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8:34

与蒋雯丽一起看《立春》

2008-04-11 11:12:38 来源: 心理月刊
  •   是要面对现实,还是追随理想?当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时,我们是不是只有放弃理想?

现场视频

《心理月刊》特邀《立春》女主角---影星蒋雯丽,心理学家刘丹跟杂志执行主编王珲一起对话与交流。一次与罗马影后蒋雯丽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一部触动心灵的电影。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蒋雯丽老师和心理学家刘丹,和我们的执行主编王珲一起和大家互动,在这里聊聊女人,聊聊电影,请她们入场。
   
    主持人:这位是心理学家刘丹,这位是执行主编王珲。
   
    主持人:有请我们的出版人李建先生。在互动开始之前,有请我们的出版人李建先生为大家讲几句话,谢谢。
   
    李建:我会说得特别短,因为我也沉浸在刚才影片的感动当中,我觉得大家说喜剧拍得好就是笑过之后还有沉思,刚才的电影,我相信好多人笑过也哭过,最后还能给大家那么多可想可念的,我觉得真的是不容易,我建议大家再一次把掌声献给蒋雯丽。
   
    蒋雯丽:谢谢。
   
    李建:在座的很多除了媒体的朋友以外,还有好多是我们《心理月刊》的忠实读者以及《心理月刊》的广告客户,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如果大家喜欢,我们将会更多地把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奉献给大家。关于这场电影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在这儿,我们的王珲和刘丹老师,尤其还有蒋雯丽,将会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最后感谢一句华燮(音)市场部的所有同事们,使今天这个好的活动变成现实,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把时间交给王珲和两位资深的心理专家、演员。
   
    王珲:蒋雯丽是特别喜欢这样的评价的,“资深”演员。
   
    蒋雯丽:没有,我不够资深。
   
    王珲:但是你喜欢说自己是一个演员,这是最高的评价。
   
    蒋雯丽:对。
   
    王珲:正好5月号,大家也都看到了,封面就是蒋雯丽,我在上个月已经跟雯丽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交流了,因为这样的交流也使得特别有机会去体会雯丽演的王彩玲,电影刚刚结束,说实话现在我心里还不是很平静,因为上半部分会让你笑着看,里面的荒诞性,但后半部分就太现实了,所以我特别想问雯丽一个问题,其实彩玲在监狱里见到胡金泉之后走出来的一幕,让我觉得故事可以在这里结束了,为什么后半部分却把现实的残酷性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来,你对后半部分是怎么理解的?
   
    蒋雯丽:毕竟我不是编剧,这是编剧的作品。以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前半部分是比较有戏剧性的,后半部分就像你说的一样,因为前半部分是几个人物命运的交织,后面就开始一个一个的人物出现。胡金泉和王彩玲在监狱中的一幕,我觉得其实是让王彩玲对艺术的梦想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你说在那里就结束的话,可能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王彩玲放弃了,我觉得截不住,面对这么一个打击她怎么办,怎么应对,你看到另外一个人,其实死去的人并不知道痛苦,痛苦的是活着的人。你面对着一个完全像自己影子一样的人,在那种境遇下,你还怎么活下去?所以王彩玲最后选择了去生活,包括收养女儿,也曾经跟胡金泉说过,实在坚持不了的那天就随便找个人嫁了,但她并没有随便找个人嫁,她还是坚持了“宁要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还是坚持了她的爱情,也就是我们说的为艺术、为爱情,她还是这样一个人。
    经历过胡金泉,小张老师,完全陶醉于生活的女人,最后也遭到了生活的不幸,也让她觉得对生活、家庭不是那么可以信赖的,最后她就走上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说到最后,其实看得你越来越心灰意冷,其实我倒是觉得对事没有办法,正好后面的部分才让人体会到生活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无数人都像王彩玲一样,都经历过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很多人都放弃了,还有很少的人坚持着。
   
    王珲:所以即便她去卖羊肉了,不再当音乐老师了,她仍然是在她梦想的道路上坚持着,反而是比她以前的选择更有力量了是吗?
   
