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又有新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2:01

茅根又有新贡献

文章内容:  茅根又名白茅根、兰根、茅草根、茹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部喘急、胃热哕逆,小便不利、肾病水肿、湿热黄疸等。近年来,经临床广泛应用,又发现其新的治疗作用。 1.治疗顽固性蛋白尿:白茅根25克,当归、黄芪各20克,蒲公英、车前子、防己各15克,鹿角胶、甘草各15克。加减:皮肤感染者加地肤子、白藓皮各15克;尿检白细胞管型者加金银花25克;脾肾气虚者加红参3克,脾肾阳虚者加炮附片10克。每天1剂,水煎3次服。治疗60例并与西药组(强的松)治疗31例对比观察。结果:中药组治愈率68.33%,有效率20%总有效率8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35%、16.13%及64.52%(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2.治疗乳糜尿:白茅根50克,蒲公英15克,车前子12克。水煎,当茶饮,1日1剂。治疗14例,治愈9例,有效5例。 3. 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白茅根25克,小蓟20克,桑白皮、赤芍、白术各15克,党参30克,大黄炭、黄芩炭各10克,白微20克,桔梗、紫菀各12克。1日1剂,水煎2次服。治疗32例,治愈17例,有效15例。 4.治疗急性胰腺炎;白茅根20克,芒硝9克,枳实、厚朴各10克,玄参、丹皮、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热甚者加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高热惊厥者加安宫牛黄丸1丸;阴津耗伤者加生脉饮,每日1剂,加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顿服,必要时用前述中药汁灌肠。有人以上法治愈80例,占93%,死亡6例。 5.治疗浅表性胃炎:白茅根、黄芪各100克水煎,当茶饮,一般用2次奏效。 6.治疗紫癜样皮炎:白茅根90克,仙鹤草、藕节各10克,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3次服,15天1疗程,有人治疗40例,治愈32例,总有效率80%。注:摘自民族医药报

 

山楂的妙用

文章内容:  山楂的营养成分极其丰富,它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与维生素B2、枸橼酸、山楂酸、烟酸、蛋白质、脂肪、钙、铁等成分。其中维生素B2和钙的含量,在水果中居于首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此外,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山楂味酸甘,有健脾开胃、增强消化之功,尤善消化油腻肉积、小儿乳积;又能破气散瘀;炒炭兼可止泻痢。《本草纲目》载:山楂能“化饮食,消肉积、徵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胀痛”。故而,山楂对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治冠心病、高脂血症 用山楂、荷叶适量煎水代茶常饮。  治小儿消化不良 生山楂、炒麦芽各10g,水煎服。  治高血压 鲜山楂10个,捣碎,加冰糖适量,水煎服。  治产后瘀血、留滞腹痛、痛经 山楂30~50g,水煎浓汁,去渣加红糖,1日服2次。  治痢疾 山楂60g,茶叶9g,生姜3片,水煎冲糖服。赤痢用白糖,白痢用红糖,每日1剂,分2~3次服。  治老年骨质疏松症 山楂、大枣、莲子、苡仁各适量,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冰糖煮粥而成,频服或顿服。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如何鉴别关黄柏和川黄柏

文章内容:  关黄柏 树皮呈板片状,略弯曲,长宽不一,厚1-2mm,栓皮已除去,有的残留部分栓,呈灰棕色或灰白色,稍有弹性。外表面黄绿或淡黄棕色,平滑;内表面暗黄色或浅黄棕色,有细密的纵行纹理。体轻,质硬脆,断面绿黄色或淡黄色,皮层部颗粒状,韧皮部纤维状,呈裂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  川黄柏 树皮呈浅槽状或板片状,略弯曲,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具纵沟纹,残存栓皮厚约0.2mm,灰褐色,无弹性 ,有唇形横生皮孔;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皮层部略呈颗粒状,韧皮部纤维状,呈裂片状分层,鲜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人参与黄芪应区别使用

