仗就不好打了。莒国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安丘、诸城、沂水、日照、莒县一带,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齐桓公很郁闷,找来管仲聊起此事,说:“我跟管仲先生商量讨伐莒国的事情,商量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消息就已经传遍全国。真是不可思议,是谁泄密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道:“这事是很蹊跷,看来在我们的周围一定潜伏着高人。”

 

  听到这里,齐桓公恍然大悟,说:“哎呀!我想起来了,那天有个服劳役的人好几次仰起头看我们,难道就是那个人?”

 

  为了找到这个人,管仲不动声色。这天,他下令那天服劳役的人全部出工,不得顶替。

 

  果然在工地服劳役的人中,有一个叫东郭牙的人气度不凡。管仲一看,断言道:“一定是这个人了。”

 

  于是,管仲马上让负责礼宾的官员把东郭牙请来。

 

  东郭牙迈着方步,从台下拾级而上,来到他们面前时,管仲很客气地问道:“您就是那个泄露我们讨伐莒国计划的人吧?”

 

  东郭牙面无惧色,对此也不隐瞒,坦然答道:“没错,是我。”

 

  管仲说:“我们并没有说要讨伐莒国,您为什么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呢?”

 

  东郭牙先生回答道:“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我是自己猜测到的。”

 

  “我们又没有说过要讨伐莒国的话,您凭什么猜测的?”管仲对之很是好奇。

 

  东郭牙从容地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部表情:欢喜开心,是参加宴会的表情;愀然凝重,是流露哀痛的表情;怒气冲天、手脚僵硬,是发动战争的表情。那天我远远望见您在高台上,就是怒气冲天、手脚僵硬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要发动战争的表情。您大张嘴巴,而不是紧闭双唇,说的就是‘莒’字(在春秋年代,齐国一带“莒”字读ga一类的音)。您举起手臂,指的又是莒国的方向。我就暗暗猜想,诸侯国对齐国不服的,就只有莒国。因此,我就告诉别人,你们准备讨伐莒国。”

 

  春秋时期的这段著名对话原文是这样的: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管仲曰:“何谓三色?”曰:“欢忻爱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知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

 

 《吕氏春秋》对这件事的记载,到此就转入了发议论的环节,赞扬东郭牙不用耳朵却能听出意思,批评齐桓公、管仲善于隐藏却不能保守住秘密。最后发出“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感慨。

 

  东郭牙真有两下子,堪称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史上的第一位肢体语言专家了。

 

  管仲认为东郭牙无疑是个奇才,就向齐桓公推荐了此人。管仲还曾说到自己的“五个不如”,其中一个“不如”的对象说的就是东郭牙。管仲是这样说的:“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来做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二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来做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做大谏吧。你若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五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管仲的这段话出自《管子》,《吕氏春秋?审分览》对此也有记载。

 

  东郭牙尽管是靠管仲推荐做了大官的,但遇到事情很有大局观,一点也不偏袒自己的恩人管仲。当时齐桓公欲立管仲为“仲父”,东郭牙曾反对说:“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齐桓公对群臣说:“我准备立管仲为仲父。赞成的进门后站在左边,不赞成的进门后站在右边。”东郭牙在门中间站着。桓公说“我要立管仲为仲父,下令说:‘赞成的站左边,不赞成的站右边。’现在你为什么在门中间站着?”东郭牙说:“凭管仲的智慧,将能谋取天下吗?”桓公说:“能。”“凭他的果断,是敢于干一番大事的吧?”桓公说:“敢。”东郭牙说:“如果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果断足敢干成大事,您因而就把国家权力全部交给了他。那么以管仲的才能,凭借您的权势来治理齐国,您难道没危险吗?”桓公说:“说得对。”于是就命令隰朋治理朝廷内部的事务,管仲治理朝廷外部的事务,以便使他们相互制约。

 

  东郭牙的确很可爱,他后来成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谏臣,是齐桓公时期的五杰之一。在今日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的管仲祠内,汉白玉质的管仲塑像威严肃穆,眉宇间、神色里、举止中尽洒名相气度。左右配有六重臣汉白玉塑像,分别是鲍叔牙、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东郭牙生前与管仲共辅齐桓公成就霸业,身后与管仲同享万世之敬仰,其人生也够辉煌了。

 

------------------------------

 

齐顷公导演的超级恶作剧(1)

 

 

  齐顷公导演的超级恶作剧

 

  历史上,凡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外交事宜。对于主动上门的外国使节,都是以礼相待。但偏偏有一位国君,反其道而行之,他对于四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不仅不能以礼相待,而且还拿对方各自的生理缺陷开涮,导演了一场史上最搞笑的宫廷恶作剧。这样行事,自然后果很严重,他由此招来了一场战争,还差点做了人家的俘虏。

 

  这位好笑的国君就是春秋时期的齐顷公。

 

  齐顷公(前598年~前582年在位),姓姜,名无野,齐惠公之子,齐桓公之孙,齐太公十四世孙。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鲁成公元年,晋国大夫郤克、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结伴而行,一起出使齐国,来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奇巧的是,这四位使臣生理上都有缺陷:郤克一只眼睛,季孙行父是个秃顶,孙良夫是个瘸子,公子首是个罗锅。齐顷公接见他们之后,把四个人的长相说给母亲萧太后听,萧太后好奇心很重,非要亲自看看。