    蒋雯丽:对,我觉得是,她把梦想的东西更放在心里了。我觉得很多人看到最后,我也是在揣测,很多人都说当看到王彩玲带着小孩在天安门广场给她唱儿歌的时候,其实是把她的梦想又放在孩子身上了,中国人一贯的,自己实现不了的放在下一代身上,生命的传承上,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至少王彩玲的心并没有死,只是放得更深了。
   
    王珲:刚才我听记者发问,为什么蒋雯丽会和《心理月刊》做这样的活动,其实从我们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我们会觉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的时候有些人就是坚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而且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永远都有现实和理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心理月刊》要做一个跟读者交流的活动,并且把专家、清华大学的刘丹老师一起带到了舞台上做分享,前两天给刘丹老师布置任务,让她一定要自己进电影院先看了,刘丹老师看了之后特别有感触,她首先说的第一句就是“蒋雯丽演得真好。”后面的还没来得及跟我们分享,所以我想问一下刘丹老师,你看了电影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刘丹:我对雯丽最初的印象就是演《霸王别姬》里前面的印象,我觉得已经非常好。我看到这部电影时,电影里的王彩玲追求理想,我觉得雯丽在这里面是一样的,用了一种非常非常执着的精神追求理想,而且让我们很多人在里面都有巨大的享受。演员本身真正在演绎电影里人物的命运,我真的很敬佩。
    第二个电影的印象,我原来非常喜欢的电影是《孔雀》,我已经跟我的学生讲过很多遍,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顾长卫老师的叙事手法,还有对我们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怀,我不知道在座有一些比较年轻的朋友是不是能看到中国命运发展的沧桑在里面,我相信那是顾老师特别深刻的关怀,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是特别深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不是拍不出很有深度的沧桑感的电影,我们有娱乐的电影,也有历史使命感的电影,还有让我们好好回味国家的发展、人的命运的电影,就像《孔雀》里说的“冬天看不到孔雀开屏”,现在我们看到《立春》,慢慢有一丝春意,这好象是绝境中的希望,和电影是很契合的,也象征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这样的导演、这样的编剧也充满了敬意,这部电影真的给我非常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今天特别愿意到这儿来跟大家分享。
   
    蒋雯丽:谢谢刘丹老师。刘丹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我觉得特别好,“绝境当中的希望。”《立春》,正好那天也是,现在我们《立春》里的很多台词都在网上流传,大家很喜欢,其中有“宁要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有什么春天的气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特别想哭,我知道我是被自己感动了,我觉得特别像刘丹老师说的,人在绝境当中看到的春天,看到了一点希望。
   
    王珲:而且特别感动的是你唱的歌剧里有一幕叫《慕春》,你对学生的解释是羡慕和向往。雯丽我还想问,不要说一个长相难看的女人了,就是一个普通人,离开那个小城,就像黄四宝说的,他一看到那些拎着包的,不管他是什么目的要出去,他就替他高兴。从那个小城市离开充满那么大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还要让王彩玲,那么难看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
   
    蒋雯丽:这个问题也被问过很多次,正好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也在这个地方举行,那天编剧李强也来了,记者也问到这个问题。他当时说,因为他写的就是这么一个难看的女人,不是我特意要演成一个难看的女人。他说,我们所有的银幕形象的女人都是美丽的,好象只有美丽的女人才有故事,才有感触,外表不美丽的女人依然有她的动人之处,依然有她感动人的地方,而且生活中的人美丽的不是那么多,大部分人不是不美丽,而是长得比较普通的,难道这样的人就没有自己的命运和故事吗?他想表现的是这个。我自己演这个剧的时候,我倒是觉得作者也是希望让这个人跟她理想的距离更遥远,你看到这个人就觉得她肯定是不可能实现她的理想,可是她还是那么执拗地去做,你就会对她格外起了一种敬佩,或同情。如果她很光鲜,很漂亮,她这么做,你觉得其实是很正常的。
   
