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凸显三矛盾 央行调控应着力中长期贷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7:28
2006年11月14日
昨日公布的央行10月金融统计数据以及CPI(消费物价指数)数据,揭示出目前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三大矛盾:货币供应依然高位运行,同时CPI在低位徘徊;信贷总量下降,但中长期贷款依然快速增长;存款期限活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带来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
面对这些问题,专家认为,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有可能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可能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而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格局如果恶化,将带来系统性风险。为此,央行下一步应着力调控中长期贷款,采取措施抑制其快速增长。
抑制中长期信贷增长刻不容缓
对于10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只有170亿元,不少专家认为,这主要是行政调控起了作用。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新增贷款减少的原因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黄金周”的季节性因素等,但主要原因是窗口指导和一些土地、投资审批方面的行政手段。否则,正常的话不可能下降这么快。他认为,年内央行还是会力图把新增贷款总额控制在3万亿元内,因此今年新增贷款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但明年估计会有所提高。
窗口指导等行政措施带来了新增贷款总量的大幅下降,但结构问题依然存在。从数据可以看出,新增贷款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得到控制,对投资有支撑作用的中长期贷款并没有降低增速。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中长期贷款的利差最大,对商业银行来说,哪种贷款能带来最大的收益就会开发哪种贷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敢违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信贷的窗口指导,就通过压缩票据融资来保证稳定的盈利。
面对这一矛盾,专家呼吁应尽快采取措施抑制中长期贷款增长,以防止投资反弹。消息人士表示,央行已经召集商业银行负责人,就中长期贷款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主要对象问题进行讨论。不少专家表示,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进一步缩小中长期存贷款的利差,以此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
宽货币低通胀格局仍将延续
10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1.4%,低于9月份时1.5%的升幅,也低于不少学者的预期。这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减弱。但从广义货币M2的增速来看,货币供应依然在高位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德国参加第四届欧洲央行行长会议时就表示,货币供应增速高于其应处水平,但目前通胀水平仍相当低,央行将关注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指标。
ING亚洲经济学家Tim Condon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弱,预计中国在未来6个月内不会再度加息。但也有专家指出,最新CPI数据或许给了政府较为从容考虑下一步政策制定的余地,但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他经济指标强劲反弹,政府仍可能推出进一步的紧缩措施。
对于M2的高位增长,专家认为,这与近几个月贸易顺差和外汇占款的增加有明显关系。此外,M1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点,其上升也推动了M2走高。这说明货币供给相当宽裕。
虽然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局面却难以向CPI传递,这不仅因为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回收多余流动性的力度,还因为在目前经济格局下,多余流动性向股票、房地产、艺术投资品等资产市场转移,实体经济由于产能过剩等因素存在,并没有出现价格上涨局面。
存款活期化vs贷款中长期化
央行此次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透露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银行贷款逐渐偏重中长期化的同时,银行存款期限正在活期化。
这从今年4月以来M2与M1的差距越来越小可以看出。10月份,M2与M1的差距为0.8,而年初“剪刀口”达到了8.6的高水平。对此,专家认为,M2与M1的“剪刀口”反映的是存款期限结构的变化。剪刀差越小,意味着存款结构更趋向活期化或短期化。股市红火和恢复新股发行,使得部分居民将部分定期存款转向投资股市和基金等工具。而企业存款的活期化,更是反映出企业生产活动的活跃程度。
但问题是,银行一方面贷款偏向中长期,吸收的存款却偏重活期,这会不会带来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对此,哈继铭认为,对银行而言这是好事情,短期看有利于银行盈利增长。
有专家认为,期限错配问题目前还不值得担忧。因为我国储蓄规模非常庞大,银行存差更是达到10.8万亿元的规模,在目前错配问题还不严重的情况下,存差足以覆盖这种错配,但这一苗头也不容忽视。控制中长期贷款的过快增长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明年调控仍以防过热为主
10月数据拉开了四季度经济形势的序幕,对接下来宏观形势往何处去,专家们普遍的看法是:宽信贷宽货币的局面明年仍将持续,宏观政策还应以“防过热”为主。
李慧勇预计,明年顺差仍将保持在较大规模,估计在1700亿美元左右,这使得资金宽裕的局面将继续维持。随着上市、股改的完成,银行盈利压力增大,在目前放贷还是银行盈利主要渠道的情况下,宽货币、宽信贷格局仍将持续。不过他认为,由于明年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M1、M2的增速将略微降低。
经济学家王小广也预计,明年流动性依然会比较大,宏观政策还是应以“防过热”为主。
哈继铭称,在流动性比较大的情况下,资产价格仍将继续走高。如果明年经济放缓至10%左右,M1、M2的增速将略低于今年,估计将控制在15%左右。他强调,在此背景下,明年中央政府仍将会紧抓银根、地根。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