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盘活区域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2:09
“知识杨浦”在基础教育转型上练“内功”  “创新杨浦”在创新人才培育上辟“新路”依托高校  集聚优势:让创新试验“高位运行”(附照片)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盘活区域资源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作为系统工程,需要智慧架构,找到有效的切入口;作为长期过程,也需要重点突出,探索有序的推进式。
    杨浦区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如何让创新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人力、智力、区域优势的支撑?如何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获得持久的养料的滋润?如何使区域推进、面向全体的创新教育运行建立在稳固而又高效的基轨上?
    对此,杨浦教育人是睿智而又求实的。紧紧依托高校,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推进创新教育的明智选择,更是面向全体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所需。
    杨浦区内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4所全日制高校,100余所科研院所,6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9名院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1700余人等,这是一种充满神奇的教育资源,也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教育力量。
    杨浦区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依托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不仅盘活了社会资源,而且保证了试验在高位上运行。
   
经典事例  同济一附中借助同济大学优势  创建首个“低碳校园”
    当全球的环境保护,呈现既众说纷纭,又群策群力的情形的时候,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借助同济大学的优势,实施了“依托高校实施低碳校园创新教育项目”,并有了良好的进展。
    2009年秋,学校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来到同济大学,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领导就创建低碳校园与实施创新教育项目合作意向达成共识,随即依托高校师资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和师资培训。12月4日,“低碳校园创新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同济一附中举行,李光明院长并在仪式上作了“科技与世博”的专题讲座。
    眼下,依托高校科研力量进行校园改造论证和低碳实验室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学校科研室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建立低碳项目归类,其中包括方案、资料、课题、纪实、进程、成果等板块,由相关部门同时对项目材料进行归档和网上交流。阮为校长还充分利用中国低碳网资源进行师生培训,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联系加入中国低碳网,以扩大低碳校园建设的资源依托范围并扩大项目的影响。
    学校经过研究,建设低碳校园,梳理制度规范,修正与低碳校园不相适应的制度条款。如,办公室空调开机统一设定温度上下限,要求办公室和教室开灯数不得超过人数;学校打印要严格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必须打印的,要充分利用纸源,双面打印或背面打印等。
    学校通过校园网、教工大会、升旗仪式、校园媒体等积极宣传低碳项目,通过宣传和培训,低碳项目已深入人心,人人都在思考如何在低碳项目中有所作为。如班级板报有低碳角,每班设有低碳管理员,学校社团活动有低碳论坛和竞赛,科技活动有项目载体。学校还每月进行校园碳排放量统计管理。学校制订了减排目标,争取在未来1-2年内碳排放量减少到目前的75%-50%。
    学校还发动各学科教研组、学生社团一起筹划低碳校园中的课程建设,力争凸显以低碳为特征的校园景观、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依托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在这里有神有形,有声有色。
   
