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父女的中国之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4:43
2010-05-24 15:14  来源:  评论 条查看评论 【字体:大中小】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表面上看,这是对周总理同年访印的回访。实际上,中印总理的互访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也对后来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突出的成果便是两国共同倡议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北京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国宾馆,尼赫鲁在京时下榻于东交民巷原法国大使馆的旧址
中国政府对尼赫鲁给予了隆重接待。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与他举行了两次会谈,毛主席会见并为他举行了宴会,北京市各界人士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当时的北京还没有正式的国宾馆,尼赫鲁在京时下榻于东交民巷原法国大使馆的旧址。那里高墙大院,树木茂密,花园中一座漂亮的小楼即是尼赫鲁的临时住所。
我当时在外交部礼宾司任职,参加了接待印度代表团的工作。由于我那时还是个小青年,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尼赫鲁。但从旁观察,我发现他是个十分严肃的人,难得一笑,但高兴起来倒也笑容可掬。他总是头戴船形白帽,身着紧身白裤,上身一件长襟褂子,直垂到膝盖,遇隆重场合换成黑色,便是礼服。他执著于民族服装,未见他穿过西服,从中可见其浓厚的民族情感。但外出时,尼赫鲁常手执一根比乐队指挥棒略粗的木棒,大概又是英国风度。
在他的随行人员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她身材修长,高鼻梁,浅色皮肤,总是身着莎丽。每天尼赫鲁外出,众人都在一层的门廊里集合。英迪拉虽是宠女,却总是早早地在那里等候。那时,她年已37,但看上去好像还是个30岁不到的姑娘,文静而腼腆。
公开场合,她总是跟在尼赫鲁的身后,寡言少语。几乎尼赫鲁每次出国访问,她都陪随,一方面是为了悉心照料父亲的生活、学习尼赫鲁的领导艺术,另一方面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出访,也使她得以结识许多国家领导人,为她后来同各国领导人直接打交道奠定基础。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她握手的情景。她只是伸出手来,纤指轻触,手掌却纹丝不动。这种西方贵妇式的握手,同我熟悉的苏联、东欧同志式的热烈握手大相径庭。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女子,后来竟成了“印度女强人”和“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最后在印度种族和宗教冲突中,牺牲在自己警卫的子弹下。
送尼赫鲁去东北的,是当时中国运送国宾的最好客机—起义人员从香港带回来的美国飞机
结束在北京的政治访问,尼赫鲁前往东北参观。为什么去东北?现在看来,似有以下考虑:一、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是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进行的,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二、东北的工业基础较好,是苏联援助比较集中的地区;三、西方恶意宣传,称东北仍在苏联控制之下。总之,百闻不如一见,让尼赫鲁亲自去看一看,了解实情。
送尼赫鲁去东北的,仍是那架两航人员起义时从香港带回来的飞机。这是一架较新的双引擎美国飞机,登机的舱门在机首。尼赫鲁走后,缅甸总理吴努接踵而来,乘的也是这架飞机。可见,它是当时中国运送国宾最好的客机了。
访问的第一个东北城市是长春。虽时仅10月底,从飞机上往下看,地面上已白雪皑皑。贵宾们从机场直奔尚处于初建阶段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整个厂区就是一个繁忙的工地。到处是网格状的脚手架和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地面上大卡车往来奔驰,高空中起重机上下运转。我们分乘几辆小汽车,冒着飘零的雪花在厂房间缓缓行驶,偶尔下车看一看,踏着积雪走几步,听厂长介绍情况。绕厂一周,使客人对一汽的规模和布局有了大体的印象。
