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钦州的脊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3:38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年份,注定会被永远铭记。 

  公元1978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是改革开放的原点,是国运从彷徨到昌盛的拐点,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支点。

  那一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大幕;那一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它将光炳中华民族史册;作为一个地级市,钦州谱写的是一部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一阕思想与财富双重跨越、经济与社会双重起飞的春的乐章。

  

  临海工业——开辟钦州新型工业化道路

  

  曾经,钦州作为沿海滞后发展城市,是典型的农业腿长,工业腿短。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2.9:19.1:18。直到200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4.92:23.93:31.15,第二产业仅为23.93,比第一产业44.92,将近低一倍。经济活动人口超过一半在第一产业就业(约55.61%),人均GDP为4636元,低于广西区平均水平的5969元/人,仅比全国平均水平9101元/人的一半多一点。

  1994年,钦州撤地设市。这为钦州从管理体制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以工业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发展道路打开了大门。但此后很长时间工业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原因何在?认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发展。钦州人长期对区情的认识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外加一片海”。前者意味着“边远地区”、“老少边穷山区”,后者意味着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循着这一区情的基础认识,曾经大力做“山”文章,做“水”文章,对那片海的兴趣也大多是可以发展海水养殖事业。

  钦州作为沿海后发地区,现状就是“发展滞后”,长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经济不发达——收入水平低——投资意愿不足——经济不发达。有沿海地区之名,无经济发达之实。一位专家来钦州考察后如是说。

  “要富康,建大港”。钦州人对这片大海有了新的认识,决心以建设大港口为突破口,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并于1992年自筹资金建设港口,1994年建成两个万吨级起步码头。之后几年,创新建港机制——实行业主建港制,陆续建成了更多更大的码头。然而,没有工业,尤其大工业作为依托的港口,经济依然冷清。直到1998年,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把钦州市定位为临海工业城市,钦州经济发展战略豁然开朗。之后不久,钦州临海工业融入了更广阔的背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风起云涌,让钦州人眼前一亮:钦州港口和工业建设,不能只局限于中国西南、北部湾两国四地,还可以“泛北”,直至东盟十国,世界地球村。

  眼光放远了,市场扩大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赫然展现:建设新兴临海工业新城,走大型临海工业立市、强市之路,这正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契合。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主要“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钦州正是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并基于对区情的本质把握,而确立发展战略:钦州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总量过小,但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在海洋。

  钦州确立的科学发展战略,正以国务院的决策吻合。今年1月颁布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标就是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规划》把处于北部湾顶的钦州,作为钦(州)防(城港)功能组团定位为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建成泛北部湾最具活力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

  对接《规划》,钦州响亮提出“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建设,把钦州建成“泛北部湾核心工业区”。

  这一明确思路和宏伟目标,可谓高瞻远瞩,气势如虹。它事关广西百年大计,承载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这不是偶然的权宜之计。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改革、创新,钦州科学发展铁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颠覆传统的“路桥经济”、“前港后厂”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荣。

  自1999年第一家临海工业项目明鑫食用磷厂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投产以来,已有26户临海工业项目落户开发区,总投资400多亿元。至今已建成投产的临海工业项目有东油沥青、新天德能源、大洋粮油等19个。在建工业项目7个,其中中国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钦州燃煤电厂3个为国家级重大项目。预计2010年,开发区临海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税收可达60亿元。

  能源先行,石化、林浆纸紧步其后,这是钦州让优势产业航母启航远征的三着力棋。

  国投钦州燃煤电厂,是国家重点电力建设工程,也是广西“十五”、“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投资47亿元,规模为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1、2号机组已分别于2007年7月和11月投产,每年可为广西提供60亿度电,相当于2007年钦州电网供电量的2.6倍。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两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投资70多亿元,年产值100亿元。三期建设后最终建成720万千瓦的大型燃煤火力电厂。

  中石油千万吨级炼油项目,让钦州人体会到钦州临海工业项目之大,产业链之长,来势之妙,发展之美。

  项目大在哪里?

