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备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5:08:04
浅谈初三语文教学备考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中国儿童网   2007-04-03 16:29:53 作者:橙色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考试就象部队练兵那么频繁。能叫得出名称的,诸如“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摸底考”“毕业考”“模拟考”之类,没有名称的即兴考试,随时都有可能。对于语文这一科而言,那些平时认真听从老师教导,刻苦地做大量习题的学生想每次考得“高人一等”,就像那些平时只喜欢看“闲书”读“闲报”不愿做习题,看起来不热爱语文学习的学生,你希望他每次都考得一塌糊涂一样,很难。


  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经常被提醒的一句话是:教学中要时时想到你讲的内容与考试有关。可见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对“讲什么”有决定作用。可是对语文这个学科而言,“讲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如果说语文是浩瀚无垠的大海,那语文课只不过是让学生见识了一碗海水,语文考试则是让学生面对一湾海水去感受大海的澎湃,去拣拾海边的五彩贝壳,去体验海风的轻柔、海浪的汹涌。学生仅仅依赖于语文老师课堂“教给”的东西,是绝对不足以用来应付考试的。我们认为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训练,长期积累,要有初中三年一盘棋的整体意识。所以我们应当从课本里跳出来,从语文里跳出来,把课本放大,把语文放大,使学生的知识背景广阔一些,知识积累丰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一些。所以我们认为教学备考的着力点要放在这个根本上,抓住这个根本,我们在初三语文教学备考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关于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比重大,分值高,试题设置灵活,能力要求高,而考生得分率不高,这部分在中考备考中最头痛。许多学生认为在初三复习阶段下功夫而又最难提高的是现代文阅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阅读能力不强。一份好的中考试卷本身就是整体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的综合体,试卷几乎每一道题,都与考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背景直接相关,没有那道题、哪个考点,可以单项突破,孤军深入的,也不管它如何分解,如何变化,背后起支撑作用仍是平常说的读写经验,分析概括能力(即语文素养),考的是一个点,牵涉的却是一个面,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题海战术不如“文海战术”,少做题,多阅读,大量超量阅读,才是形成准确、敏锐语感、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就课外阅读而言,我们主要有如下做法。


  1,“延伸阅读”,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延伸部分由教师担任,义不容辞,但课外延伸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完成。除老师建议订阅的《语文报》、配套读本《自读课本》外,学生全体参与推荐读本并自主阅读。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可以更改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自主读书的内驱力,也便于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品味比较,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初中三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并且分步骤进行,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初二时主要从语言和思路方面作要求,初三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特色作点评析鉴赏。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份、心灵日渐丰润,方能“下笔有神”,方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2,重视课本学习。在强调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没有弱化对课文的教学,相反,我们非常重视课文的学习,是因为我们重视“课文”这个例子。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本没学头,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中考又不考,听不听没关系,有些老师也认为中考 阅读部分距离课本越来越远,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不如多做习题,另搞一套。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材料确实均来自课外,看似脱离了课本,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何要紧扣课本呢?其实这种“脱离”是形式上的脱离,本质上没有脱离,只脱离教材的“形”,不脱离教材的“神”,只脱离其“貌”,不脱离其“魂”。题在课外,理在课内,这个“理”就是题目的理由、能力。也几就是以教材为基础而提高,以教材为导向而深化,以教材为前提而综合,以教材为起点而辐射。因此,我们主张在中考备考中不丢弃课本。


  3,点拨方法,强化训练。精选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进行阅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强化整体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是从写作意图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态度?(4)如何评价作者的看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概括、归纳、评价能力。二是从文章的布局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思路怎样?(2)结构层次如何?(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分析、整理能力。三是从写作方面着手。文章的布局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点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分析、评价鉴赏能力。同时要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阅读,以提高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备考,在于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方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关于作文


  作文的教学备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们倾注的热情和精力是相当多的,写作是主体的一种创造,是主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经心灵体验感悟,从而进行创作的过程。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释放出来,因而教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

  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回顾,反思我们三年来作文教学和初三备考的实践,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的体会是:


  1、训练量多一点,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平时布置学生课外写自由作文,是我们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每周一篇,全收全批,重点讲评。每周还有一节读写课,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写读书感受。因为无拘无束,学生感兴趣,愿意写,每周收上的作文千姿百态,内容范围覆盖了初中生所能触及到的方方面面,通过评点,介绍,就为学生开发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写作资源,是中考应试作文的前期准备,其收益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2、真情实感多一点。近年来中考作文的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这是符合人文教育之本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理应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元素,如对理解、宽容、亲情的渴望,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体验,对自身、社会变化的感悟等。这些内容和现代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有话可说。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第二,引导学生追求创意表达,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第三,引导学生丢弃语言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与有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写出负藏丰富个性,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与此同时学生在作文中也学会了做人,使作文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

 

  3、训练形式多一点。初三的作文复习切忌“猜题”。把精力放在猜题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种功利性的猜题,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行为,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坚持扎扎实实的进行训练,学生作文水平。我们通过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例如:多向立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想象联想,训练思维的拓展性;议论评价,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打破常规,训练思维的逆向性等等。我们还通过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精彩片断、整和全篇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于积累


  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知识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得加强必要的积累。江潮先生认为:“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是一种动态的体验,如何加强语言积累,我们注意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等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我们知道,积累与理解运用是密切相联的,理解运用是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逐步积累达到掌握以后,才能增强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力,才能正确理解语言材料。
由于词汇覆盖面广,词汇量大,学生学习、识记和运用有一定难度,所以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初一起,我们让学生设“词语本”,对初中语文各册课本的重点词语、自读课本、训练材料和报纸杂志中的词语进行归类收集整理,使词语的抄写和整理成为学生每天的常规作业,老师定期查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补充。初一入学我们还要求学生备齐《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鼓励学生利用茶余饭后随手翻阅,逐步积累。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选取2条词语造句或写一个段。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静态的积累到动态的积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中考语言表达题的思维训练。


  2、加强语感的积累。语感是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积累语言中所蕴涵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呢?途径很多,我们认为诵读是个好方法。诵读,指朗读和背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教学以字、词、句、修辞语法一直讲到结构层次,段落大意,巨细无遗,滴水不漏,费时费力,而学生难以长进。这是因为违背了语文作为一门语意学科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返璞归真,把力气用在朗读和背诵上。


  朗读,能体会文章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感悟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训练来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落实朗读训练,坚持不懈,用好早读课,读释义、字音、读美文,读古诗文等。


  背诵是语感积累的又一重要环节。汉语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义。我们教育学生,要养成勤背多背的好习惯。同时,教给背诵方法。例如理解性背诵,归类性积累,联想性复习,回环式积累,抄读式复习,创设情景式诵读等等。


  3、加强语言法则的积累。语言法则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如何积累?通常的做法是孤立地讲解语法现象,导致学生未能正确掌握、某中语言法则的特点,只顾模仿语言形式,不顾整体语境,或顾此失彼。我们的训练对策是:第一,先欣赏后自创。首先由老师提供一些文章的排比,比喻句或名家名言,让学生揣摩,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然后由学生进行仿写,改变喻体,或自选本体,自造一系列相关比喻。这样,将优秀的语言材料及其特点内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法则的良好习惯。第二,仿写对联。训练学生对对联,一是让学生体会谴词造句之精妙,因为要对得上对子,需要在句法上斟酌一番;二是使学生掌握整句特别是对偶句音韵和谐的好处,以便在“造句”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也为考场作文及附加题拿下高分。


  以上认识难免肤浅,做法难免粗疏,可能挂一漏万,还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