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 - 《党史文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8:56

                          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

                                  □ 周 红 《党史文汇》 2009年第05期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事出有因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议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由中苏双方共同建立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及一座远程收信中心,以便于苏联军队能够与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保持通讯联系。该项目所需投资约1.1亿卢布,苏方建议自己出资7000万元,中方出资4000万元,建成后双方共同所有、共同使用。对于此项建议,毛泽东的答复是:同意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但费用全部由中方出,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然而,苏联执意要共同投资。6月,毛泽东在国防部送来的一份谈话记录上批示说:“钱一定由中国出,不能由苏方出。使用共同。”“如苏方以高压加人,则不要回答,拖一时期再说。”毛泽东还说:“这是中国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后来,中苏双方在长波电台问题的交涉还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请求会见毛泽东,就中国所需的海军援助问题,提出建立苏中联合舰队的设想。尤金说,苏联的海岸线不能使核潜艇舰队充分发挥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条件很好,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希望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彭德怀去莫斯科商量。在发展海军方面,毛泽东一直希望获得苏联的帮助,但是却不同意搞这种“合作社”。于是毛泽东问尤金:是否只搞合作社,苏联才干,否则就不提供帮助?在此事上,毛泽东认为,应首先明确方针,是中国自己办,苏联提供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苏联就不给中国提供帮助?毛泽东指出,这是政治问题,你们要把俄国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海岸,是要控制我们。毛泽东拒绝了苏方关于组建联合舰队这一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并要尤金大使把他的话如实向赫鲁晓夫转告。7月22日,毛泽东再次就联合舰队一事与尤金争论,并把“联合舰队”一事同国家主权联系起来。毛泽东还对尤金说:你讲不清楚,就叫赫鲁晓夫来,“叫他跟我直接说,究竟要搞什么”?至此,尤金已感到事态严重,便立即向莫斯科报告了中国方面的情况。而赫鲁晓夫收到尤金的报告后,急忙秘密前来中国,同毛泽东会谈。   
四次会谈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乘坐图-104飞机抵达北京,陪同赫鲁晓夫来华的还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乘车到北京南苑机场迎接。赫鲁晓夫乘坐的客机在南苑机场徐徐降落,机场既没有铺红地毯,也没有仪仗队。赫鲁晓夫走下舷梯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只是握手致意,没有拥抱,随后两人乘车直奔中南海。
  从7月31日至8月3日,在短短三天时间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举行了四次会谈。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中央中共书记处书记王稼祥。苏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苏联代理外交部长库兹涅佐夫、苏共中央委员波诺马廖夫。7月31日下午5时至9时,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从机场直奔怀仁堂,立即开始会谈,可见毛泽东对中国主权问题是多么重视。会谈从对联合舰队问题的争论开始,气氛十分紧张。毛泽东请赫鲁晓夫解释什么是联合舰队。赫鲁晓夫滔滔不绝地就海军建设问题以及为何提出潜艇舰队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解释,否认苏联曾使用过“联合舰队”或“共同舰队”的说法,并且将责任全部推到大使尤金的身上,说尤金转达有误,整个事情是“误会”,他本人以及苏共中央讨论这个问题时,“从来就没有过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过两国共有的想法和影子”。毛泽东则申明了中国的立场,严词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驳回了苏方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
  随后,双方就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赫鲁晓夫推托说,苏共中央从没有讨论过长波电台问题,这完全是苏联军方提出的。苏联的想法是在中国南方建立一个长波电台,以便于指挥苏联在太平洋海域活动的舰队。电台的所有权是中国的,希望中国同意苏联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参加电台的建设,并通过签署协议,答应苏联使用这个电台。同时,中国也可以使用苏联在海参崴、千岛群岛和北海等地的电台。但如果中国不同意上述提议,苏联完全可以取消这个建议。毛泽东指出: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提出苏联出钱,这就是说苏联对长波电台要有所有权;中国同意建立长波电台,但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也属于中国,苏联可以使用。赫鲁晓夫再次表示:所有权是中国的,但苏联愿意以贷款等方式出钱帮助修建。毛泽东坚持说:中国不需要贷款,假如苏联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关于长波电台的争论就此结束。        在这场争论中,毛泽东紧紧抓住国家主权这个核心问题,言词激烈,寸步不让,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使赫鲁晓夫理屈词穷。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确实都是经过苏共领导人研究后提出的。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沿海为苏联远洋潜艇舰队谋求停靠的基地,实际上对中国的主权构成了伤害。事情过去很久以后,赫鲁晓夫才承认,苏联的建议“触及了这个曾长时期受到外国征服者统治的国家的敏感问题”,“触及了中国的主权”,也伤害了毛泽东和他的民族感情。
  第二次会谈是8月1日上午在中南海游泳池进行的。毛泽东身着泳衣在泳池旁等候赫鲁晓夫。以此种方式与着装接见赫鲁晓夫,体现了毛泽东大事化小、随便简捷的个人风格。赫鲁晓夫到后,双方便开始会谈。此次会谈主要是对国际形势交换意见。对于国际形势的看法,双方分歧不是很大,可以谈出许多共同点,因而气氛比第一次会谈融洽许多,但分歧依然存在。赫鲁晓夫说:“对亚洲,对东南亚,应该说你们比我们清楚。我们对欧洲比较清楚。如果分工,我们只能多考虑考虑欧洲的事情,你们可以多考虑考虑亚洲的事情。”毛泽东没有随声附和赫鲁晓夫,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分工不行,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有些事你们比我们熟悉一些,但各国的事情主要还是靠本国人民去解决,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别的国家不好去干涉。”毛泽东讲这段话仍是坚持尊重别国主权,提醒赫鲁晓夫不要搞划分势力范围的那一套。
  2日下午及3日上午,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举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会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马尼拉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交换了看法,就苏联停止核试验和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问题交换了意见,观点基本一致。
  第二次会谈结束后,毛泽东曾邀请赫鲁晓夫游泳。离水上岸后,二人都斜靠在躺椅上,开始了非正式的谈话,谈话的气氛比较轻松。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到我们中国来,结果呢?那么多打进中国来的人,最后还是都站不住。”赫鲁晓夫听这段话时,一言不发,表情十分复杂。
  