  投资大:一期建设投资152亿元,二期投资800亿元;产值大:一期投产年产值400亿元,二期年产值1000亿元;利税大:一期利税达40亿元,二期利税100亿元以上。

  产业链长在哪里?

  它的产业链之长,是其他项目难以之比拟的。它的下游石化产品:柴油、轻质油及液化气,聚丙烯等,衍生数十个,无论年产值、利税都超过主产品石油。

  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七个一千万”的宏伟蓝图中,将“依托两大(钦州、北海)林浆纸项目,在北部湾地区营造一千万亩速丰林”列入其中。

  早在十多年前,印尼金光集团公司国际产业发展的触角就伸到了钦州,成立了以带动、示范为主的金钦州丰产林有限公司。有资料显示,钦州全市累计营造以桉树为主的速丰林达100多万亩。加上周边地市,全广西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据了解,广西金桂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预计达到85.5亿元,年产30万吨热磨机械木浆和60万吨食品级白纸卡,实现利税8.5亿元。今年12月6日,该项目一期工程的核心生产车间——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一化机浆(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生产线1号化机浆车间主体工程顺利竣工,这是该项目一期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钦州港三大临海工业巨头,正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节约资源、经济循环、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为钦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铺展了一条金光灿烂的光标。

  

  工业园区——成就产业集聚发展

  

  从地图上看,北部湾这片蔚蓝的海洋,就安卧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弯里,而钦州市则昂首挺立于北部湾之顶。

  有人说钦州的工业是从打铁铺开始的,这话不假。长期以来,钦州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只是配角,与此相应的“上层建筑”是县、地区行署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跑”农业是县委书记、县长的重头戏,至于工业有个副书记、副县长挂帅就万事大吉了。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吃”自然资源和修理修配的国有、大集体企业为主。如食品加工、纺织、木器、制革、制糖、农机修理装配以及简单的轻工机械、煤炭开采等等。有人形象地说:一个厂,三个丁,一堆生铁,三把锤钳。虽然有点夸张,却一语中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效益不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钦州工业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新兴民营工业破茧而出,如制药、建材、冶金等产业适时发展,在税收方面弥补了传统老工业不景气欠收的不足,支撑起一片新天地。但是,这些新兴工业,依然是在没有适当集中的前提下分散经营,而且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时有发生。

  没有集约经营就没有规模效益,难以形成支柱产业,领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仍然十分渺茫。

 

  2000年以后,钦州得益于中央加快西部开发建设的政策优惠,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海外浪潮,也给钦州惊涛拍岸之激励与鼓舞。大通道经济开始破土而出,身处“三南”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深水大港的资源优势,开始发挥强大的磁应吸引力作用,外资民营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集聚钦州,风起云涌,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但是,从管理上看,2004年前,钦州工业建设都是见子打子,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这种无序的建设,造成“八方开花,户户冒烟”的局面,这些都与新型工业化格格不入,势必给今后强化产业群集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共荣埋下隐患。

 

  城市要漂亮,社会要和谐,工业就要现代化。这就急切呼唤一个适合企业安居乐业与和谐发展的乐园,一个产出强盛的生育子宫,一个伟大的催生婆,一个神奇的孵化器,那就是工业园区。

 

  产业向园区集聚,物流向港口集疏,人群向城镇集聚,人才向区域凝聚,精神向文明提升,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以及建设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工业园区正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应运而生,它以集中开发利用生产要素,节约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率为己任,而大受企业青睐。

 

  工业园区建设于钦州,课题崭新,困难重重,如何破题,这是钦州党政领导思虑甚多的问题。

 

  工业园区怎样规划,如何布局?

