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涤:以不寻常方式读的几本寻常书--资本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9:49
  

孙涤:以不寻常方式读的几本寻常书--资本论

2009年11月30日 10:31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孙涤专栏主页>>

以不寻常方式读的几本寻常书——《资本论》

孙涤 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终身正教授

看来《资本论》是无论如何不能不提的了。我们一辈对马克思的学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不单因为它是我们际遇的一个根由,而且当时受着敦促读马列“原著”,《资本论》是为数极少的“可以读的”严肃经典之一。不少青年正是抱着理解自己的境遇,试图探询社会的前程,来读这部书的。我则在1973年花了几乎一整年来啃它。

当时自习英语了一段时间,必须找一本词典,于是逛到了上海福州路的书肆。有人愿意出让一本陈易里编纂的《英语大辞典》,索价5元。对此高价我很踌躇,当时打工每天的“薪酬”才两毛几分钱,5块钱已相当于我全月的收入了。那人见此,便附送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由郭大力、王亚南主译)来打消我的犹豫。大概是为了值回付出的书价吧,我决心读完它。

读《资本论》还真的需要决心。最前的五章,集中讲述货币,可把我给搞糊涂了,来来回回反复读,大约在第三遍,才略微分清了“价值”和“价格”的差别,到大致能摸到点脉络时,竟已费了一、两个月。再往下读却轻松不少。马克思的叙述恢宏而谨严,论辩充满激情和文采,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买来全书的另外两卷,整年内反复研读,《资本论》的第一和第三卷读了竟达三遍。

在“文革”中读书,凌慑于“文字狱”的严酷,从来不敢做笔记,即使摘录,也只原文照抄。虽说是在读“工人阶级的圣经”,我仍旧不敢记录自己的心得。然而,我又忍不住以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来质疑《资本论》,当时因为没有其他的书可供参照,也只能用内证的方法来加深理解。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仿效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时读黑格尔的《小逻辑》时用的一套边注记号来提醒自己。现在回看读过的《资本论》三卷本,有不少横杆竖杆,问号叹号,圈圈点点的,还能勾起一点当时的思绪。

上文提到的“价值”和“价格”的差别,曾把我搞得云里雾里的,后来才知道,历来是经济管理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难有定论。说句笑话,看来只有巴菲特老头才整得明白,能在股市里游刃有余地套利于这种差别,不但把本该属于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而且把其他投资人已经攫取在手的“剩余价值”,一并囊括。

为了要证明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搞得非常辛苦,结果到第三卷(身后由恩格斯编订完成)还是收不了场。他承诺要证明为什么葡萄酒酿造的年份能使它增值,终了还是没能给出,于是利息缘何而起,就只有分享劳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途了。然而,为什么替劳工做面包的工匠在创造价值,而替劳工接生孩子的医生,甚至马克思本人提高劳工觉悟丰富其精神的服务,却没有创造出价值? 对于这类“复杂劳动”的价值,马克思是下了定义的,“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 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格局里,这种“背后的社会过程”或“习惯”到底怎样一种安排,能否在“市场”里实现,人们还在寻觅。眼下这场金融海啸,很可能就是“背后的社会过程”安排不当所致。

令人费解的还有,为什么和“大机器相联系”就有了阶级先进的基因,操作机器者和发明设计制作者并不是一回事,蓝领劳工何以凭着汗水和筋肉就神圣起来,就有了“大公无私”的属性,来推进生产力并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

苦读《资本论》的过程加深了我的一个体会,马克思的学说作为一种信仰,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很好的日常安慰(daily peace and love)。人们努力挣脱经济上的剥削及其他形式的压制,为的是谋求改善和更多样的选择,但当他们在挣脱“一根锁链”之后,发觉“自身的解放”还有待于数十代以后的“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无时或已的牺牲究竟能带来什么安慰呢?

