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上不起大学”该怨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3:22
  “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据说是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在郑州一次论坛上发表的。他还补充说:“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这些观点,看上去离经叛道,因而招致了很多批评。不过我认为,这些批评大多是断章取义和缺乏经济学思维的结果。

  为了说明大学现有收费制度的弊端,张维迎举了一个例子: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0000元,一年的学费4000元,剩下的16000元都是政府在补贴。他认为,这是穷人在补贴富人。

  张维迎为什么说北大的学费是穷人补贴富人?深入思考一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像北大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城市学生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重,远远高于地方大学和民办大学中同类学生的比重——其他重点大学当然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在现行的财政拨款体制下,越是收入高的阶层,得到的教育补贴越多,这就是穷人补贴富人,或者说,是富人在搭穷人便车。

  如何改变穷人补贴富人的状况?首先,要减少大学的财政拨款;其次,要开放教育市场,允许民间创办更多的私立大学,为所有大学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般人通常认为,穷人或普通收入阶层的人之所以上不起大学,是大学任意提高了收费标准;只要政府规定大学的收费标准,或者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补贴,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是错误的想法。事实上,大学学费不是可以随意控制的,而是由大学教育服务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如果大学适龄人口增加,希望进入大学读书的人很多,而大学教育资源的供给没有变化,或者增加很少,结果一定是学费上涨。这是经济规律,也是近年来大学收费提高的根本原因。

  如果相信价格原理,平抑或降低大学收费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大学教育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增加政府补贴,而是开放市场,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创办更多的大学。供给增加后,价格自然就会下降,消费人群也会随之扩大。这个道理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城市居民有很多层出不穷的补贴,如教育补贴、医疗补贴、交通补贴、粮油补贴等,但这些补贴从来没有消除过商品短缺现象。那时候,没有一样商品不通过排队、走后门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一旦解除市场限制,允许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那些市场开放的领域,短缺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以预见,如果政府开放教育市场,就会有大量的私立大学出现。只要政府减少甚至停止对公立大学的拨款,让所有大学都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优秀的大学教师就会产生流动,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垄断优秀生源的局面就会结束。

  此时,出于竞争的需要,公立大学会精简机构,裁减冗员,降低大学的运营成本。由于竞争,学费将趋于下降。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各个大学一定会免费或低价招收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原先政府对大学的拨款,也可以变为直接向低收入家庭的补贴。这样一来,穷人上不起大学、普通人难以负担学费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