 

  二次党代会描绘蓝图,2005年规划出炉,布局初步敲定,经过几年的不懈建设,钦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四个层次。

 

  自治区级的重点临海产业园区:钦州港工业区。分为金光、金谷两个工业园,规划建设面积为138平方公里,已入园工业项目26个,已投产规模以上19家企业。初步形成了石化产业、林浆纸产业、能源产业、粮油加工厂产业、冶金产业等临海优势产业的大格局,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火车头,显示了临海大工业的强劲生产力。

 

  自治区级A类工业区:河东工业园区、浦北工业集中区。管理模式为一区多园。河东工业园区由小江工业园区、黎合江工业园区、皇马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组成,总体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各园区10平方公里。已入园工业项目94个,已建成投产企业37个,在建25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32个。特别以香港清华同方公司投资25亿元,年产400万台数字电视,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9亿元和以金桥电子公司投资4亿元,年产值15亿元以上为标志,展现了城市工业园区的无穷魅力。浦北工业集中区:由县城、寨圩、张黄和泉水工业集中区4大板块构成,规划建设面积13.09平方公里,并按照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已入园工业达34家,其中把张黄工业集中区的电镀城、泉水工业集中区的五金城作为北部湾加工制造业的重点配套产业进行专门的规划。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因其兼有保税、物流、加工贸易的综合功能,因而是外向型、国际化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为10平方公里。目前,保税港区项目建设正在方兴未艾。

 

  县区所属的工业集中区:除钦南、钦北所辖的黎合江工业园区、皇马工业园区并入河东工业园区,提升其地位与优势外,其他均分布于县区重点乡镇的工业集中区之中,接受临海工业园区的辐射与带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作为钦州市工业园区之父的钦州港工业区和钦州保税港区,其辐射力强劲,集聚能力强大,前景无所限量。

 

  经济发展看工业,工业发展看港区。钦州港工业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工业主战场,不惜巨资进行临海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多年来,共筹资数百亿元用于水、电、路、码头建设,推动工业区综合竞争能力跨越升级。

 

  钦州港工业区建设,几大亮点值得回味与赞叹。亮点之一,便是深水航道扩建工程。

 

  没有大港口,就没有临海大工业。而没有深水航道,就没有大港口。

 

  截止2004年,钦州港只建成3万吨级的航道,而临海大工业非十万吨级以上货轮入港不可。

 

  于是,航道成瓶颈,非攻破不可。

 

  但是,航道扩大工程浩大、复杂,耗费巨资,工程期不短,难度可见。经多方论证,科学规划,多渠道筹资,聚沙成塔,终于众志成城。

 

  一条航道炸响开工,引爆多少项目建设礼炮。

 

  这是一条怎样的航道?

 

  从3万吨级扩建到10万吨级的航道!长度30余公里!投资10多亿元,几乎相当2004年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总额!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道,是一条黄金水道,一条钦州希望之道,一条金光烂烂的发展之道,一条钦州与海内外工业巨头共创辉煌之道。

 

  2008年12月6日,钦州港十万吨级航道正式竣工通航!

 

  航道瓶颈打破了,一批十万吨级以上码头竣工或开工建设了,曾经等待观望,举棋不定的巨商贾富,终于奏响笃爱钦州之琴弦,乐章是那样的雄浑、激越、高昂、动人。

 

  中国港口建设的“钦州速度”和“钦州力度”扬起了投资者的信心。

 

  “将世界拉到家门口”,这是钦州港工业区建设的又一大亮点。它是外向型国际化的园区,因而是高层次、多重意义的工业园区建设。它是广西钦州,更是中国西面、华南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一个空前广阔的平台,那就是今年5月国家批准设立的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以其巨大的优势与魅力,引起众争纷纭,最后尘埃落定钦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是广西从山区经济走向海洋经济的开局之犁。

 

  这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真正崛起的破题之作。

 

  这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开锣鸣道之炮。

 

  世界注目北部湾,春潮涌动钦州湾。

 

  保税港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巨商抢滩登陆钦州。随着广西沿海投资公司决定出资100亿元,参股开发保税港区和随着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马士基集团等海内外著名大公司投资参股保税港区码头开发与经营,一批有实力的保税港区物流项目和一批有潜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将落户钦州港。

 

  不难意料:钦州保税港区,将是更加国际化的工业加工贸易园区,将成为北部湾更高层次的加工制造基地。

 

  

 

  科学发展——铸就钦州辉煌明天

 

  

 

  面对钦州近几年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呈现万马奔腾,日新月异的局面,人们不禁探究,钦州何以快速发展,跨越发展?