中国三赢   
  1958年8月3日,赫鲁晓夫离开北京返回莫斯科。毛泽东到机场为赫鲁晓夫送行,既没有与之同车,也没有搞欢送仪式,场面十分冷清。赫鲁晓夫原打算此番北京之行全程保密,但临走前,毛泽东建议赫鲁晓夫公开回国。对此,赫鲁晓夫颇感意外。毛泽东解释说:您来时保密,那是为防止敌人利用您不在莫斯科时搞突然袭击,回国时这个顾虑不存在了,完全可以采取公开的方式,并发表会谈公报。赫鲁晓夫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会谈公报发表后,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即中国于8月23日采取的炮击金门的行动是经中苏双方协商决定的。这样,毛泽东就达到了要求赫鲁晓夫公开回国所期待的效果。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北京会谈的公报内容,强调中苏对当时重大国际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显示了两国亲密无间的团结;严厉谴责了英美在中近东的粗暴侵略行为,坚决主张立即召开大国政府首脑会议讨论中近东局势;坚决要求美英军队立即撤出黎巴嫩和约旦;中苏两国政府坚决支持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正义斗争,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苏两国将继续发展两国间的全面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团结。
  同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维护和共同使用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发信台和专用远距离无线电收信中心的协定》,即《八三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解决。苏联根据协定所提供的设计资料、装备器材和派遣的来华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三、苏联需要使用该电台的问题由双方另行谈判。
  赫鲁晓夫回国后,很快致电中方,同意向中国海军提供技术援助并提议双方派代表团进行商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政府于1959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这样,苏联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也得到了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