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沸井之谜”又有新注解-新丹阳本地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43:19
九里“沸井之谜”又有新注解 2008-3-29 1:24:19  摘自 丹阳日报

“沸井之谜”又有新注解
       27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科技博览》播出了《“沸井”玄机(上)》。节目组特邀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沙润教授在内的国内部分权威地质专家研究分析沸井的成因,并得出了最新的科研论断。
      本月12日,节目摄制组走进我市延陵镇九里季子庙景区,将镜头聚焦于“九里沸井”的奇特地质景观,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科学探秘。节目摄制过程中,沙润教授认为,沸井这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完全属于地质现象。延陵镇紧邻金坛市西北的直溪镇。从地质构造上讲,直溪镇处在直溪凹陷的中部,这一凹陷一直延伸到延陵。这个凹陷中有著名的直溪盐矿,含盐地层很可能延伸到这一地区。该区有断裂通过,含盐地层中挥发性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物质通过断裂出露地表,因此使地表积水冒泡,这六口井中气泡更要相对多一些。至于各井水色和味道的不一样,完全是因为井水所含物质的组合略有区别造成的。而沸井的清水不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而且完全符合国家直接饮用水的标准。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近年来已有多家颇具影响力的异地媒体关注过“沸井之谜”,其中,扬子晚报、福建东南卫视等媒体对此展开过专题、系列报道。此外,包括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倪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林军以及东南大学教授周武忠、赵军、黄羊山在内的一大批地质专家都曾亲临九里,进行勘探研究,得出的结论各有异同,莫衷一是。结合有关沸井的种种历史传说,今天的沸井更是成了一个十足的地质之谜。时值旅游旺季,奇特沸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专家、游客前来参观、探秘。

天下奇观引发“探秘热”
      趁着央视摄制组来丹采访的机会,记者也与他们一道来到九里景区,一睹沸井这一天下奇观。
      因为正值旅游旺季,这里游人如织,沸井周围更是挤满了人。6口沸井呈“s”形密集分布在季子庙前一个河塘旁边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地方,每口井相距尺许,古朴、典雅的汉白玉石在四周筑起护栏,石质井沿上道道绳索磨痕,铭刻着沧桑。从现场看,井有六口,却是各有不同,井水的颜色有清有浊。清的井水,能看出水下清晰的井壁,而浑的井水,却如搅拌过的泥浆水。每口井正冒着大小不一的气泡,大者如沸腾的开水,小者如鱼儿呼出的水气。把耳朵贴在井口凝神静听,隐约可闻气体的咝咝声。当地村民称,井水常年沸腾,片刻不停,每当夜晚万籁俱寂之时,更可听到泉水腾鸣之声。沸井旁的河塘被当地村民称为“沸井塘”,塘内也有多处水面气泡翻涌,颇为壮观。
      村民用小桶把6口井里的水轮流打上来,分别倒在6个玻璃杯中。奇怪的是,虽然6口井紧挨着,但水却各不相同,其中三清三浊,清井井水清澈透明,浊井井水一个呈淡黄色,一个呈黑色,另一个呈淡褐色。一位村民说:“这井里的水都可以喝的。来到这里的客人都要亲口品尝一下井里的水,味道不一般的。”记者挨个尝了6口井里的水,有的味如汽水,有的味如可乐,有的味如啤酒,有的像是雪碧的味道,还有的是说不出的味道——6口井水竟有6种不同的味道。一位来自常州的游客用随身带的六只塑料瓶灌满了井水,说是要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尝尝。
      一旁的景区负责人介绍,九里沸泉称为天下奇观

。为什么称为天下奇观呢?简单来说,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叫稀、奇、古、怪、多。稀,指稀少,就是全世界来讲绝无仅有的,只有这里有这种情况;奇,指奇特,井里头的水常年都在翻腾不息;古,指历史悠久,在史书上能查到资料记载的有将近2千年的时间了;怪是因为井与井之间相距不过1米左右,但颜色有清有浑,味道也是酸甜苦辣各有不同。
      为了探究沸井的奥秘,许多人曾做过一些实验。有人用一根不到10米长的竹竿探测井深,结果一下子就伸到了井底,说明井的深度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人通过抽水查看井内玄机,选择任意一口井抽水,结果发现越到井底,井水越是翻腾得厉害,而与之相邻的井,井水水位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还有人用点燃的蜡烛伸进井内探测气体成分,结果伸到距离水面数十厘米时,蜡烛便熄灭了,六口井无一例外。为了了解水质成分,镇江环境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曾到现场,对沸井的水文进行仔细观察,并分别在每口井里提取了两瓶水,带回研究实验室分析,最终借助玻璃电极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知沸井井水里面的成分硬度较高,同时含有少量的氟化物和硝酸盐。但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且各种微量元素丰富。