文章内容: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极为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众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呢?因为人参与黄芪除了补气之外,还分别具有其它功效。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再则,用之不当,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造成药物的浪费。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微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但前者补气之作用,比后者强得多。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却为人参所无。由于它们的功效同中有异,所以应区别使用。 人参为大补气之药,能益气固脱,故临床多用来治疗大病,或久病,或血脱致气脱而出现短气神疲,周身乏刀,肢冷,汗出而多,脉细欲绝等。可单用,也可与黄芪或附子同用,效果很好。大补元气还表现在补肺肾,平喘息方面。如人参配胡桃肉,或配蛤蚧,治肺虚或肺肾俱虚喘咳,即是其例。人参配白术、茯苓、砂仁、山药等,可治脾胃气虚所致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等,说明人参大补元气,也表现在健脾与止泻方面。生津止渴,乃人参之又一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病证:一、热病伤津而见热渴,汗出,脉大而虚者,用人参配生石膏等治之,其效颇佳; 二、热或暑热伤及气液而证见汗多,口渴神疲,或津气不足引起的心烦失眠,短气自汗,心慌心悸,脉细弱者,用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等治之,每获奇效。 人参能安神镇静,因而它又可用来治心肾不交引起的惊悸恍惚,急躁,入睡不安等证,且常与酸枣仁、远志、茯神等同用。心脾虚而证见神疲健忘,失眠多梦,心悸短气,食少便溏者,用人参配黄芪,龙眼肉,白术、酸枣仁、当归等治之,甚验。 黄芪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用之; 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失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综上所述,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用之,否则,易弄巧成拙。注: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党参配方治病广

文章内容:  党参(西党参、潞党参、防党参、东党参、台党参、炒党参),它具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人们习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肺气亏虚,热病伤津,气短口渴,血虚萎黄等症。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除传统应用外,尚有诸多的临床新用途,现简介如下,供读者试用。 1、治疗尿道综合征 党参、枸杞子各25克,当归、白术各15克,车前草、泽泻各10克,升麻、柴胡、甘草各6克。腹胀加厚朴;腰痛加杜仲、续断;小便黄加黄柏、紫花地丁。每日1剂,水煎2次服。10天1疗程。 2、治疗心律失常 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6克,沸水冲泡当茶饮。 3、治疗低血压 党参25克,甘草1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1剂。 4、治疗冠心病 党参、黄芪各25克,当归、丹参、酸枣仁各15克,大枣10枚。血压高者酌加何首乌、干地龙、白芍;伴心前区疼痛者加郁金、石菖蒲、通窍行气止痛;伴胸闷者加桔梗、薤白、杏仁,开胸调气解痉;伴肢体凉麻者加桂枝、钩藤、鸡血藤,温通脉络、舒筋养血;气虚重者加重黄芪;伴心律不齐者加柏子仁、炙甘草,养心复脉。 5、治疗脂肪肝 党参、薏苡仁各20克,黄柏、蒲公英、丹参各15克,黄芪、白芨各25克。转氨酶高者加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肝区疼痛加柴胡、川楝子、红花、郁金;血脂高加山楂。1日1剂,水煎服。 6、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党参、白术各25克,黄苓、黄柏各15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白芨、赤芍、葛根各25克,田七6克。1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党参、黄芪各25克,白芨,黄连各10克,干姜5片,法半夏9克。恶心加陈皮、竹茹;胸憋呃逆加醋代赫石、旋覆花;胃胀痛加沉香、郁金、元胡;胃酸多者加陈皮、珍珠母、郁金;便血加小蓟、生地炭、藕节炭、侧柏叶。1日1剂,水煎2次服。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牛蒡的食用与药用