 

  从最初的“以港兴市”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中共钦州市二次党代会响亮地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第一次扬起了“临海工业城市”的旗帜。三次党代会上,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成为钦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钦州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2008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钦州在继续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港兴工,三化互动”,“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成为钦州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动力,新亮点!

 

  一个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城市管理者,对自己的城市的定位都有着明晰的认识:横坐标就是它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中的位置,纵坐标就是如何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沿海后发展的钦州,如何踏上“又好又快发展”的破冰之旅?

 

  长期以来,钦州一直是以“农”为主的农业经济城市,即使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现代工业也刚刚萌芽,比那些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发达沿海城市,钦州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一个富于科学的发展战略,就是一面旗帜。从“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指向到“善于从抓农业工作转变到善于抓工业发展;从善于管理农村转变到善于管理城市”的对市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贯彻。2008年,中共钦州市三届四次全会确立了“以港兴工,三化互动”的新的发展战略,它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而“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三区两园一航道”工程给予了它强力的支撑,钦州终于从重“农”轻“工”之中转身而出,扛起工业为主导地位的大旗。

 

  这里凝聚着钦州历届决策层的远见卓识与科学求实精神。

 

  这里体现着钦州发展历程的艰难玉成与勇于承担的精神。

 

  ……

 

  思路决定出路,钦州工业经济建设终于掀开崭新的篇章。

 

  钦州以海洋之怀,吸纳各路财神,形成独具特色的招商引资风景:2005年引进项目265个,到位资金38.39亿元,2006年引进项目350个, 到位资金52.83亿元,2007年引进项目393个, 到位资金109.87亿元。而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2008年的钦州,风生水起,风云际会——

 

  与钦州科学发展新名词遥相呼应的是一个个行动之年。这是钦州工业化建设一项项大战之役,更是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一个个展览之年。

 

  “企业改革年”、“改善投资环境年”、“招商引资年”、“工业项目建设年”、“工业发展年”……钦州工业化建设进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渐入佳境,良性突进。

 

  回报给一个个行动之年的是,钦州荣获一份份厚礼: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厚礼夯强实力,实力垫高信心,信心撑大理想。正是:波涛汹涌北部湾,千帆竞发航道宽。

 

  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依据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新战略,是钦州与时俱进,雷厉风行之表现,是秉承自治区产业优先发展,北部湾区域优先发展之宏旨,因而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发展阶段的提升,是钦州坚定信心和决心发展工业,坚定工业在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作出产业战略发展的部署。组织实施这一系统工程,是打好优势产业群发展之仗,培育积蓄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把这一关系钦州科学发展的浩大工程称之为“数字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数字产业”发展坐标,简单概括就是:“三个层次,三个超”。

 

  “三个层次,三个超”就是:一是打造一个超千亿元的龙头产业群,一是打造六个超百亿元的产业群,三是打造亿元产值企业超百家产业群。

 

  ——依托石油化工基地,延长产业链,石化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大力发展以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重点的造纸产业,以数字电视项目为重点的电子产业,以燃煤发电为重点的能源产业,以粮油加工为重点的粮油加工产业,以铁合金为重点的冶金产业,以保税物流为重点的物流产业,使六大产业年产值分别超过百亿元。

 

  ——以钦州港工业区和河东工业区为龙头,以县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提升现有企业,承接产业转移,使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超百家。

 

  这些数字产业工程,聚焦一点,就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超1800亿元,初步确立产业、企业、品牌的优势地位,时间节点为2012年。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支撑起来的钦州神奇,这是新型工业化龙骨构架的钦州新高度。

 

  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既不可盲目乐观,又不可妄自菲薄。成功永远赐予有准备且不服输的人。

 

  钦州新名词的背后,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那就是民族英雄刘冯精魂孕育而生长的“钦州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钦州人勒紧裤带捐资建港,书写了“钦州精神”成就了中国自费建港新篇章。在参与建设区域经济的伟大工程中,这种“钦州精神”点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更加铿锵瑰丽,宏阔高远。

 

  以科学发展观营养发酵的钦州新名词,丰富的内涵和新奇的外延,客观告诉人们一个事实: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钦州挺起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