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中国人,悲天悯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4:04

(转纳兰楚)

 

昨天中午,静静地,开始看《三峡好人》。户外,艳阳高照。 曾经声称要去电影院看《三峡好人》,以示对贾樟柯的尊重。却感觉到《三峡好人》几乎就没有在电影院上映过。他们说,不到一周就下线了。 静静地看《三峡好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三年前。三年前,游历三峡的时候,能感受到,沿着长江的那些风土人情,有着共同的地方,与我们有着不同。这部电影,让我思考良多。 《三峡好人》是一部很中国的电影。没有回避一些很中国的符号,甚至是,刻意地凸现,那些很中国的问题。拐卖妇女……煤矿工人……三峡的拆迁,流离失所……或许,在早几年前,这样的剧本应该会通不过审查吧。贾樟柯对中国人,特别是劳苦大众的关注和关心,让我敬佩。从《小武》、《站台》、《任逍遥》,贾樟柯一贯地悲天悯人。 《三峡好人》是一部需要有经历才会喜欢的电影。一直以来,我们都为自己的人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设计和规划。而且,几乎都是绚丽多彩,都是前途霍霍的设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像沈红(赵涛)、三明(韩三明)那般不济。他们的生活,是不快乐的,不幸福的。 但是,不可回避的,他们的生活,也是很多人到了那个年龄阶段会有的生活。过了无知的童年,过了懵懂的少年,过了轻狂的青年,到了中年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有这些人生的、生活的苦恼吧,关于爱情的,关于家庭的,关于命运的。 赵涛在电影中的演出,是非常精彩的。不露痕迹,沈红的生活,沈红的心理苦闷就让我感受到了。所以,这是一部需要有经历才会喜欢的电影,并不是说,一定要有沈红、三明那样的经历,而是说,心智要等到一定的年龄,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明白、才会体会《三峡好人》中每个人的状态。 演三明的老婆麻么妹的那个女演员,感觉很好。记录片一般,有点木呐,却都是灵气。我想,贾樟柯喜欢的也是这种感觉吧。 《三峡好人》是一部很贾樟柯的电影。依然有着贾樟柯的很多元素。我想,即使不告诉我导演是谁,看完这部电影,也能感觉到。赵涛、韩三明、王宏伟;山西、煤矿工人;各地方言;这些痕迹,从《小武》、《站台》等影片中都可以多少感受到。我喜欢这些元素。这是一个导演的风格的一种体现。 原本以为,贾樟柯是一个山西导演,北方导演,以前的叙事都是关于那片土地的,现在关注三峡,关注三峡工程给周边居民带来的生活改变。我感觉到,能从电影中深深地受到感染,也能从贾樟柯的多次发表言论中感知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就是想关注这样一些人,这些人是中国最平凡、最底层的民众,这些人在中国占据相当的比例,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没有人关心过……看电影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我是三明,我是沈红,我会怎样? 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会过,所以,我们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去了解生活。如果我们能否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人生和生活呢?或者,我们能否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人生和生活呢?《三峡好人》让我做到了后者。 《三峡好人》也多了一些创意。其一,是电影音乐。电影的配乐相当精彩。从片头片尾相呼应的川剧《林冲夜奔》,到过渡间隔的钢琴伴奏,都让人惊艳。片尾的川剧人声一出来,就觉得很棒。“望家乡,山遥水遥……”我隐约记得是《林冲夜奔》里面的句子。以前听过昆曲的《林冲夜奔》,感觉不太一样。川剧的更加悲怆。后来,第二遍看电影的时候,才发现片头也是川剧《林冲夜奔》。 茶tea片断开始的那段钢琴,也非常棒。似杨德昌《一一》中一样,就像是生活中时时流淌的音乐和节奏。生活中的音乐和节奏,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体会。张爱玲笔下的七巧,时时都可以听到音乐,就是那样吧。 其二,是画面构图。片头字幕开始出现的时候,正好出现在一座桥的桥梁旁边,很舒服,也赞!“茶tea”片断开始的类似静物的特写,画面的构图也很赞。特意留心地在片末工作人员中找了找,摄影指导是余力为。强……影片的多处画面构图,和镜头的移动,颇有侯孝贤的感觉,很棒。 其三,是情节结构。片子用“茶Tea”、“糖Toffee”、“烟Cigarette”、“酒Liquor”四个片断隔开,比较新巧。很大师的感觉。而且,也比较精致。 其四,是特技的增加。虽然,我不明白,这部电影中的诸多特技是缘何。但是,也算是贾樟柯的一个改变吧。飞碟的出现,完成了两段故事的交接。其他的特技,我不明白。 或许,慢慢的就明白了。就像以后再看《三峡好人》,慢慢的会明白更多。  

 

关于《三峡好人》的一些资料  
 

剧情介绍: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韩三明)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按龙泉血泪洒征袍,)叹英雄孤身无靠,将身投水泊,回首望天高,愤恨难消,怒气腾腾贯九霄!但则见月光照耀,听寒风萧萧!还须要急走奔逃。俺本得去投宿,怕的有人将俺瞧,(红尘中误了俺五陵年少!”“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老萱堂恐丧了,哎呀呀劬劳,娇妻儿无依靠,哎呀呀悲嚎!叹英雄,叹英雄气恨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