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具骗不了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8:00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面具构成的。每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过的面具的总和。
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在公共场合使用公开面具,在家里使用隐私面具。人们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摘掉“假面具”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目”也是一个面具。因此,面具没有真假之分。
    公开面具是表现给别人看的,因此有严格的规定,比较统一;隐私面具是表现给自己看的,因此比较自由,甚至可以无法无天。许多心理活动和行为,如幻想、任性、耍无赖等,出现在隐私面具中是允许的,出现在公开面具中就是“心理障碍”。
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面具来表达的,因此,心理障碍就是“面具障碍”,治疗面具障碍的方法称为“面具重建技术”。
    
     一、使用不当
     面具障碍主要有三种:面具外障碍、面具内障碍和面具间障碍。面具外障碍是指面具本身没有问题,但在使用面具的时候出现了差错,本来应该用A面具,却错用了B面具;面具内障碍是指面具的“内容”发生异常,多了或少了某种成份;面具间障碍是指两个面具发生溶合或分离,或一个面具“污染”了另一个面具。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具使用不当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例如突然置身于某种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应该使用什么面具,只好随便选用一个面具来对付一下。这种“随便”选用的面具往往是经常使用,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的面具,这样的面具称为“主导面具”。
      人格是所有面具的总和。若想全面了解一个人,必须查清他的所有面具。然而,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用一两个使用频率最高的“主导面具”来代替人格。人格主要是由主导面具构成的。因此,初次见面时的表现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第一印象最真实。
      导致面具使用不当的原因还有: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引起的角色冲突,交替扮演两种角色引起的角色混乱。对于这种情况,只要通过认知矫正予以澄清就行了。
      
      二、面具缺乏
      不能正确地使用面具可能是因为人格中根本没有这个面具,而只能用其它面具来代替,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用“幼儿园小朋友”面具代替学生面具,刚入伍的新兵用“社会青年”面具代替军人面具,新娘子用女儿面具代替媳妇面具等。
      有时候,不是缺少整个面具,而是面具的部分内容丢失,这种情况称为“面具缺陷”,见于各种智能障碍和发育障碍,如言语发育障碍、学习困难等。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行为训练。
      一般说来,虽然一个人可能会缺少某个面具,但这个面具的内容或成份并不缺乏,它往往预先存在于其它面具之中,因此不需要从头学起,只要从其它面具中把这种成份“提取”出来就可以了。提取的方法主要是“角色扮演”,可以是实际的扮演,如心理剧和“空椅子技术”,也可以是想象的扮演,如“意象对话”、“自我指令”等。
     在很多情况下,面具缺乏是一个表面现象,它实际上并不缺乏,只是“隐蔽”着或被压抑了而已,治疗师的任务就是把它激发出来。

     三、面具异常
     面具异常是指一个面具多了某种不该有的成份,见于各种冲动控制障碍、饮食障碍、性变态、强迫症、恐惧症和焦虑症。
     冲动控制障碍的特点是,病人其它方面都很正常,就是多了一种行为,如偷窃、纵火、赌博、收藏、购物、拔毛、吮手指、咬指甲等。这些行为出现以前,患者先感到一种冲动,如果竭力克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身体不适,直到做了以后才感到全身放松,然后就感到内疚和后悔,发誓以后决不再犯。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产生不可遏制的冲动。
      饮食障碍中的神经性贪食和性变态中的恋物癖、窥视癖、磨擦癖等,表现与冲动控制障碍相似,它们与强迫症也有相似之处,因为强迫症状也是一种多余的行为。因此,它们被归为一类,统称“强迫谱系障碍”。
      恐惧症和焦虑症虽然不属于强迫谱系障碍,但它们也是多出了一些东西,恐惧症是多了对并无实际危险的场合、人际交往和物体产生不必要的恐惧,焦虑症是多了对尚未发生的或想象中的危险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这些多余的行为必定来自另外一个面具,我们称之为“源面具”。在源面具里,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和被允许的。例如,偷窃癖源于“小偷”面具,纵火癖源于“爆破专家”面具,病理性赌博源于“赌王”面具,病理性购物和收藏源于“收藏家”面具。治疗师的任务是,找出源面具,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或想象把源面具和当前面具溶合起来,然后再把它们分开,以便让多余的行为“回到”源面具中去。

      四:面具污染
     面具异常是一个面具被其它面具“污染”的结果。如果污染非常严重就会导致人格障碍。这时候,多余的东西就不是一种行为,而是许多行为,病人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异常。根据病人的表现,我们还是能够找出这些多余成份的来源的。总的说来,人格障碍源于儿童面具。不同的儿童面具导致不同的人格障碍,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源于“坏小子”面具,依赖型人格障碍源于“乖小子”面具,戏剧型人格障碍源于“疯小子”面具。
      相对于大多数面具而言,小偷面具、赌王面具、坏小子面具、疯小子面具等,都属于“病态面具”。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不能露面的,一旦“上脸”,就是心理障碍。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认为,分裂症、抑郁症、癔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是“分裂面具”、“抑郁面具”、“癔症面具”、“焦虑面具”、“恐惧面具”、“强迫面具”等的污染或错用的结果。
      病态面具与隐私面具关系比较密切。一人独处的时候戴上病态面具玩玩不能算不正常,只有当病态面具污染或取代了公开面具时,才是心理障碍。另外,如果是一个孩子,偶尔使用一下病态面具也是无伤大雅的,大人就不行了,说明病态面具与儿童面具之间有一些联系。弗洛伊德也认为,许多心理障碍,如饮食障碍、性变态和恐惧症等,都是由于心理发展固着于或退化到儿童期而引起的。换成人格面具理论的术语就是,这些心理障碍是受到儿童面具污染的结果。

