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发展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3:19

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引人注意的是,过去的十个五年发展目标设计都是以“计划”的名义制定的,而此次改为了“规划”。这意味着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虽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从而更加明确了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一员的改革与发展导向。

10月11日,一次把握中国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的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直接勾勒出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目标。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这次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的意义在于新规划时代的一个开启,也将是转轨的标志。它不光对未来5年,甚至是10年,乃至20年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跨越现代化的“中学阶段”
如何更形象的来描述一个“十一五”时期的中国?
“我想如果美国是个大学生的话,中国还处在中学阶段。”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传启表示。

无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清楚认识这一点无疑是中国在“十一五”中,提升自己国际地位、发展经济和社会的一个基本判断……【全文】
自主创新助推“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将是“自主创新”。
尽管从1997年起,何传启就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体系”的专题研究,但是他认为直到现在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没有超过10年前。
这样一种现实将在“十一五”中有所改变。
尽管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据专家测算,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居于第28位。
温家宝总理直接提出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文】
“十一五”目标:新型现代化
在“十一五”规划中,“科学发展观”,以更直观、具体的形式出现。
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落实。
三农问题是中国长期的难题,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以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安定成为了另外一个“十一五”的重点工作。
而正是这些“十一五”规划中的内容直接勾勒出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目标。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在2003年提出后,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得到映照,强调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全文】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联系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区域规划如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对接协调将是“十一五”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

“区域规划虽然重要,但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个区域,站在全国的角度整体安排区域协调的规划才至关重要,否则‘十一五’总体规划只能是众多区域规划的拼盘而已。”一位参与京津冀规划研究的专家说,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而不是计划来打通区域间的壁垒”。
“全盘规划的执行必须要有地方的着力点,‘十一五’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规划部分便承担了这个职能。”一位参与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的专家评价说。
10月8日开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至截稿时止,关于《建议》的审议内容尚未公开。不过9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基本廓清了该建议的重点领域。
根据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综合研究组、专题研究组和地方研究组。同时还确定了一批专家咨询组成员,全程参与规划的前期调研和编制工作。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联系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区域规划如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对接协调将是“十一五”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全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事实上,9月29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十一五”三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未来5到10年中国农村政策的目标和政策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中央抓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
从19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方案,是中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
一个全面的农村政策新体系正在浮出水面。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也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
在以往的农村发展研究中,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三农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所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我们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宏观,整个国家的格局问题。”张晓山强调。
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可以“比较全面地反应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未来的追求。”张晓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质点。”……【全文】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在过去的改革进程中也已经显露无疑。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些问题的累积将成为阻碍改革进程的巨大障碍。此时,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的系统化,已经成为新领导层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改革研究院针对数百位专家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领域,96.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正在改变“政府主导型”的体制模式,逐步形成新的体制框架。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虽然中央早就看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但是过去主要着重于改变这种增长模式所造成的结果(效率低下),而没有着重于改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服从于行政目标和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体制)。
常修泽认为,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下,政府如何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是一个新问题,从近年来宏观调控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传统经济体制的劣根性及其惯性运作,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得多,要按照新的情况,用新的思维推进管理和调控体制的创新……【全文】

政府职能转变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联结着诸多改革领域,它既是一场经济改革,又是一场政治改革,同时还是一场社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改革处于“胶着”和滞后状态,力度、深度、协调度都不够,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政府不该管的事要坚决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15天后,北京西郊京西宾馆,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重点研究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取向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成为聚焦点、关键点,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在体制改革中求发展,在制度创新中求和谐。用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这条‘红线’,来统领规划思路,解读发展方略,实现富民目标。”……【全文】

10月1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来五年是中国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十一五规划”究竟与过去的五年计划有何不同?
■过去“九五”也好,“十五”也好,都是政府热、企业冷;中央政府热、地方政府冷。为什么呢?一是法律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仅仅是运动式的、口号式的“转变方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法律条文上和现实生活的执行中。第二是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作用。
■“十一五”规划,主要是把没有完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部分完成,然后完善。同时建立市场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公共财政、公共服务体系。
■我们经济总体经济水平发展比较高的同时,明显存在几个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里,收入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各项事业的欠账也是很多,比如卫生、教育上的投资。还有我们一直是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
■现在就是要让这些只有劳动力的穷人能够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富人,而这又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比较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区段。
■不管是“惟GDP”也好,还是“不惟GDP”也好,都是一个误区,因为其实各个地方GDP的增长是劳动者和企业的事情,政府只是起到一个提供发展环境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定不能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更不能仅仅寄望于依靠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全文】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