 

  “孝顺”的齐顷公为博母亲一笑,就导演了一场超级恶作剧。他让人从国内找了一个独眼龙、一个秃子、一个瘸子、一个罗锅,分别对号入座为四位来宾驭车,定于第二天来后花园做客。

 

  齐国的上卿国佐劝说道:“国家之间的外交是件大事,人家朝聘修好而来,我们要待之以礼,千万不要耍笑人家。”齐顷公仗着国大兵多,不听劝告。

 

  其时,曾为春秋霸主之国的晋国因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被楚庄王击败,失去中原霸主地位;相继称霸中原的楚庄王也于前591年去世,中原霸主暂时空缺。作为中原第一霸主齐桓公之孙的齐顷公,自视为泱泱大国之君,有点飘飘然,不把中原的各诸侯国放在眼里。

 

  第二天,当四位使臣在四位齐国仆人的陪同下经过萧太后居住的楼台之下时,萧太后和宫女们启帷观望,见给独眼的郤克驾车的是一个“独眼龙”;给秃顶的季孙行夫驾车的是个“秃子”;瘸腿的孙良夫的御手是个“瘸子”;驼背公子姬首的御手是个“罗锅”,禁不住哈哈大笑。

 

  郤克起初见给他驭车的人也是一只眼睛,以为是偶然巧合,没有在意,等听到戏笑声,恍然大悟。他匆匆饮了几杯,就同三国使臣回到馆舍。当他探听到台上戏笑的是国母萧太后时,不由火冒三丈。另外三国的使臣也愤愤地说,咱们好意来访,齐顷公竟把我们当笑料供妇人开心,真可恨之极!郤克说:“此仇不报,就不是大丈夫!”四国使臣歃血为盟,对天起誓,决心协力同心,伐齐报仇。四人商量到深夜,不辞而别,各回本国准备去了。

 

  齐顷公的这件令人匪夷所思的“齅事”,《春秋?谷梁传》里曾有记载:“(成公元年)冬,十月。(鲁)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叔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仇恨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果然,过了三年,郤克掌握了晋国的大权,晋、鲁、卫、曹四国结成同盟,携怒复仇,共同讨伐齐国,这就是春秋著名的“鞌之战”。

 

  齐顷公举全国之力来应战。战前他还下令,把敌人消灭后再吃早饭吧,仿佛胜利就是他的。

 

  但是,战斗虽然进行得非常激烈,却很快就见出了分晓:齐军大败,晋国的韩厥追赶上了齐顷公的战车,逢丑父冒充齐顷公,假意让他取水,借机让齐顷公逃离。齐顷公回到军中带兵回来寻找逢丑父,三入三出敌军之中。逢丑父被俘后,郤克要杀他,但听他说“以后就没有替君主承担祸患的人了”,就释放了他。战后双方议和,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卫领土,同晋国议和。

 

  此役,齐师大伤元气,齐顷公也险些当了俘虏。齐顷公战败后回国路过徐关,还对保卫徐关的士兵说:“勉之!齐师败矣。”也就是说,大家好好努力,我们这仗打败了。战胜方的晋国在和解条件中,还特别提出一条:“必以萧同叔子为质”。拿齐国的“国母”做人质,这是齐顷公绝不能接受的,齐国上下也都抗议此事,为此齐国表示要举国“决战到底”,晋国才放弃此项要求。

 

  第二年(鲁成公三年)十二月,齐顷公到晋国行朝聘礼。将要举行授玉礼节时,晋国执政郤克还记得曾被齐顷公母亲嘲笑的事,快步上前说:“君王是为了女人的戏笑而受到羞辱,寡君不敢当。”(《左传》原文:齐侯朝于晋,将授玉。郤克趋进曰:“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可见郤克是何等耿耿于怀。授玉,就是要把朝见天子时所用的玉圭交给晋景公,是表示恭敬、臣服。郤克上前阻止了齐顷公,表示晋景公不敢接受,因为晋景公只是诸侯国君,不是天子,所以不敢受此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大礼。

 

  齐顷公后来开始轻徭薄赋,关心百姓疾苦,民心大悦。对外,也以厚礼待各诸侯。顷公死前,百姓归附,诸侯不敢来犯!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顷公)十一年,“齐顷公朝晋,归而顷公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竟顷公卒,百姓附,诸侯不犯。”

 

  纵观齐顷公,“三入三出”救逢丑父可算是有义气;战败后对徐关士兵还说:“勉之!齐师败矣”,也算败不馁;轻徭薄赋,关心百姓疾苦,诸侯不来犯,也算个励精图治的好君王了!就是戏弄四国使臣,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之事,就有些不厚道了。

 

-----------------------------------

 

写三千片竹简自荐书向皇帝要官的东方朔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滑稽列传》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在这份篇幅之长可谓空前绝后的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大言不惭地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抚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文武兼备、才貌双全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

 