文章内容:  牛菜,植物名叫牛蒡,又名蒡翁菜、大力、鼠粘草。它的分布较广,除主产于东北、浙江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全国多数地区均有,但以栽培者为多见。 牛蒡是一种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种子是中药的牛蒡子,古称恶实。而它粗壮肉质呈圆锥形的根和丛生、大形的叶,则是可以食用的菜。牛蒡是古老的植物,食用较早,如宋代《本草图经》就说:“根有极大者,作菜茹尤益人。”明代《本草纲目》在“恶实”一条中也说:“其实状恶而多刺,故名。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为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大抵因其叶下面密被白毛,故有蒡翁菜之名。 1、牛蒡的食用 牛蒡在我国近代以来食用并不普遍,但在日本牛蒡则是盛行栽培的一种根菜,又叫东洋萝卜、黑根,在美国市场也有出售。近年来在我国某些地区也有大量栽培,除出口外,市场上也有出售。新鲜的牛蒡根应将其除去外皮后备用。可切成粒用来蒸饭吃;或切成丝或条、片,与猪肉炒食;或切成块炖肉食;也可加工腌渍或作酱菜食。牛蒡嫩苗、叶作菜,可用素油、食盐炒食,或煮菜汤食。 2、牛蒡的药用 牛蒡的果实即恶实、牛蒡子,早已是中医疏散风热常用的中药。这里仅就牛蒡根、叶来说,牛蒡根含蛋白质、菊糖、多酚类物质(如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味甘、苦,性寒凉。有清热除烦、祛风湿、利咽喉等作用。(1)热性病,发热心烦、口渴,可用鲜牛蒡根50-100克,切碎,捣烂,绞取汁液,一日分2次服用(《圣惠方》)。(2)风湿痹痛,《集验方》,以牛蒡根、生地黄各等量,大豆加倍浸酒服。(3)咽喉肿痛,可以本品绞汁含咽(《普济方》),或用本品煎水饮(《延年方》)。(4)热毒疮肿,《普济方》以本品捣取汁液,入粳米煮粥食。牛蒡叶也入药,含有某种抗菌物质,维生素C。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以成熟者为好。煎水洗浴,或捣烂取汁涂,可用于皮肤疮疹瘙痒、疮疖、头皮屑等。 牛蒡的果实、叶、根各有其用,可药可食,值得推广。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清心润肺的麦门冬

文章内容:  麦门冬又称麦冬或寸冬,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其性微寒、味甘,具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功效,中医常用于热病伤阴、肺痿、肺痈、咯血、燥咳等症。如《本草正义》称,“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迫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  麦冬的化学成分中含沿阶草甙等多种甾体皂甙,以及β-谷甾醇、氨基酸、葡萄糖和维生素A样物质。药理研究发现,麦冬注射液有对抗实验性心肌梗死和显著的耐缺氧作用;以麦冬为主药的生脉散有强心、对抗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抗休克等作用,近年来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麦冬与人参、五味子组成的复心生脉散,更是功效卓著。其他方面麦冬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很广,且深得医家的喜爱,现举数例如下。  一、治窦性心动过缓 麦冬35%,附子32%,红参、干姜、淡吴萸各11%,共研为粉末,每日3次,每次9g,口服。服用后有增加心率的作用。  二、治咽喉肿痛 麦冬、胖大海各6g,水浸代茶饮。慢性咽炎可用麦冬、玄参各9g,威灵仙15g,生甘草4.5g,水煎服。  三、防暑清热 可用于暑热所致阴亏津伤、心烦口渴等症,能强心利尿、抗菌,明显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著名的沙参麦冬饮即是用麦冬、北沙参、太子参、西瓜翠衣、芦根、五味子,水煎服,有补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适用于暑热汗出过多,心烦口干、心慌气短等症。用麦冬、地骨皮、淡竹叶各10g,水煎服,可用于五心烦热、口渴多汗者。用麦冬、山楂、麦芽各15~30g,水煎服,有开胃健脾、生津止渴之效,适用于中老年夏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四、治秋燥咳嗽 麦冬30g,煎汤取汁,以粳米100g煮粥,待粥半熟,加入麦冬汁和冰糖适量同煮,熟后作早点服食,有润肺、养胃、清心功效、,适用于老年人肺燥咳嗽、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及热病伤津等症。  五、热病后期调理 口渴、便秘者,可用麦冬、玄参各9g,生地15g,天花粉12g,水煎服。  六、治小儿疳积 取小米400g铺于铁锅内,麦冬500g摊于米上,加水超过麦冬1cm许,文火加热,用棒轻轻搅拌,至水干小米成糊状粘于锅底,即可应用。两岁小儿每天煎服3~4次,20天用完,有良效。  七、治齿龈出血 宋代文豪苏东坡亲拟的“麦门冬汤”一直沿用至今。处方是:麦门冬、茯苓各3g,人参2.4g,主治齿缝出血。今人用麦冬、地骨皮各15g,水煎两次共约300ml,贮于有盖茶杯内,不时口含少量,然后轻轻漱口吐出,对齿龈易出血,伴红肿、口苦或热臭等症,效果良好。 注:摘自农村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