    王珲:当她说“宁要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每天每顿都吃方便面,你会觉得她的精神层面完全不关注世俗,像这样的一个人,我要问刘丹了,她对现实完全不理,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
   
    刘丹:我刚才提到记者采访雯丽的时候问人物是不是有些偏执,其实真正要实现理想的人大部分都要偏执才行,偏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用来渡过那些难关,那些挫折,而大部分普通人则是比较随和,随弯就弯,远大的理想可能早在童年就放弃了。所以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敬佩的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偏执,有一种毅力,一定要奔向一个目标,但是有的人会放弃得晚一点,有的人会放弃得早一点,很多人在中年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一直到暮年还在追求,这是人和人个性的差异,人人都有理想,就像雯丽说的,美的人有追求,不美的人同样有追求,只是也许道路更远一些。我们也知道有一些不美的人最后成功了,就像著名的电影明星索非亚罗兰一样,后来她成了美的代名词,可是她最初追求的时候人们认为她不应该演,就像《士兵突击》里的段奕宏,人们也觉得他不帅,但后来他也被人迷。我觉得理想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实现的过程,就看谁走得更远,走得更远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像刚才雯丽说的,一个很漂亮的人完全忘记自己的形象,献身于这样的角色,才能让她走得更远,可以得到大奖,可能受到欢迎,这是她自己愿意走的路。我们普通人也面临抉择。
   
    王珲:如果是《心理月刊》的读者,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一定记得去年12月号做的“追随理想,是力量还是陷井?”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吧。
   
    刘丹: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追随理想,理想是一个陷井,但用这种方式看现实何尝不是一个陷井呢?反过来,你追求了理想,也会得到一个美好的境地,如果你心甘情愿,或者你有一个另外的解释,踏入了现实,就像彩玲对着她的女儿唱歌,何尝又不是人生一个美好的境界?如果我们能用积极的眼光看,走到哪里都可以是人生的佳境。
   
    王珲:刘丹说得非常好,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有很多问题,我刚才一直在看手机时间,因为我们其实只有短暂的40分钟交流,前二十分钟是给我自己,让我自己向她们两个人发问,现在我把发问的权力和交流的愿望给大家,你们有20分钟,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大胆地发言,我相信会有很精彩的答案出来。不过我有一个建议,因为刚才已经给时间给新闻记者了,所以我现在特别希望给普通读者和观众。
   
    问题:蒋雯丽老师你好,非常喜欢你,我觉得非常幸运。我要问一个关于孩子的问题,我女儿今年9岁,她非常幸运,从小就有理想,喜欢生物,长大想当一个生物学家,我就在想,作为一个家长,母亲,现在如何帮助孩子,引领她慢慢地实现这个理想?当然我知道这其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请教专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我小的时候好象懵懵懂懂的,没有什么理想,有的人也有,很挣扎,但她那么小就有了,我们应该如何做?起到正面的作用。
   
    蒋雯丽:我想这个还是请刘丹老师来回答吧。
   
    王珲:我觉得她们俩都可以回答,雯丽有两个孩子,刘丹也有孩子,她们都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谈。
   
    蒋雯丽:我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其实就是应该鼓励,我觉得孩子的理想还是会变的,随着不同的时期,接触的东西发生变化,但不管她在什么时期有什么理想都应该积极鼓励。昨天我还跟我儿子在一起,她说,妈妈你想让我将来做什么?我说我对你没有什么期望,就是想让你做一个快乐的人。我觉得他热爱这个东西,他就会在其中感到快乐,就像我演的王彩玲,刚才刘丹老师也说到,其实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她能否成功,能否真的成为一个生物学家,真的唱到意大利或者巴黎,我们所看到的比较现实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其实是她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她喜欢这个东西的每一天。
   