 


传说史话更添神秘色彩
      沸井的玄妙古来有之,对于沸井的探秘千百年来都没有停止过,由此带来的各种传说、史话流传至今,更给沸井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当地百姓称沸井周边的河塘为“龙潭”,称气体为“龙气”。几位上了年纪的老村民对记者说:“这里是块龙地,下面潜伏着一条龙,沸井涌泉是龙呼出的气。晚上井里泉水声响,那是龙吟声。”
     九里,确是一处人杰地灵的所在。这里,有“江南第一庙迹”的丹阳古延陵季子庙。史料记载,季子,名季札,是泰伯的第19世孙、吴王梦寿的第四子。季子贤能,人品、才华都很出众,公元前561年,梦寿病重,欲叫他继承王位。但季子有泰伯遗风,不愿继承王位,先后三让王位,抛弃了家室财产,来到偏僻的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一带)躬耕隐居。季子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教育,为当地人民造福,很得百姓崇敬,百姓立庙奉祀,世代相传。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季子,就是我们 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就已经成为季子庙的重要景观。据载:“季子庙东南百余步有百井,多数埋废,其中有沸井数口,每口相距尺许,涌泉有清浊,如鼎沸焉。”在当时,拜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时尚,丹阳县志《季子庙看沸井之歌》中,就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景象:延陵名郡山之阿,沸井有之今如何,县公凿穴腾奇波,至今四井如江坨,清浊咸沸音鸣锣,煮鼎火烈冲银鹅,昼夜汩汩翻生波。宋诗《九里沸井》写道:“九里灵泉沸不休,长教活水出源头。”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的诗句,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沸井”的诗句。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刺、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诗文。    
      由于历史的变迁,沸井曾相继堙塞。2001年,季子庙大整修时,村民们相继发现并清理出这6口沸井,还意外地从井底清理出一批金银簪钗,其中金簪38支,银簪1支,均制作精美,造型雅致。专家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古时虔诚的香客投入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季子谦诚守信的美德非常推崇,加之民间传说这里是块“龙地”,井水被视为“圣水”,因而香客不绝,远在百里之外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取“圣水”饮用、沐浴,以求祛病避邪,滋润肌肤,醒脑明目。自宋元以来,“投簪沸井”成为一种时尚而盛行。

专家“解谜”莫衷一是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沸井的奇观?沸井的真正成因何在?近年来,围绕“沸井之谜”,包括央视节目组专家在内的国内许许多多专家来到季子庙考察、探秘,并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专业角度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
     负责主持季子庙景区总体规划设计的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周武忠教授认为,当地村民传说井下有龙潜伏,一方面是对自然现象不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季子美德的崇敬,把季子当作了他们潜意识中的“龙”。周教授说,其实,经专家研究分析已确认,沸井里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这种现象是由这里独特的地质环境演变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季子庙景区周边原是一大片低洼地,远古时曾是一个大湖泊,称“万顷洋”。由于气候湿润,湖内植物生长茂盛。后来,湖泊缩小,被泥沙淤塞,成为沼泽滩地,称为“万顷圩”,植物更加茂盛。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大量沉积的动植物被埋入地层,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储存于地层深处的孔、洞、裂缝中,顺着细小的孔道涌出地表,恰巧遇到水域就形成了“沸井”。
      针对沸井“三清三浊”、颜色不同、口味各异的奇特现象,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林军专门就沸井的水质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水里面的成分硬度较高,同时含有少量的氟化物和硝酸盐。据此林军认为:“不同沸井之间的水质差别,最重要是源于它们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色素离子,距离近也会出现,这跟地下水各项异性有关系。由于地下水不是一成不变,有些存在不同的支脉,因此,含有的化学成分也各不相同。而井里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便可能形成不同口味的井水。这与该地独特的地理条件紧密相连。”
      而季子庙工作人员欧阳和强曾经告诉记者,不久前,地质队一位专家在探测沸井时,曾用钻头钻下去,大概三十多米就钻断了,到底下就是岩石了。据该专家分析,九里沸井所在地正好处于岩石的断裂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大量沉积的动植物被埋入地层后,经过化学作用形成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储存于地层深处的孔、洞、缝隙中,然后顺着细小的孔道涌出地表,在承压水作用下,恰巧遇到水井就形成了“沸井”现象。
      对于上述种种论断,专家们也都强调,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就是最终的正确论断,“沸井之谜”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探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在全世界都属罕见,九里沸井为世界地质博物馆提供了一份珍稀的“地质标本”,它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任翀    苏洋 姜丽敏  金文江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