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冲天的彭博新闻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7:34
牛气冲天的彭博新闻公司http://www.enorth.com.cn  2003-12-23 09:18
  • 路透集团办了150年
  • 即将离开舰队街的路透集团
  • 亿万富翁布隆伯格就任纽约市第108任市长
  • 纽约新市长传媒大亨布隆伯格
  •   搞财经报道或者做金融投资的人,大概很少有不知道“彭博”这个名字的。“彭博”是香港人对“彭博新闻公司”(Bloomberg Information Network)的译法,在中国大陆,有人直接将它译作“布隆伯格”。但为了有别于“彭博”的创始人、现任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先生,我还是愿意直呼“彭博”。

      彭博新闻公司位于纽约曼哈顿,两幢连通在一起的三四十层高的大厦都是它的办公楼,与之一路相隔的马路对面,又一座新楼即将落成。

      华尔街顶尖经纪人出手不凡

      说到彭博,不能不先说说它的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先生。

      1942年2月14日出生于波士顿的迈克尔·布隆伯格,双亲早年从东欧移民美国,父亲在当地一家奶制品厂工作,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学时,甚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代客泊车”,以贴补学费。后来,靠半工半读,布隆伯格攻下了哈佛商学院的硕士学位。

      1966年,24岁的迈克尔·布隆伯格进入了所罗门兄弟金融投资公司。短短6年时间,他就当上了公司的合伙人。30岁时,他成了华尔街大宗股票交易的超级明星,被美国各家权威报纸竞相采访,在重大社交活动中扮演着华尔街顶尖实力经纪人的角色。他的办公室墙上,至今还挂着那篇《纽约时报》报道,被精心地用镜框镶嵌着,报纸上的他年轻、意气又风光。看来,名人也不例外,不仅很留恋年轻时光,更在意取得过的成就。

      1981年,因所罗门公司内部纷争,迈克尔·布隆伯格被解雇,结束了15年每周6天每天12小时的工作,得到了一笔1000万美元的一次性遣散费和一些可兑换证券,净资产增加了一倍。

      正是这笔巨额遣散费,成就了日后的彭博帝国。

      根据迈克尔·布隆伯格当时的分析,当时经济正在转型,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自己所拥有的才能、经验和资金,可以与契机结合在一起,开一家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他对自己这样评价:“有比我更好的交易人员和销售人员,也有比我更好的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专家,但是,没有人能够像我一样,既懂得证券和投资业,又知道如何让科学技术在这两个领域里提供服务。”

      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正是人们能够对有用证券信息进行选择,并通过简便易用的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的工具。虽然一些大的投资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内部信息系统以满足这一需要,但是这些系统只有博士才会使用。

      于是,布隆伯格就用这笔钱创建了一家证券信息资讯公司——“创新市场系统公司”,目标客户群就是每一个在金融证券投资领域工作的人。这就是彭博新闻公司的前身。这个系统不仅更加先进和完善,而且实用,价格也只有当时人们花费的几分之一。后来布隆伯格干脆以自己的姓氏作为新公司的名字。

      第二年,彭博新闻公司与美林证券合作,在美林公司安装了20台数据终端,迈克尔·布隆伯格因此在新公司中获得了30%的股权,价值3000万美元。后来,他又花费3亿美元从美林购回了1/3的股份,并最终在彭博新闻公司占据了3/4的股份,美林仅拥有20%的股份,其他6名元老拥有其余的8%股份。

      这样,彭博新闻公司作为一家私人有限合伙人公司,迈克尔·布隆伯格本人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受股东的掣肘。

      如今,彭博新闻这个名字已经成了金融新闻的同义词,美联储是它的客户,美国之音也是它的服务对象,甚至连罗马教皇所在的梵蒂冈也购置了它的接收终端。当今美国的大型证券投资机构和资金管理公司等,也都是彭博新闻财经数据终端的主要客户。

      迈克尔·布隆伯格在15年的时间里成了金融咨询业的大王,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这个帝国从纽约的华尔街到中国的东方明珠香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关注着国际金融业的运转。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知名的财经新闻资讯公司。2000年,他的公司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他也以个人资产40亿美元的身价挤进《福布斯》世界百富排行榜。

      如今的彭博,在全球拥有了20多万客户,有450家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著名大报都订阅它所提供的财经新闻。全球700多家电台都采用它的广播稿。除了路透社以外,全球的250多家通讯社都为它供稿。

      彭博的客户这样说:“放在你办公桌上的一台彭博新闻终端不仅仅是一件设备,它还是一个地位的象征,它表明你对赚钱的态度是认真的。”

      更快更优秀更可靠的资讯

      当我走进曼哈顿公园大道499号的彭博新闻公司,像走迷宫一样在这个帝国的不同大楼之间穿行时,它的气势、它的规模、它的敬业、它的亲民,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这里,工作着1200名编辑和记者;大楼外面,还有其他为彭博提供新闻资源、分布于各地的6580名雇员。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彭博都设有自己的记者站。除了主打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5%的财经数据终端和每日4000条资讯的新闻采集外,彭博还有电台、电视台、杂志、书籍出版、因特网及电子数据交换网(ECN)等衍生产品。从债券收益到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以及有关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自传、分析师的分析报告等,彭博能够提供最详尽的财经资讯,应有尽有。

      在全亚洲,彭博在每个有证券市场的城市都设有记者站,在东京、香港、新加坡和悉尼等4个城市设有4个中心站。其中香港站负责中国地区的工作,有30个记者,在上海和北京各有10名记者。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彭博在中国的人员规模还要不断扩大。