    刘丹:我看很多在座的可能是母亲,还有将来会做母亲的人。我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孩,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从后花园跑到厨房,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我想去月球。他妈妈头都没有抬,继续忙着手中的活,对他说“记得回来。”这个小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你不需要多么呵护你的孩子,只要不阻挠他就够了,等着他实现了理想回来的那一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每一个孩子,哪怕是在《孔雀》电影里演的那样压抑的年代,哪怕是在《立春》,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开放的年代,人人都有。你的孩子也同样有一份力量能够实现那份梦想,只要我们不去打扰他就行了。
   
    问题: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王彩玲坚持爱情,虽然结果很糟糕,但我觉得爱情对于我们社会来说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种情感,所以在这里我想问一下老师们,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爱情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社会要变成美好的社会,爱情的价值在哪里?我想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引导,创造一个很好的社会。
   
    刘丹: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因为我怕答错了,好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样。可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爱,每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风格去爱。真的,我印象太深的,像《孔雀》里那样压抑的人都以那样的方式去爱,你没有权利说他对还是不对。在每一个年代、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长成不同的样子,但他们有共同的发展,所以我尊重每一个人,每一种价值观。也许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同,像电影里那位金泉同志,他也有他的权利,这是不同的人生,我觉得都值得尊重。
   
    蒋雯丽:我觉得爱其实没有价值,也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爱就好了,我觉得只要你心里能感受到有爱,你就是幸福的,这就是你的价值。
   
    问题:蒋小姐、刘丹老师、王珲你好,我非常喜欢看电影,我在看电影时感到非常激动,在有的地方,大部分感到很悲哀时,对不起我有些激动想不起来了,大家会觉得那个地方蒋雯丽的遭遇好象是凤凰涅磐,再次成为新凤凰的时候,我觉得是通过芭蕾舞演员隔着栅栏立起脚跟的时候,我觉得是他的力量感染了王彩玲,好象是凤凰一样。我想问的问题,通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里描写了很多人很具象的理想,我觉得王彩玲实现的是一种存在的理想,一种存在的爱的原动力。我想请教一下刘丹老师,当然这个话题很大,我希望您谈一两句,沟通一下,对于存在的目的、存在的动力,还有基础,我认为是一种爱。
   
    刘丹:我很喜欢你说的“涅磐”这个词,这是一种很生动形象的描述,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人成长的过程,我指的是心灵的成长。因为开始时她已经是成人了,已经开始做音乐老师了,心灵的成长,这是人在年轻时会怀着梦想,并且觉得自己很有可能实现哪一个梦想,可是当我们三十岁、四十岁,像孔子说的每一个阶段时,每一个阶段,有点像许三多说的“就像死过一次一样。”我们过了三十,就对二十的梦想死心了。但我们有了新的理想,比如我们发现,做一个女强人也许没有做一个妈妈来得那么理想,也许以后孩子大了,我们自己独立的享受又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又会发现当我们有孙辈孩子时又有一种理想。我觉得那是不断涅磐的过程,人生是一段一段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理想,我非常喜欢你说的那个词,我们都经历涅磐。
   
    王珲:因为我采访过雯丽,其实关于爱情的答案,爱情的梦想,雯丽有特别好的回答,因为我曾经问过她,在影片里,王彩玲那么难看,但是她还那么执着于她对黄四宝的爱情,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好意思问,雯丽也是数十年投入一种特别激情的状态,我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所以我插一个问题,你对爱情保持了那么长久的激情,到底是什么?
   
