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坚持正确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2:15
“知识杨浦”在基础教育转型上练“内功”  “创新杨浦”在创新人才培育上辟“新路”区域推进  面向全体:让创新试验“星火燎原”(附照片)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坚持正确定位    创新,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字眼。创新,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教育如何走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狭隘,学校如何冲破沉重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如何摆脱唯书本的窘境,学生如何避免缺少个性和创造的局限,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重大课题。
    一个瓶颈问题是: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青睐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却缺少有力的回应,更缺少改变的路径。
    有着良好基础和发展态势的杨浦基础教育,要在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转型中有所作为,让在全区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得到创新教育的启迪,获得创新精神的滋养,取得创新方法的实践,从而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于是,经过深入的调研、长期的谋划,杨浦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提出了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构想和规划,力图以区域推进的方式,面向全区学生,通过有效渠道和载体,在中小学全程、全面、全体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和试验。
    有意思的是,杨浦区教育局提出的申请,很快得到了市教委的认可,请示与批准吻合在同一天。这种高度认同,有着事业的责任感、推进的迫切感、试验的可行感的共同“感应”。2009年9月,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三年规划正式启动,一项全新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如今正在“大杨浦”大推进。
    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创新试验区”探索印迹》专栏,作一个概览式的介绍。
   
重大信息  杨浦  “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在一年中,有着工业传统、产业优势和教育基础的上海市杨浦区,迭出两项重大“利好”消息:一是2009年4月,市教委批准杨浦区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成为全市基础教育目前唯一的一个创新试验区。
    二是今年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杨浦区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虽是来自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的“批准”与“命名”,但“创新”却是同一个“主题”。
    虽是不同对象和层面的“创新”,但“试验”却是同一种“方式”。
    创新,让杨浦基础教育扬起优质的风帆;试验,让杨浦创新人才培养构筑新的熔炉。
    如果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一条长河,那么,“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就是一叶飞舟。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恰是杨浦区区委、区政府打造“知识杨浦”、实现“创新杨浦”的“好事成双”。
    杨浦选择“创新”,勇于“试点”,这是底气与勇气的联姻,是实力与智力的携手。这是一件于基础教育、于城区建设、于未来发展“功德无量”的大事。
   
区域推进:将优势的“潜在能量”变成现实的“整体优势”
    既然创新是民族之魂,那么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不是哪一所学校的校内事,从区层面说,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的大局。因此,杨浦区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不是从几所学校的个别试点考虑的,而是站在整个区域的层面,着眼中小学,实施整体的创新教育。
    这样的定位,实际上是把创新教育从某些学校的“特色”局部上升为所有学校的“普及”全部,从少数学校的“个体行为”提高为所有学校的“集体行为”,不仅仅简单地追求“星火”耀眼,更追求“燎原”璀璨。
    选择区域推进,是政府的有力导向与责任主体的汇集,是创新的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的汇聚。它的作用,不仅表示创新教育的推进方式,而且对所有学校和社会是一种良性的昭示。
    创新教育的试验,在杨浦区有着区域的优势,采用区域推进,就是将潜在的区域优势变成现实的整体优势,将创新教育由点到面推向全部,优势让众学校和众学生分享。
    优势1:四大“优势”“得天独厚”
    杨浦区自身的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定位优势明显,其中独特的科教资源和厚重的人才优势更为突出。区域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4所全日制高校,有100余所科研院所,6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9名院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1700余人。独特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既是杨浦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改造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区的重要支撑,又是基础教育依托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
    优势2: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办学“源远流长”
    复旦附中、交大附中等高校附中与高校共同办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复旦附中依托高校,形成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以及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机制,多年来与复旦大学联系越来越密切,几乎融为一体。
    杨浦区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办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从2000年起,已有10年的实践探索。以区域内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重点,以10余所与高校合作办学的中小学校为基地,在资源共享、师资培养、社团互动、通识教育、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20世纪90年代,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教育实验基地。大学和小学的合作研究在上海是第一家,为小学老师探寻一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途径,为大学老师建立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验基地,促进大学和小学在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合作。打一小学与华东师大合作至今已15年,华东师大的老师和学生来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和调研,完成了许多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的写作,两校师生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这种合作与研究是原生态的、真实的、积极的,当然也是富有成效的。
    优势3: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办学重点研究“屡有成果”
    杨浦区对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办学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在这基础上,已经申报成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
    杨浦区承担的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项目《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在杨浦区范围内,借助高等院校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涵括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课题的研究,基本实现“一个体系框架、三个显著提高”,即一个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中小各学段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中小学与高校共享资源、促进互动、实现双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三个显著提高:一是显著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二是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三是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潜质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项课题的研究结果,必然是全区性的,取得的成果,也必然由全区共享。
    点评:区域推进创新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区域推进,使创新教育实现普及化。
   
