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搭乘中国快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4:39
就在写这篇后序的当天,我刚编了一条新闻,谈到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1.3%,增幅是10多年最高的。西方媒体又有很多评论,认为中国经济仍然过热。
记得当天一位同事说,当西方某些国家为经济“过冷”而烦恼时,中国却在为经济“过热”而发愁。
下了班,回到家里,我又看了凤凰电视欧洲台的一个节目。节目采访了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澳大利亚华人。那位澳籍华人说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九十年代初我出国时,认为我是从中国那列慢车上跳到了澳大利亚这趟快车上,没想到这些年来,中国列车不断在提速,竟然成了特快列车了。”
我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的。
当然,后来也有人,又从移居国的列车上,跳回了中国号特快列车。他们被称为“海归”。这本书也有部分文章谈到这批被谑称为“海龟”的换车者。
不过,“快车慢车”一说,也给了我一些另外的思考。所谓快慢,是比较出来的,但如果你只坐一趟车,你对此车彼车的快慢感受总会有些偏差,如果你只换一次车,你又会发现你对原有的偏差有些“矫枉过正”,大概只有不断地换车,你才能让你的感觉更加真切地贴近现实,但人生苦短,我们都无法频繁换车,所以我们心中总是有些苦涩的遗憾。当年的出国者,包括我,固然有着“河东河西”般的懊恼;但后来的“海龟”,其实也有着“猫逐己尾”似的沮丧。
幸好我的职业是记者,在英语世界中怪诞地靠着中文吃饭,而且还要写中国,于是,我经常回中国跑跑,每年一次或两次,即使没有机会回中国采访,也要争取回去探亲访友,也算是一种意念中的频繁换车吧。当然,我也力图在这种“换车”的过程中不断校准自己的感觉。
有时我发现,只有频繁换车的人,才能更为真切地体验到不同列车的车速。
每次我回中国,与亲友谈起中国的各类新鲜事儿时,他们的反应常常是:“是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每当我与中国新闻界的同行聊起国内的某种“现象”或“趋势”时,也总看到他们点头:“噢,你这一说,我才觉得是这么回事儿。”
当然,更多的是被他们嘲笑:“嗨,你这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
去年,当我从BBC跳槽,来到《金融时报》中文网时,主编张力奋力主我写一个题为《远观中国》的专栏,他劝说我的一番话,似乎说清了我多年来一直朦朦胧胧、但又难以言喻的感觉:“有些事,近观你也许看得细腻,但远观你才能看得透彻。我们这个专栏,不求局部的逼真,但求全貌的把握;不求当事人的投入,但求旁观者的冷静。”
这样,就有了持续一年多的《远观中国》专栏;后来,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唐栋热心的鼓励和操持下,又有了这本结集而出的《远观中国》一书。
我不敢说,一年多下来,通过我的这些拙文,我对中国是否观察得更“透彻”了。也许,正因为“远观”的距离,我看得更模糊、更虚幻了。处于急剧变化过程中的当代中国,是一本错综复杂的奇书,是一出变幻无常的大戏,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书的玄秘,已经“看透”了戏的结局,我唯一敢说的是,我的确苦呵呵地“读”了,眼巴巴地“观”了。
这也就是我的专栏只敢称《远观中国》、不敢称《明察中国》的原因。
此为后序。顺道再次感谢为此书作前序的力奋和促成此书的唐栋。
魏城
2006年7月18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