  东方朔的这番个人简介,《史记》评之为“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但汉武帝还是被东方朔深深吸引,视之为奇才。这次人才“海选”活动,汉武帝大浪淘沙地淘到两大宝贝:一个是董仲舒,另一个是东方朔。不过,汉武帝虽然很喜欢东方朔,但对他的使用还是很有分寸的,毕竟这只是“高自称誉”的小打小闹,没有提出像样的治国之道。比起董仲舒,东方朔当然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汉武帝对董仲舒是连发三策,而对东方朔只给了一个待诏“公车”署(就是在“公车署”这个衙门里等待皇上的诏令,实际上就是一个下级顾问)的待遇。比起同年级的董仲舒,东方朔地位低,待遇差,平常也难得一见汉武帝。

 

  东方朔刚刚待诏“公车”时非常兴奋。可是,时间一长,东方朔觉得自己无权无利,跟天庭里的弼马温一样,不过是个摆设,东方朔下决心自己提拔自己!

 

  这时,正好有一班宫中乐人侏儒们从他身边经过,东方朔便声色俱厉地对他们说:皇上说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准备把你们这些白吃白喝的人通通杀掉!

 

  侏儒们吓得号啕大哭,求他出手相救。东方朔想了一想,说:假如皇上路过这里,你们就跪下来求饶,或许会有点作用。

 

  过了一会儿,汉武帝从这儿路过,侏儒们齐刷刷、黑压压地跪了一大片,哭哭啼啼,高呼“皇上饶命”。汉武帝莫名其妙。侏儒们说:东方朔说皇上要把我们这些人全杀了!汉武帝一听,知道是东方朔捣鬼,便质问他:你把侏儒们吓得半死,到底为什么?

 

  东方朔理直气壮地说:那些侏儒们不过三尺,俸禄却是一袋米和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三,俸禄也是一袋米和二百四十钱。他们吃得肚皮都要撑破,我却饿得前心贴后背。如果陛下觉得我的口才还有用,就先让我吃饱饭。要觉得咱没用,就让咱滚蛋,别糟蹋京城的粮食了。汉武帝一听,乐不可支,立即让东方朔从“公车”待诏转到金马门待诏,这样,东方朔待遇提高了,和武帝接触的机会也明显多了。这就是著名的东方朔“长安索米”的故事,很能代表东方朔滑稽的风格。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史记》和《汉书》中对东方朔都有记载。他在武帝朝中,只做过侍郎、太中大夫一类的小官。他的行为不羁,例如饭后把吃剩下来的肉拿去,弄脏衣服,以所赐钱帛娶少女,过了一年又娶他妇。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未予重用。《史记?滑稽列传》、《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他滑稽幽默、正言直谏、诙谐劝谕的独特风格。由于坊间长久以来敬佩东方朔的人格,崇拜他渊博的学识,就把他誉为智圣,捧为岁星、桃仙子、滑稽大师、知识之星,后人推崇他为笑话、相声、谜语、占卜、俗文学的祖师爷。

 

  东方朔是当时有名的无敌辩才。据说其时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他们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敢于向皇上秉义直言,曾多次巧妙地进谏。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事儿,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她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儿子预赎死罪,武帝答应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为他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也是同意了的。于是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孔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斩了昭平君后,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

 

  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召见东方朔说:“《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之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是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现在,通过这件事,武帝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匹帛。

 

  东方朔还是讲故事的高手,而且能寓教于乐。在朝廷里,总有些既贪利又贪色的官吏,于是东方朔就讲了个故事嘲讽他们。他说:“世上万事万物极其微小的,莫过于蝼蚁蚊虫这一类东西了,然而听它们互相辩论,所言也很有道理。有一天,蚂蚁炫耀说:‘我们虽微小,但我们出入有群臣之仪,发现死了的可食的虫子,又能一块儿分享,有忠孝的美德。”苍蝇不服气,争辩说:“你们不如我们享福,不管公家、私家,只要开筵摆席,我们都能登堂入室,光临他们的饭桌,品尝他们的美味,饮用他们的酒水,这是我们的长处。”蚊子听了他们的话,十分不以为然,说:“你们都不如我活得潇洒快活。那些美人居住的香阁兰房,到了深夜烛灭的时候,我们就飞到她的纱帐之内,停在美人的玉体上,聚集在美人的酥胸上,选择香软美嫩的地方叮咬。如此美事,你们可曾享受?”蚂蚁和苍蝇听后都自愧不及,双双不服气地说:“看你嘴巴细细尖尖,却如此好色。”

 

  东方朔颇有文学才华,代表作是赋体散文《答客难》。这是一篇自嘲之作,作者虚设了以为“客”的诘难:你好学乐道,博闻辩智,可为官几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否道德行为方面有什么不足呢?东方朔回答客人的诘难,用历史上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事实,说明位卑职微,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者道德有缺陷,而事实是德才兼备的人不被重用。因此,自己位置卑微,恰恰是道德完备的表现。《答客难》直抒胸臆,说理透彻,富有文采,是散文赋一篇佳作。它还开了赋体文学的新领域,扬雄有《解嘲》,班固有《答客戏》,都是由《答客难》的形式发展来的。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倍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山东德州近郊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