    蒋雯丽:其实我觉得生命……我拍的第一个电视剧叫《悬崖百合》,当时我是在陕北,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孩第一次到了大自然的环境,突然你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有一天我同组的人说他看到过飞碟,如果此刻飞碟来了接你走,你会走吗?我当时想了一下,我说我不会的。那个人说,我会的。后来我就想,我为什么不会呢?我问我自己,这时候我看到天边有一层紫色的云彩,我想那就是爱,爱就是让我留在人间的原因。
    这种爱其实是丰富的,不光是男女的爱,大到对人类的爱,地球上,我们这一个星球,有时候我会跟小孩去航天馆,我们看到我们是很孤独的一群人,看到战争,当了妈妈的人就会想,为什么这样呢?我觉得大到是对人类,对地球的爱,还有就是对自己家庭,对父母、对姊妹,对爱人、对孩子的爱。我觉得这是人类,动物界也是一样,在自然的天性下不断地繁衍,让我热爱生命,总得来说我觉得我热爱生命,我会为每天活着而感到欣喜。
   
    问题:蒋老师、刘老师、王老师您好,我是《心理月刊》的一名读者,我仅仅从影迷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吧,《孔雀》我也看过,《立春》我也刚刚看完,我觉得顾长卫老师的影片,《孔雀》时他拍了一个二十多岁的人,《立春》的时候他拍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我觉得他的影片也是在逐渐成熟了,比之前给我的感觉深刻得多。另外我觉得看了你们的表演之后特别想起了一个人,莎尼斯塞隆演女魔头的感觉,扮丑并不要紧,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心,追求理想的热情,就像刘老师讲的偏执,实际上还是和现实生活蛮接轨的,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王彩玲坐在羊群里的车,看得我心里很难受,我觉得一个喜欢西洋音乐的人,一个喜欢歌剧的人跟一群羊坐在三轮车里,去卖羊肉,养孩子。我觉得导演、编剧,包括你都下了很深的功夫。我想问刘老师一个问题,作为普通人,只是影迷来说,在生活中,我们拥有这样的偏执也好、热情也好,是不是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呢?
   
    刘丹:我的回答有一点宿命,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偏执不是他自己选择的。我还没看的时候我就问王珲,她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有一幕介绍她的父母,王彩玲这个人长成这样一定和她父母教育她的方式和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有关,她父亲偏瘫了,一般非常要强的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容易导致偏瘫这样的结果,她的妈妈年纪很大了,自己拿一挂鞭炮在雪地里放,王珲说很浪漫,其实一个女人那么大年纪的时候还去放鞭炮,这个女人是执着而坚强的。我相信这样一对夫妻会养出这样一个所谓偏执,用我的话是坚定追求理想的女儿,所以我不相信那是可以选择的。大部分是你命定的,有一点宿命,可是我们要接受我们自己,你是这个样子,你就可以长成那样的理想,你是另外的样子,你也会实现另外的理想,只要接受自己。
   
    王珲:我想补充一下,刘丹老师刚才分享的视角,你们知道为什么那么特别吗?就算是从编的戏里她都能看出这样的线索,因为她是搞家庭系统治疗的。所以如果你们对心理学特别有兴趣,家庭系统治疗这一门类的学派,真的是特别值得一看。
   
    问题:蒋雯丽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关于影片的问题,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包括画画的、钢琴、芭蕾舞……,都跟镜子有关,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影片中有很多镜头是透过镜子折射出来的,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当一个假装白血病的孩子求王彩玲的时候,镜子碎了,我印象特别深,好象镜子暗示或代表什么东西似的,包括生活中有很多人很爱照镜子,镜子究竟代表什么?谢谢。
   
    蒋雯丽: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问导演,这个镜子的安排是导演安排的,我想导演一定是像你说的一样,镜子照到自己,照到的有多少是真实的自己?自己又了解自己多少?我当时也注意到,刚拍那场戏的时候镜子是裂的,因为琴房已经很久没去了,一个是时间的过渡,当我看到镜子里的王彩玲,自己的脸一半是这样、一半是那样,完全是变形的时候,我反倒觉得那个时候的她是很美的,当我演戏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我觉得那个感觉特别棒,从视觉上来说特别棒。但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我自己也没问过他,我可以借着你的问题去问一下,我想还是刘丹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分析。
   