事实上,无休无止的纷争多半是发生在“同志之间”而不是“阶级之间”的。马恩的经典之作,或许《资本论》除外,多是针对“同志”的争辩。为了整合自己的队伍,凝聚自己的士气,不得不陷入一波又一波的整肃和清洗,有时变得异常的残酷。个人的解放则变得遥遥无期,而“个人”在整个体系里原本就没有地位。这样的运动注定是无可持久的。

终于,在痛定思痛后,人们悟出了新的出路。受着斗争的教训而变得睿智起来的领导人,把对马克思的信仰超拔成“天条”而不再管具体的俗人和尘事,把眼前问题的解决诠释成为“初级阶段”的任务。中央党校的一种说法很值得回味。当有人问“初级阶段”到底有多长,回答是,要经过“二、三十代人的努力”。多妙啊,这等于在说,要是马可波罗初到元朝大都就开始谋求解放的话,他的目标到今天还没着落呢!

纵然有些问题不得理解,我还是深信马克思是个旷世伟人,这也是怀着很大的热忱读《资本论》的动力。马克思的学说引起了社会的伟大变革,风涌起千百万人的前仆后继,以“矛盾进展”的方式着力推进了人类的文明。个人认为,马克思在推动社会正义方面的贡献要超过他对“经济规律”的发见。

在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博弈里,马克思宏大而宿命的历史模式不断激起豪杰们的献身热忱,演出新的变局:列宁鉴于“金融寡头”的猖狂,在马克思预言的产期很早之前就将胎儿从母体拖出,早产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然而却无法交付它所应许的生产力的飞跃和选择的丰富。不过其震撼所及,却令一向为所欲为剥削的富人大为收敛。同时,资本家们也在发现,扩散和分享财富,助长有消费能力有恒心的中产阶级,事实上比一味聚敛侵削劳工更能增进长期的利润。结果是,西方社会谋求积极的响应,令马克思的“贫困在一端积累”的预断归于无形;他们在市场竞争之上又引入了收入转移分配和基本保障建设,到头来,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如所预期的那样崩解。

有意思的是,博弈的双方为了推进自己的“事业”作出牺牲花了代价后,结果反倒是促成了对方!苏俄集团的劳工阶级为建造一个新世界而备极艰辛几十年后,却发觉它带来的反弹力只在推动着旧世界劳资双方的妥协合作,使后者获益。不过,柏林墙倒了之后,钟摆却在缓缓回摆:西方集团以为彻底挫败了历史的挑战,可以放心重返市场的放任自由,在没有威胁的压力下巧取豪夺,结果社会保障和经济平权的诉求日渐松弛,贫富悬殊再度加剧。

1994年我有幸和美国著名的转型经济学家G. 萨克斯教授碰面请教时,曾提出自己的顾虑。东欧集团和计划经济的垮台替欧美国家减掉压力,社会平等和公义的改革因而可能懈怠下来。萨克斯教授当即予以否定,认为西方帮助苏俄的“休克疗法”对于市场经济是互相促进的。然而里根-撒切尔以来懈怠的趋势的确有增无减。尤其在美国布什的八年,弄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不意反倒玉成了黑马奥巴马的当选。

读《资本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表述风格让我终身受用。我当时就想,有朝一日要能返回学校正规读书的话,必以经济学或者人的行为心理学为专攻方向。(当时也曾涉猎了一些精神分析疗法的介绍。)除此而外,我也学会了一点“深入浅出”的方法。也许是对马克思的体系有了一些理解,对马克思哲学以无产阶级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武器”,而无产阶级则以马氏哲学为“解放自己的精神武器”的关系有了一些把握的缘故罢,五年后邓公开恩恢复高考,这竟派上了用场。我不读本科而跳考国际金融的研究生时,五门课考了四百多分,超出第二名至少五十分,其中《资本论》一门就贡献了有二十分之多。

相关报道:

孙涤:以不寻常方式读的几本寻常书--资治通鉴和历史研究

孙涤:以不寻常方式读的几本寻常书--道德经

孙涤:经济研究的转型

孙涤:完全理性算计和人类的本能

孙涤:经济预测和自利追求

孙涤:解读美国继续恶化的失业状况

孙涤:收购BNSF铁路 巴菲特又一次进击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