接着,印度客人参观工人住宅。在警卫的搀扶下,高龄的尼赫鲁也顺着窄小的楼梯攀附而上,兴致勃勃地参观为一家一户设计的住房。他从一间走到另一间,详细询问设计的蓝图。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住房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套间了,但对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能住上这样的套间已经是十分难得了。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工人生活的关怀。
在大连,尼赫鲁参观秋林商店后,登上海关大楼,在刺骨的寒风中俯瞰大连市全景
尼赫鲁在东北访问的第二站是沈阳和抚顺。在沈阳,参观重点是轧钢厂,自动化设备由苏联提供。庞大的厂房里,钢铁的碰撞声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厂长的陪同下,尼赫鲁从一个车间走到另一个车间,边走边看,频频提问,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抚顺则是参观风动工具厂,产品有凿岩机等。
最后一站是大连。客人们首先参观了大连机车车辆厂。看了客车和货车车间后,众人来到了机车车间。厂房的出口处赫然停着一个庞然大物,一台蒸汽机车正准备出厂。站在黑油油的机车前,宾主指手划脚地交谈了起来。这台机车引起尼赫鲁的这般共鸣,是因为印度也是大陆国家,铁路运输占重要地位,而且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的铁路建设已有相当规模。从现在的角度看,蒸汽机车,以及客人们接着参观的蒸汽压路机,早已属淘汰产品,但对当时中印两个新兴国家来说,能自己制造这等产品,已属不易。
出了机车厂,客人们来到了市内的秋林商店。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国营食品商场,苏联的水果罐头尤其引人注目。车队在店前停靠,尼赫鲁下车后步入商店。街道上及商店里的大连市民见贵宾到来,纷纷鼓掌欢迎。尼赫鲁也报以微笑或招手致谢。访华期间,尼赫鲁多次有同中国群众见面的机会,每次都兴高采烈,久久不肯离去。
在大连,参观的高潮是登海关大楼,俯瞰大连市全景。尼赫鲁一行乘电梯直达楼顶。走出顶门,寒风刺骨,大家不约而同地紧了紧衣。幸好阳光融融,才给人一丝暖意。这天能见度尚好,站在平台上极目远眺,渤海湾一片迷茫。回首身后,大连城中八街九陌。往下看,大楼右侧是大连造船厂,两艘海轮正在建造之中,船坞里一片繁忙。船台上,弧光四射,火星飞溅。印度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继承的工业基础比中国强,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正迎头赶上,尼赫鲁不能不有所感触。
远处便是旅顺军港。蓝灰色的苏联舰只隐约可见。对中国人来说,它还暂时可望而不可及,不知尼赫鲁作何感想?
在上海,尼赫鲁会见了仰慕已久的宋庆龄副主席,两人直接用英语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结束对东北的访问后,尼赫鲁又调头南下,访问南京和上海。南京的参观重点是中山陵。那里安眠着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建立的国家比印度独立还早三十多年。青松环抱的中山陵保存完好,白色的花岗石和蓝色琉璃瓦透出肃穆。站在孙中山的石棺前,本已严肃的尼赫鲁显得更加深沉。
在上海,尼赫鲁会见了宋庆龄副主席,一位他仰慕已久的亚洲杰出女性。两人直接用英语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印度总理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国福利会下属的上海市少年宫。贵宾到达时,少年宫鼓乐齐鸣,两位少先队员向尼赫鲁父女献了花。在孩子中间,英迪拉显得特别活跃,时而拥抱亲昵,时而和歌共舞,忘了她的贵宾身份。孩子们为客人演奏了乐器并表演了舞蹈,还把自己制作的刺绣、舰船模型送给尼赫鲁父女。这是尼赫鲁父女在中国过得最轻松愉快的一天。
尼赫鲁结束了在中国的短暂访问,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离去。时隔半年,尼赫鲁又风尘仆仆造访莫斯科,目的之一是要求苏联向印度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此前,西方拒绝了尼赫鲁的请求。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会谈时,生性高傲的尼赫鲁羞于开口求援,还是聪明伶俐的英迪拉代为启齿,最终使两国达成协议。后来出于反华需要,赫鲁晓夫在印度领导人身上下的工夫,是人所共知的了。作为南亚大国,印度当然也有自己的盘算。1962年中印发生边界冲突,50年代中国领导人为两国友好而营造的大厦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