依托高校:为创新试验开启“能量转换”之门
    高校是智慧库,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教育资源。
    杨浦区提出依托高校,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多方面的谋划。
    高校知识资源的辐射:“名师讲坛”、“通识教育”讲座
    杨浦区高校林立,聚集着一批高品位的学者,在科学、技术、人文、文化等方面极具资源。49名院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700余人、数千名教授等,成为庞大的“知识海绵”。
    从2006年起,杨浦区就有意识地开设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名师讲坛”,10月12日中科院和复旦大学“双聘院士”环境地球科学家安芷生教授的“全球环境变化——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变化科学”讲座,拉开了“名师讲坛”的序幕,一“炮”打响。随后,复旦大学的教授袁小平、倪世雄、丁光宏、汪涌豪、资剑、俞吾金、葛剑雄等先后登上讲坛,从“数学中的怀疑与证明”到“力学与生活”,从“辩论的艺术”到“奇妙的物理世界”,一盘盘“知识大餐”色、香、味俱全,极富震撼力。而中科院院士杨雄里的“探索脑的奥秘”,上海作协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的“小说与电影”,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的“治学与人生”,丰富的营养,让中小学生受益匪浅。
    当“名师讲坛”备受大学关注时,杨浦区面向高中生的“通识教育”,也在“引进”复旦大学的优质教育中,开始了“大学教授进中学”的进行式。傅杰教授在杨浦高级中学举办的“我们为什么读《论语》”的讲座,骆玉明教授在同济一附中举办的“高中生与古典文学”的讲座,王德峰教授在上财大附中举办的“人文典籍与人生”的讲座等,以特有的魅力征服了许多高中生。通识,不在于知识的普及,而在于结构的丰满。
    高校办学资源的引入:合作办学、联合办学
    在杨浦区的高校办学资源,已成为区内中学,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瞄准的“香饽饽”。从偶然相遇到喜结良缘,合作办学不再仅仅成为一种热闹,而是一种机制。
    复旦附中作为初中生向往的知名高中,每年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质优学生。作为“沪上最像大学的高中”,学校特别注重向课堂要效率,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自由时空,明确做到“三个一”,即:给创新型后备人才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一些相对丰厚的优质资源;形成一个强化培养的机制。通过教育培养,使他们逐步成为“基础笃实、实践超强、思维活跃”的发展型人才。
    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先行试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再准备从高一、高二学生中以自荐、推荐为基础,利用双休日开设科技业余学校进行面上培养,经过三个月左右进行专项测试,每年级选取约50位同学作为首批试验对象。
    学校努力实现提出的“以兴趣促励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课程教学目标,重视拓展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
    上海交大附中是上海名校之一,早在2005年就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曾作为四校之一,在前几年参与过上海招收理科班的尝试,这种尝试使交大附中拥有了与大学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的经历。在理科班的教学模式中,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训练之外,在数理化和计算机等领域,对学生进行高一层次的训练,参加各种竞赛,引发其对未来专业的兴趣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校的规划和发展一直得到交大的支持,交大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交大的学者、教授为学校提供前沿科学的学术资源,学校和交大校园网实现网络链接,信息资源共享,学校课题“搭建生涯发展规划平台丰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研究”使学校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走出了一条新路。
    2005年由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开办的上音杨浦学校,2009年9月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再次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基础厚实,艺术见长”的育人目标,遵循“砥德诚教,砺志笃学”的校训,围绕“以德育为核心,文化基础厚实,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中西文化兼蓄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目标,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双方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合作交流,以此推动学校内涵化、特色化发展。音乐学院与学校合作,对从国外引进的单音乐器“恩格隆”加以改造,使其能成为合奏乐器,组建学校“恩格隆”乐队,使这种古老乐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并且填补了国内“恩格隆”乐队的空白。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融普通教育与青少年体育业余学校为一体的初、高中七年一贯制公办的完全中学。自2003年学校成立以来,学校以“依托体院品牌提升学校品位,依托体院师资提升学校师资人文素养与科学底蕴,依托体院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宗旨,以推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以“打造先进体育文化”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口,通过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构建具有体教结合特点的校本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学校与体院强势课程相衔接,与二期课改理念相匹配,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构建“以教为本,以体为特色,以若干项目为特长”的校本课程框架。
    高校设施资源的共享:实验室、图书馆开放
    学生上高校实验室做实验,师生到高校图书馆借书阅览,这在杨浦区一些学校已成为“常态”。
    现在,全区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可到复旦大学基因工程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济大学对选修有关项目的中小学生已开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陶艺馆”、“王小慧摄影室”等;上海理工大学对参加课题研究的高中生开放了“机械学院研究生实验室”、“虚拟技术中心”等5个研究场所。复旦大学图书馆向杨浦区全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开放。同时,复旦、同济、上海体育学院的图书馆已对附中教师或学生开放。
    点评:对高校资源的深度利用,不在于简单地“拿来”,而在于有目的地“取舍”。要把有利资源变成有效能源。
   
集聚优势:为培育人才开通“循序对接”之路
    优势,是需要通过一定方式集聚和经过制度化的安排予以放大的。优势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起到“循序对接”的作用。
    对此,杨浦区在集聚优势为我所用、双方共赢上有着通盘的考虑。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杨浦区拥有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定位优势。区域内14所全日制高校,百余所科研院所,形成独特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此外,杨浦区又有“海纳百川”的大气,与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
    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杨浦区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与共享为依托,以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努力打造“知识杨浦”。在这种背景下,杨浦区正在加强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框架范式研究,充分发挥区域大学集聚优势,利用高校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基本形成“大中小各学段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中小学与高校共享资源、促进互动、实现双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范式。
    丰富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内容
    坐落杨浦区内的许多场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好去处。复旦二附中,每届学生定点参观海军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的生命科学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和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四年前学校建立了家长义工制,家长义工们最多选取的形式就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各类展览馆、实验室,参观走在制造业前沿的工厂,走进画展、音乐会。雪龙号、大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宝钢、海军舰艇等,也留下了学生参观的足迹。同时,该校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与优秀大学生、优秀学者广泛接触的机缘。2002年来学生们采访优秀大学生、优秀学者达150人以上,包括蒋学模、谈家桢这样的大师。学生从采访中获取献身科学的精神及治学方法。
    杨浦高级中学聘请名师专家来校作指导,2009学年第一学期就聘请近五十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给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方向,提出富于挑战性的课题。在专家、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经召开了研究型课题开题会,课题研究正在有序进行。
    上外双语学校与高校(上外、上音、上体等)共建上外双语“教师学科专业委员会”。前不久又宣布成立由11位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校顾问委员会,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委员会”、“学校顾问委员会”的学期峰会,大家畅所欲言,为学校的发展、科研的推进献计献策。在日常教学中,各位专业导师每月定期到学校开展两次活动,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的进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点评:集聚效应的放大,取决于对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