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迅 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11:22:41
 

司徒老:您好!转眼一别近二十年了,时间流逝,你的您的教诲,您的学养,您的人品,您的风度,不以时光的流逝而改变,依然一幕一幕,如在眼前。 

  没见您之前,我曾经有了您的书作,是我结婚友人送我的,那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那一笔一划至今还记忆忧新。送字的人告诉我:您曾在抗战三厅工作过,和郭老一起,后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给我写那字时您在县博物馆工作。可惜那时不知珍惜,搬家时遗失了。当时就想能认识您多好!
  记得第一次见您是在八四年,我在化肥厂工会工作。为庆祝厂庆二十周年,我找您为厂里写幅字。你写的是:“大书创业史,细绘更新图。”那狂草写得酣畅流利,跌宕多姿,让我眼界大开。我还记得一走进那曲径通幽的小院时激动的心情,清代老式建筑,院中的松梅竹岁寒三友,和屋檐下的竹造型砖雕。您给我的第一印象清瘦、文雅,头上白发有点卷,梳得很整齐,衣着朴素但一丝不苟,就是我想象中的学者风度。那时我们了解到您因抽两头忙(没过滤嘴)的烟,肺不好,冬天更甚,就做个小锅炉,通上土制的暖气片,可苦了二个在家的孝顺孩子,日夜得当好司炉工。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中国赴日书法展,安徽是您和王先生的二幅作品。当展出后日本友人找到国内,愿用一部轿车换您一幅字时,您一文不取的做法,让好多人传为美谈。那时我见到很多人有了您的字,且以家有您字为荣的风气弥漫全城时,我再想拥有您字的贪念在数次犹豫后终于开了口。“司徒老,能给我写幅字吗?”“当然可以。写什么款式呢?”“随便吧”其实我一点不懂。“好,那就对联吧。什么内容呢?”“也由您定吧,”我心里说还不挑熟的写吗?记得您叹了口气,说:“都写完了”,我不解。但记忆最深的您拿来了笔记本,做了记录,后来才知道,您是怕遗忘:求字的太多了。我去拿字时也是春节拜年了,是一幅甲骨文对联:“同学得益友,立行追前人。”我当时真不知说什么好。我,受之有愧呀!
  您的书法集问世时,反复拜读,我才理解每写一幅字的殷殷深情:给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写的是“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表明了对任人为贤的组织工作的殷切希望。对另一位领导则写了老子的话:“天之道其若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下面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您没写。留待思考的部分不知收藏者解否?
 那时您的条件好多了,但身体更差了。县供电局给拉线装了空调,您是开一时就喊停,说花的都是公家的钱;有人提点礼品让孩子代为他求字,您写好让孩子连字和礼品一起送回:您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忘我工作,爱人说“我说别的都没用,只有说您看你一有病要花县里多少钱才管些用。”
  终于有一天您病倒了,我去家看您时,您拿来片子,说没事,是鳞状癌,长在肺上,已作插管治疗。我不懂,只能安慰而已。在省城中医院治疗的时候,我还带了兰亭序集字和九成宫集字,请您指导。您知道我爱好碑刻,多次跟我提起开封翰园碑林李先生自己建碑林的事迹,那对我寄予的厚望我能不懂吗?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段回光反照的日子。那是我们共同居住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把全县名碑集中起来建一个碑廊,第一块序言是非您莫属的,已经空在那里等了好久了。那天您把我喊去,说“我好些了,已通知博物馆把碑料架到桌子上,我明天去写,你来刻。”我说,“司徒老,你就写在纸上吧,那凉石头你趴不得。我双钩上去可以的。”您摇头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吧。”谁知就那样天不如人愿呢?次日您病情就恶化了。
  记得您的火化是古城最隆重的。没人组织,却送葬的队伍从南门绕西门再到北门。我知道这肯定不是您的初衷。您不愿耽误别人的一分钟时间。更不愿多花公家的一分钱。您走了,笔墨虽留千万户,魂魄已化碧山青。对墨思人,写给您的信,能读到吗?                
                                                  秉烛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