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童稚集》(青少年时期文集) 编者的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00:47
  童 稚 集 

  

 编 者 的 话

 

《童稚集》是胡绳先生在世时已着手在编,但未能编定的早年文章的选集。本书选辑了胡老1932年8月到1938年9月六年间的文章71篇。这本书从书名,到选篇范围、编排方法、文字处理,以至文后出处怎样注明等细节,都是胡老生前定的。本书收文早于《胡绳全书》三年,后三年(1935-1938)虽时间交错,但文章极少重复。胡老曾考虑过,将来如有可能,便把《童稚集》、《胡绳诗存》以及《全书》(止于1996年)出版后发表的少量文章合成一集,作为《全书》的第七卷即第十册出版。

1997年4月,胡老肺癌术后在苏州东山休养时决定编辑本书。原本他并不想自己编这本书,后来因看到有人写他的事迹时引用了他早期的文章,但并不准确,才改变了初衷。4月15日胡老和我谈了编书的想法,随手写下一纸,提供给我他早年发表文章的报刊、时间的查找线索。我随即到苏州图书馆开始搜集资料,回到北京后继续四处查找文章。年代久远,资料分散,查找起来非常困难。好在过去孙洁人同志整理出过建国前胡老文章的目录,可作基础。这份目录从1935年开始,本书自1932年开始,缺三年要补。该目录也有缺漏,我每次到图书馆查阅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图书馆所藏报刊多有残缺,加之胡老用的笔名多,有些只有他本人看过文章才能确认。听胡老说,1937年他到武汉不久便创办了《救中国》周刊,到次年撤离武汉止,写了不少东西。稿子起初大多自己写,不过随手拈个字署名。这一年时间出版的刊物有几十期,可现在只零星见到几期,缺的太多,笔名亦不可识。所以虽经竭力搜寻,胡老在这个时期发表的文章仍未能查全。

我每查到一批文章都复印给胡老看。他翻看着六十多年前自己的作品,不由得流露出喜悦,有时还夸奖一句“辛苦了”,接着再给予指点,以便我进一步查寻。胡老要求我先编出个书稿给他看,但他从不催促。1998年12月,我把初选打印好的《童稚集》初稿连同原稿,以及未选稿和总篇目一并呈送胡老。

1998年12月26日,胡老带病应邀参加长沙“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并作发言,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学术会议上作长篇讲话。会后经湘南、粤北、广州到海南休养。1999年初,胡老在海南期间,一面修改在长沙的发言稿,一面审读《童稚集》的初稿。初稿有1932—1937年间发表的55篇文章,我按照内容大致归为:读书、治学、评论、杂记四部分,各部分的文章再按时间排序。胡老看得很认真,他把文章分年重新排序并作出篇数统计;在目录上写下还缺什么时间什么刊物的文章;对若干篇文章或打上问号质疑,或明确批示不用,或提出可再用(如《报复》);文章保持着原貌,所作少有的文字修改,也只限于纠正当年印刷的错处和删去个别多余的“了”和“的”字。这些情况,是在胡老逝世后,我从他家找出书稿才看到的。在海南陪他散步时,他陆续谈过一些意见,如时间可延长到1938年10月之前;他印象中还有几篇没见到,可再找找;文章不用按专题分类,就按时间先后排序,这样可以看出思想的变化;文后出处所注原载报刊,要注明是什么副刊,等等。

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交待,胡老对进一步如何编辑的意见是明确的。可惜的是,这些后续工作没有能够在胡老生前做完。这主要是由于我看到他病得越来越重,不忍再提及这事而影响他治病,同时总是寄希望于他身体有所恢复,亲手编就此书。《童稚集》延误至今,在胡老去世后才能付印,从而留下了一些无可补救的缺憾,想起就让我心痛。

可以宽慰的是这段后续工作也还算有些成效,胡老想找的文章大都查到了。我又查到20多篇文章,包括连载的译文(《泪珠》)、抗战爆发初期的战地报道(“每周时事解说”“三日时事解说”)等系列文稿;查清或订正了一些报刊的名称和日期。最重要的发现是,找到了胡老一直要找的《百合》杂志创刊号。在他逝世后,从他中学同学江应澄先生的回忆中才知道,这是胡老创办的刊物。胡老在高中时组织过一个“百合文艺社”,他和另一同学主编《百合》杂志,但只出了一期,即被迫离开苏州高中。这期《百合》,1933年11月1日出版,刊有署名“胡绳”(胡老本名项志逖)的长文《从“文学无用论”说到“第三种人”》,这是迄今见到的胡老最早用胡绳这个名字,当时他年仅15岁。最大的遗憾是,胡老一直要找1933到1934年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动向”上发表的一篇《还乡杂记》,苦苦找到的一篇同名文章,署名却不是已知的笔名,是否出自他手,恐怕现今已经无人能够辨识了。

胡老一向严于律己,对于文章的事更是严格。记得他和几个同志谈自己的生平时,只是说觉得《童稚集》初稿中有几篇还有点意思,看来他对大部分评估不高。文集初名《童年集》,后来他改定为《童稚集》,一字之改可看出他对自己早年文章总的评价。联想他提出收文的时间从1937年延伸到1938年,文章按时间排序,大概也是为着让人们看到他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在《胡绳全书》中1935—1938年间收有27篇文章。这27篇文章,除《报复》一篇按胡老意见再次收入《童稚集》外,其他均未收入。这27篇在本书的附录《胡绳文章著作目录》中均用*号标出,供读者参照。

胡老1918年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升入苏州中学高中,1933年在上海复旦高中读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夏,中断学业,返回上海投身革命,参与世界语者协会的工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一边自学一边写作,著书立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到武汉,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撤出,转移到湖北襄樊。这是《童稚集》涉及的胡老一段经历的梗概。1932—1938年,胡老是14岁到20岁。《童稚集》收入的第一篇文章作于1932年8月,大致是他后来在《八十自寿铭》中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时候;最后一篇是1938年9月,可以说是标志着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新阶段。通过《童稚集》,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满怀报国激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青少年胡绳的形象。他既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脚踏实地奋发学习和工作;也可以看到胡绳从一个好学少年到学者和革命者的成长轨迹。《童稚集》不但是研究胡绳的重要资料,而且这些六十多年前所写的篇章,至今读来仍然熠熠生辉。读过的人,恐怕都不能不惊奇地发现,胡老的青少年之作中,无论是关于人生价值观念的阐释、认识论方法论的介绍,还是关于社风时政的议论、文化历史的品评,如今依然具有着启蒙益智的强劲的生命力。我深信,把这些文章奉献给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是大有益处的。

《童稚集》全书经郑惠、丁伟志同志审读,他们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本书能够编成,多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学所、哲学所的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的同志们大力支持和帮助,又承人民出版社鼎力支持才得以出版。我想,胡老会允许我代表他在这里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胡老仙逝两月有余。他不幸没能如愿跨入21世纪。今天是胡老83岁诞辰,我捧上《童稚集》书稿于他灵前。想用这份没有能力做得更好的答卷告慰于胡老,但不知他是不是会以一贯的宽容态度表示满意?看着他的字迹,想起他的嘱托,泪流满面,不胜哀伤……

2001年1月11日  白小麦谨记

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本书收入《胡绳全书》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