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基础知识(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09:41
说明文基础知识(四) 
邓旺林

 

第六节    写作说明文的要求

不同的说明文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下面就说明文写作的共同性要求方面简单说几点。

一、言之有物

或说明事物(物品、事件、问题等)的内容(概念、结构、成因、种类、关系、性质、形状、特点、功用等),或介绍对象的形式(存在与运动形式),总得让人对说明的对象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获得较完整的知识。这就是言之有物的要求。与这一要求相关的具体要求是:

1.真实(客观性)

2.具体

3.准确

4.完整。

1999年,福建省永泰县溪洋村52户果家喷施了江苏某农药厂生产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F)药,造成青梅大量落果,损失金额达40多万元。原来,这多菌灵可湿粉剂后括号内有一个英文字母“F”,表示的意思是:该农药含硫量达35%,然而,厂家在说明书中并未注明“F”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导致果农错误使用该农药。

二、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言之有序的几个具体要求。

例如,在介绍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如《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佼河上,有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明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了。大桥洞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身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这篇文章通过对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描写、说明、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文章的开头紧扣中心,介绍了赵州桥所在的位置和历史。通过对赵州桥设计者和建造年代的介绍,说明它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表明了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文章接着描写赵州桥的雄伟,重点介绍它的长与宽。然后说明赵州桥的特点:全部用石料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和左右两边各两个小桥洞。在说明赵州桥的特点后,文章介绍了为什么要这样造,也就是这样设计的优越性。这里插入关于大桥洞上面四个小桥洞的作用的说明,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中心。然后,文章回过来介绍赵州桥的美观,重点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章的最后点明中心。这篇文章对赵州桥的历史介绍和设计特点的介绍穿插得非常自然,而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前面所举的一篇例文《画眉鸟》,它重点描绘画眉鸟的浓眉、五彩缤纷的羽毛、婉转悦耳的鸣叫声。至于嘴、身、尾、头、脚、眼圈,则一笔带过。短文描绘眉毛,重点写了它的形状;描绘羽毛,重点写了它的颜色;描绘鸣叫声,采用了多种比喻的方式。全文既突出了重点,又抓住了特点,给我们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三、言之易明

说而不明是说明文之大忌。说明文写作要力求言简意明,让读者一看就懂,不会不明不白或产生误解。

四、言之有文

这一要求在科普说明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明显。科普说明文中的解说文字,不但要求准确、简炼,而且也要求尽可能说得生动点。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就是如此: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尽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的时候,沙丘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移动得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这段文字写得很生动。它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和沙称为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它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把沙漠进攻的主要方式喻为“游击战”、“阵地战”;它句式多变,用词精当。如“沙丘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整散交错,富有变化;“摧毁”、“埋葬”、“丘墟”等词用得也非常准确贴切。这段文字生动活泼,把沙粒飞扬、沙丘移动、沙漠成灾的自然现象解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读起来很有兴味。

要将事物说得生动点,办法是很多的。如对所要说明的事物作适当的描写,使它富有形象,就能大大加强效果。引一点诗词名句,也可增强生动性。此外如写法上用点设问句,启发读者思考,也比平铺直叙更能引人入胜。也可用打比方、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说明的效果。

记叙文(特别是抒情性的散文)中的说明文字不但要求形象生动,还要求感情丰富。如杨朔的抒情散文《茶花赋》中的一些说明性的文字:    

普之仁……攀着一颗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我就问:“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很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得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这一则引文,说明成分较重。普之仁解释童子面茶花的生长情况,都是说明。只不过由于文体特性的要求,这种说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显露出人物一定的个性。这里的说明,是“情”化了的说明,因此,它既有客观性、知识性,同时又有主观性和感染力。这同单纯的说明不一样。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明“山茶”的:   

山茶: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有光泽,花红色或白色,蒴果球形,种子球形,黑色。山茶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花很美丽,通常叫茶花,种子可榨油。   

词典上的介绍说明,是为了让人“知”;而《茶花赋》上的介绍说明,除了让人“知”,使作品增强知识性外,主要通过说明抒发对茶花喜爱、赞美的深厚感情,并且写出普之仁的心境、性格、经验,让人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