    刘丹:我们知道在哲学上有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哲学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永远没有答案。镜子就是试图给我们找到答案,我们常常希望看到自己到底是谁,我相信在很多时候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要走向哪里,所以这是人类的一个困境,也是人类的一个追求,我觉得导演在这里面用镜子是意味深长的,象征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望与追求,迷茫,永远的困境以及永远的追求。我们人类就是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走下去的,也许没有答案,但永远又有非常多的答案,因为这是人类的命运,看你还年轻,也许你在这个时候最关注这些。
   
    王珲:我特别感谢你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挺经典的。为什么呢?因为《心理月刊》就是一本镜像杂志,从2006年创刊开始,我们是2006年7月份创刊的,到现在,一路拥有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追随,就是因为在这本杂志里,他们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看到他所正在生活的真相,所以非常感谢。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有还没有接触《心理月刊》的朋友的话,如果你想追求更好的生活,那么就来接触这本杂志吧。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因为时间已经到了。
   
    蒋雯丽:我刚才想你的问题,镜像杂志《心理月刊》,我想可能导演也是希望用镜子预示,其实我们的片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像王彩玲这样的人物,可能生活中就有无数的她,每个人看了这个片子都能去映照一下自己。
   
    问题:我的问题是问刘丹老师的,也是关于影片王彩玲这个角色,以我现在的人生阅历来理解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王彩玲从头到尾是一个特别清醒,而且是心智十分健全、正常,外表不太漂亮的女性,我特别想跟雯丽姐探讨的是董璇演的那个角色,当她最后被她的男人抛弃的时候,她去找王彩玲哭诉,王彩玲反驳她的那番话,在那一刻我觉得,其实王彩玲也不傻。你说她偏执吧,其实正常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子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嘛,那一刻我特别佩服,而且理解,而且我也特别想做那样性格的女人,因为那一刻,我真正地理解了她,其实她的很多想法都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她所处的环境,或者在那个年代,她周围的,可能不能跟她的思想相匹配,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女人,或者是作为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正常的一种表现。
    我还有一个小疑问,在这个影片当中,董璇是唯一出镜的跟她同性别的,因为其他的都是男演员,所以我想问这个角色是想折射出王彩玲身上的什么性格,虽然她很美,但我觉得她对我的吸引力没有王彩玲大。谢谢。
   
    蒋雯丽:谢谢你的提问,我们正好今天下午在做的一个节目里她们都来了,演胡金泉的,演董璇还有高贝贝的都来了,其实主题就是王彩玲的身上折射出了他们每一个人。胡金泉的身上折射了王彩玲对艺术的执着,胡金泉可能走得比她更极致,你说的小张老师,其实她折射了王彩玲内心里渴望生活的一面,她看到了小张老师有一个那么疼她爱她的丈夫,每天给她煲粥,当她对艺术的理想受到重创,当她在监狱里看到胡金泉那一幕,忍着泪到她家,人在那种绝境中渴望现实的温暖,但最后她看到的是其实小张老师并没有完全把她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给她讲这些,而是因为她觉得她比她更不幸。在这里面作者也是想表现,在生活中,人都是很孤独的,你自己觉得自己身边特别好的朋友,可能她也会有她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包括像高贝贝这样剃着光头的女孩,其实她可能是更现代的80后的年轻人,她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更加自我,甚至不择手段,像王彩玲这一代人可能还会遵循一些传统的东西,她如果能够像那样不择手段,她可能早就红了,每个人都有她身上的某一面。
   
    刘丹: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为什么后来彩玲会要一个孩子,唱儿歌,最后回去爸爸妈妈那里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实她内心有那一部分,而那一部分通过跟小张老师共同的那部分折射出来,我觉得这个说得特别好。
   
    王珲:戏的后半部分整个就变得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温暖。
    最后一个提问已经结束了,旁边的主持人已经跟我说不返场了,所以就到这儿说结束,我特别谢谢雯丽、刘丹,因为她们都是极忙的人,感谢她们来到这儿。也谢谢各位《心理月刊》的读者来到这儿和我们一起交流和分享,以后我们还会办类似这样的活动,欢迎你们继续参加。
(本文来源:心理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