        五·面具分离
        面具理论认为,面具与面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区别太大,失去了联系,就会导致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DID),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现象,许多理论和学派,如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等,都无法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只有精神分析和法国学派例外。
       分析认为,某种心理活动或生活经历,由于负荷着令人痛苦的情绪,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平时无法表现出来,从而造成心因性遗忘。当一个人再次处于相同的环境中时,这些无意识内容会显现出来,而平时占据意识中心的心理活动却退出,于是就出现了身份障碍或分离。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让内。他是沙可的学生,与弗洛伊德同门。让内对DID也颇有研究,而且走在弗洛伊德的前头。弗洛伊德的理论已被奉为“正统”,但让内的理论似更合理一些。
        从联想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许多“观念”构成的,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相似,也有对立。相似的观念互相联合,形成一组观念丛,而对立的观念互相排斥,另成一组观念丛。当一组观念占据意识时,另一组观念就退居无意识。在正常情况下,人有“统合”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观念丛之间进行协调。如果“统合”能力受损,各个观念丛就会自行其事,而出现多重人格。
        其实  ,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不是观念或观念丛,而是面具。观念和观念丛只是面具的一种成份而已。

         六:隐蔽面具
        典型的DID是少见的,但亚临床的或潜在的DID比比皆是。有些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迥异,被人称为“两面派”,就是潜在的DID。心因性遗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从来没有出现另一个人格,但“被遗忘”的内容必定隐藏在另一个面具之中。通过催眠,可以把另一个面具激发出来。
         用“隐蔽现象”可以解释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妄想。
         幻觉与现实不符,必然来自内心,但又不属于“当前”人格或面具,一定来自另一个面具。由于另一个面具与当前人格属于同一个身体,因此,有可能被当前人格所“看见”或“听到”。如果病人看见了一个动物或鬼魂,那是因为他看见了自己的“动物面具”或“鬼魂面具”;如果他有命令性幻听、议论性幻听或描述性幻听,是因为他的另一个面具在命令、议论或描述他或他的行为和内心活动。所谓被洞悉感和被控制感,其实是被另一个面具所洞悉或控制。
         社交恐惧症病人多有敏感性关系妄想,以为自己的某些“不好的”想法已经被别人觉察,并对别人产生影响,能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反映出来。其实,内心的想法是不可能被别人觉察的,但有可能被自己的另一个面具所觉察。另一个面具认为这些想法“不好”,所以就吓唬他,不是通过语言,而是直接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他,或向他“发信息”。因为同属于一个人格,所以面具之间有“心灵感应”。精神病人的妄想可能也是另一个面具发来的信息。

        七:面具冲突
        ”不好的”想法来自一个面具,而另一个面具认为这种想法不好,于是就产生内心冲突。弗洛伊德和勒温讲冲突,主要是指动机和观念的冲突。其实,动机冲突和观念冲突归根到底还是面具的冲突。从理论上讲,人性是包罗万象的,每一个人都具足所有的面具。有一个面具,就会有另一个与之相反的面具。只是一个占据意识,另一个被禁锢在无意识之中而已。这也是荣格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表面是外向,内心一定是内向的;如果表面是思维型的,内心一定是直觉型的。
         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和反强迫的斗争。强迫是一个面具,反强迫是另一个与之相反的面具。一般人都是用一个面具去压制另一个面具;如果两个面具势均力敌,谁也压不倒谁,就会导致强迫症(如果两个面具轮流执政,那就是DID)。超心理健康的人能把两个相反的面具统一起来,这种情况称为“整合”。然而,整合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数人还是采取“压制”的方式,就象心因性遗忘一样,缩小了意识,使自己无法全面认识自己,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

           八:溶合技术
         面具障碍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溶合”和“分离”,它们同时也是面具重建技术的两种基本方法。
         溶合的目的是让病人认识到,不同的面具之间是有联系的。以窥视避为例,它是当前面具(也称“障碍面具”或“靶面具”)被“男孩女孩”面具(即“源面具”)污染的结果。男孩女孩面具产生于3至6岁,那个年龄的孩子刚刚知道男女之间的区别,因此好奇心很强,老想跟别人比较小便器官。而男孩的小便器官碰巧就是生殖器官,女孩的小便器官也与生殖器官靠得很近。因此,在大人看来,比较小便器官等于窥视和暴露生殖器官。
       再如DID和强迫症,治疗师通过各种方法让病人认识到,它们是两个面具轮流出场和相互对抗所造成的。这两个面具是同一个人格的两个侧面,同住在一个身体里,有许多相似之处,谁也躲避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应该互相谅解,学会和平共处。

        九:分离技术
       对于面具缺乏、面具异常和面具污染,溶合之后还要把它们分开。具体做法是,让病人认识到,靶面具与源面具是有区别的。男孩和女孩可以互相窥视和暴露生殖器官,成年人就不行。当然,回到家里,换上隐私面具,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因此,让病人把自己一分为二,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使用男孩女孩面具或隐私面具,甚至病态面具,而在另一些时间和场合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使用成人面具。
      分离技术多与溶合技术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以强迫检查为例,可以把强迫行为当成一个独立的面具,称之为“检查官”面具,让病人学会把它与当前面具(通常是工作面具或学习面具)分割开来,做到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不检查,而在不工作不学习的时候想怎么查就怎么查。
        分离技术还可以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识别各种环境,学会“入乡随俗”、“见机行事”,“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开什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