面向全体:将尖子的“点上独养”变成面上的“满仓丰收”
    创新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新人才,不是少数人炫耀的“家产”。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有层面、有层次的批量概念,而不仅仅是拔尖的个别概念。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类人才。
    况且,从深层次角度上说,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更多的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内化及创新能力的习得,具有向所有学生和教师普及的必要。
    基于此,杨浦区在申请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时,对受众面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和判断,显然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是在杨浦区范围内,对在校的中小学生和教师实施的一种普及性教育。
    创新教育面向全体,不仅有了均衡推进的方向,也使试验更有群众参与的现实基础。
    三年规划:从面向全体着眼
    杨浦区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三年规划,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分项目标和措施的确定,也是从面向全体定位的。
    如在联合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试验项目方面,具体目标设定为:①在小学阶段,建设具有开放性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验课程。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增加观察、探究、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形象思维的培养。②在初中阶段,建设多样化、可选择的实验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着重进行抽象思维、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在高中阶段,整体推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材改革。建设个性化学校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着重进行辩证思维、独创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表述,都表明了面向全体是一个前提。
    推进有序:点面结合各取所需
    杨浦创新试验区工作的推进由点到面地进行。有17所试验校的试点和创新,也有面向全体的“名师讲坛”和“通识教育”。在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上各校都不断思考,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同时,还在高校实验室及其他社会教育资源中寻找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拓展型区本课程。
    前不久,杨浦区“名师讲坛——漫游星空”和“探知学堂”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召开,标志着面向小学生、初中生的两大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实质性启动。
    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向复旦大学参与“名师讲坛”讲座的教授颁发了主讲专家的证书。“漫游星空”网络课程,是由复旦大学、复旦二附中、区教育信息中心、区教育局相关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的团队历时三年多,对“名师讲坛”中的经典讲座进行二次开发而成,具有“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学习网络化、课程管理校本化”三大特点;而“探知学堂”是杨浦教育网现有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集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功能完善,而且界面形象生动,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两门课程建设的实施将极大地丰富区中小学校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体系,从而更大范围地实现全体学生共享区域优质的教育资源。
    点评:面向全体,这是一种着眼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思路,也是进行创新试验的战略选择。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能量,这样的创新教育才会有更大的前途。
   
感言  创新试验是一个“大教育”
    邵志勇
    如果说杨浦是一个“大杨浦”,那么这次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就是一种“大教育”。之所以这样定位,首先是因为创新教育不是局部性的“特色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普及教育”,其次是因为创新人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角度说是有层面、有层次的批量概念,而不仅仅是拔尖的个别概念,再次是因为创新试验不是“开小灶”,而是“设熔炉”。显然,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大教育”的范畴。
    区域推进和面向全体,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创新试验的基本方略,是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方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出发的。因此,全社会、众家长都来全面关心和支持这项试验,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将创新试验做到深处,从而真正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的培养新路,使教育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和提升国民素质中起到大作用。对此,我们科学有序地前行。
    (作者为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
   
相关链接
    试验历程回放
    杨浦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从筹备到启动,经过了周密的谋划。从2008年8月项目启动至2009年4月正式挂牌,经过了调查研究、专项研讨、方案申报、批准挂牌等几个阶段,确定了“3+1”试验内容。根据区域教育特点及学生培养的需要,杨浦区邀请市教委领导及有关专家商议,召开2次高校领导联席会议,共同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从试验目标、内容、措施、步骤和保障几个方面对试验工作进行规划,于2009年4月向市教委申请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并获得批准。此后,召开校长、专家各类座谈会8次;聘请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专家7名、课题专家5名。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方案”三年规划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
    确定17所课程建设试验项目学校
    推出的17所试验校,分布如下:高中9所,占高中学校(公办含完中)数的60%;初中5所,占初中学校(公办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数的17%;小学3所,占小学学校(公办含特殊教育)数的7%。各校根据自身特点编写学校试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