      毫无疑问,彭博新闻公司是在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中成长起来的。在大量新钱注入股市的推动下,华尔街各公司纷纷增加数据资料的预算,大力推崇新的分析性资讯产品,而彭博新闻提供这种资讯的速度比任何竞争对手都快,因此它的服务少有挑剔,其客户可以每日24小时随时打服务热线,或直接发送电子邮件,甚至可以随时到彭博新闻大楼来参观、拜访、了解。彭博的技术人员和推销人员也经常走访客户,使产品不断得到改善。

      到彭博新闻大楼参观的那天,一连串的轰动新闻就像有意要加深我对这次拜访的印象似的,令我目不暇接,也使我的访问变得耐人寻味。

      这天早晨,美国花旗集团的总裁Weill(韦尔)突然宣布辞职。

      这条消息,花旗集团通过自己的新闻简报,给所有的媒体都发去了一份。但彭博却抢了一个先。照彭博的说法,他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也很吃惊,因为没有一丁点的预兆。但由于彭博平时与各大企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数万家企业老总的公开资料都被他们精心收集,包括简历、薪水等信息,所以一旦企业有任何变故,他们总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敏锐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彭博来说,独家新闻来自于他们的敬业、敏感和信誉。结果,它做到了第一。早晨7点47分,韦尔辞职的消息立即成了当天早上彭博新闻网的头条新闻,并被疯狂转载。

      每天上午美国东部时间10点30分,彭博都要雷打不动地召开全球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彭博新闻网的首页选题。正当大家议论着韦尔的辞职会对花旗集团的发展前景产生什么影响,股价会不会继续早盘的跌势持续下跌时,又一条具有同样爆炸力的消息传来: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因为有购车避税嫌疑,辞去财政司司长职务!

      梁锦松为妻女买名车一事,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但是却在大洋彼岸看到了他因此而辞职的结果,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种场合,那种感慨无以言表。

      走进彭博的电视转播编辑大厅,屏幕上定格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身影。这天,格老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财经委员会作证,阐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作出维持联邦利率不变的决定。这是这天早上遇到的三条重大财经新闻中,最没有悬念和冲击力的一条消息。但由于它牵扯到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所以也是人们期待着的报道。人们想知,美联储对经济复苏的解释和预期。

      所以,彭博的记者除了要将格林斯潘的作证进行报道外,还要对这个新闻进行综述再发布。这是它一直在追求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做到第一手新闻;如果不能抢到最快,那就要比同类竞争者更加优秀,更加可靠。因此,它不仅成为电子新闻的NO.1,最快的消息携带者,而且其可信度、权威性,也成为彭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彭博现在每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0亿美元。其服务价格为每个终端每月1350美元。

      彭博公司从不报告赢利情况,外界估计其利润有20%,收入则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走在彭博新闻大楼里,到处都能感受到以充沛的活力、亢奋的工作热情和对彭博的狂热而支撑着的工作氛围,员工们每天忙碌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员工的工作间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整个新闻大楼活像一座迷宫,除了工作台,还会冒出艺术布景,与人们以往想象的写字楼相距甚远。将这座被布隆伯格称之为“敞开式工厂”的大楼形容为一个紧张忙碌的证券交易场,一点也不为过。

      只用忠诚的员工

      据说,布隆伯格对离开彭博的人相当冷酷。当员工离开彭博时,布隆伯格从来不会说出任何祝福的话,因为“离开我们,你就是外人”,所以他从来不雇吃回头草的员工。布隆伯格也不会花钱买忠诚——哪个人想以提高薪酬的方式留下来,那真是打错了算盘,但布隆伯格会要求公司与员工之间彼此忠诚——他让每个人的报酬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公司则以25%的速度增长。

      为了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布隆伯格就拒绝设立任何公司规章,也从来不称谓头衔,更别提显示地位的办公室了。他在公司内部倡导平等——包括布隆伯格本人在内,没有人拥有私人办公室,没有高级经理专用停车场和餐厅。

      布隆伯格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它的简洁窄小几乎出乎所有到过那里的人的意料——它处于新闻大楼里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落地玻璃隔墙的开放式工作间,20平方米大小和几件必须的办公家具。尽管主人早已不在这里,而是到纽约市长办公室上班了,但墙上钉挂着的一幅幅精心收集的媒体报道,还是透露出这个帝国的掌门人那无与伦比的过去和帝国的辉煌历程。

      为了强调员工对彭博的贡献,彭博大楼的内饰壁纸是由专业设计员设计的:灰色的底子上是一个个深色的比大米粒还小的椭圆点。你以为那真的就是小圆点吗?错了!那是在彭博工作的每一个员工的头像!这种独特的设计视角立即得到了布隆伯格的赞许并付诸实施。布隆伯格很清楚,彭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风光的是台前的自己,依靠的是更多的在幕后积极奉献的员工,所以把他们烙印在墙纸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也时时刻刻提醒员工,那是彭博帝国的根基。

      彭博有没有上市的打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简单的:彭博有实力,不需要靠集资的方式壮大自己;彭博要做的是权威的、高可信度的、最快的消息携带者,不能受到股权人的监督而失去自我。

      2002年1月,花甲之年的布隆伯格书写了另一段传奇:以50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赢得了纽约历史上最昂贵的市长选举,成为纽约市第108任市长。帝国的梦想在一个更大的天地里继续驰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