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0:37
如果评选2006年唯一的一个关键词,非“和谐”莫属了,我只是从心理学上问一个问题:有谁真正理解了和谐?和谐的目的是为了健康,有谁真正能回答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也就是说健康不单是解剖学上的或者生理功能上的,更是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同时世卫组织还提出了“五快”“三良”作为判别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是心理健康的指标,即良好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处世能力。但是这个说法笼统,不利于自我操作和检验,对我们的老百姓,对天下父母没有任何价值。我在《一生的保证》里把它深化为六个字:自主、和谐、希望。
各种心理测量的项目和细节不胜繁杂,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百分百健康,也根本不可能百分百健康,但三大核心要素一定要健康。每一个人都是个体,这一个体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运呢,这就是自主,是心理动力,那些依赖的、随波逐流的、惛惛兮惶惶兮的无论如何都是健康低下的人。
人又是社会的,通过与别人发生过系而肩负着维护社会的功能,对社会的破坏、仇恨、维护、完善都是通过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你的社会关注、人际互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这就是和谐,敌意、极端自私觉得周围人都欠他的,或极端完善、觉得自己欠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不健康的,或进入新的社会环境长时不能适应也是不健康的。和谐的第二层意义是内部和谐,即所想所说所做的要统一,长期不统一的精神分裂生活是严重不健康。
人这个社会化的个体其特征不仅在于意识,更在于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自己有未来,你对未来寄予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你的一切处世行为,这就是希望,是一个人的太阳,一个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的人哪怕是百万富翁也不谈健康。希望的心理学意义是指健康不仅仅是状态而更是趋势,但希望不是幻想,有过成就感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如果一个人在个体性、社会性、未来性这三个支柱性指标上都得高分那就是超健康的人,人生成就期然而至。
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觉察到某种不健康了,于是提出和谐社会,我不知道有多少官员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字,从行政到教育到各个系统都在提这两个字。我们只是觉察到不健康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社会是政治家们考虑的,健康的人则是我们每一个都要考虑的,尤其教育工作者。什么是健康的人呢?几人知道?父母知道,老师知道?教育官员知道?都不知道!
我们的教育完全是与健康背道而驰的,都在培养病态的人,培养病态的下一代,却反而沾沾自喜地说学了不少知识,现在一个光盘就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你那点知识算什么?!用一个健康的人去交换一点死知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代价!我们所有的愿望就是培养精神分裂的人,想的、说的、做的不统一,就是培养半瘫痪的人,想的、说的、做的,做不了!
人的结构是怎样的?人的成长是成长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人能教育出健康的人出来?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人能获得幸福么?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人能获得成功么?我所说的健康六字标准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去实践,说先理解了,说就先走上健康之路,先走上幸福之路,走上成功之路!
《一生的保证》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健康六字标准的。父母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想而不做,官员们,我们社会的最大弊病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都在埋怨,我们都在指责,熟不知我们自己就是罪魁祸手!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知而不行,为什么我们如此习惯于想而不做?都是社会的责任吗?社会是什么,不就是一个个个体吗?如果我们从一个个体的出生开始,从家庭教育开始就培养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何愁没有和谐的社会,何愁没有和谐的国家!(黄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