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7:57:37

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1)

(2010-01-18)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周农建

  当大陆人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又一进展而欢欣鼓舞时,他们往往忽视了三十年来的一个严酷事实:台湾主流民意在逐渐“绿化”,两岸有关政治统一议题的协商变得日益艰难。

  多年来各种民调显示,台湾主流民意日益排斥“统一”。今天的台湾政坛和舆论界,很少有人敢公开主张统一。“统派”言论一冒头,不仅会受到绿营的强烈攻击,蓝营为避嫌疑,也会闻“统”色变,力图划清界线。如台湾驻多伦多经文处官员郭冠英,在网络上发表“台湾不是国家”等言词,不仅受到绿营讨伐,马英九政府为划清界线,立即解除他的职务。2009年12月,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说:“只有不负责任者或白痴,才会觉得应该搞一个独立国。”吴因将“独立”与“白痴”并论,便受到狂批,而不得不三番五次道歉。

蓝绿阵营有合流之势

  2006年国民党在《自由时报》刊登广告,首度将“台独”归为未来选项之一。2007年国民党在其党章“精神党员”的定义中删去“统一”字眼。在2009年11月“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上,大陆学者惊讶地发现:蓝绿两派学者均不接受有“统一”和“一中”前提的和平协议。这些似乎都印证了陈水扁的说法:民进党八年执政最大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将蓝营拉向了绿营。

  就独统议题而言,今日蓝绿的区别只是“独台”与“台独”之争。一个说“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而一个则要摒弃“中华民国”国号,另建独立的“台湾共和国”。这只是一种有关如何独立的策略之争,是要不要保留“中华民国”国旗之争。他们的分歧在政治选举中被有意地夸大了。出于权力之争,民进党和绿营惯用的招数是纠缠于历史恩怨,操弄“省籍”议题,将国民党与“统一”、“中国”、“外省人”、“卖台”画等号,而将他们自己与“独立”、“台湾”、“本地人”、“爱台”画等号。这种夸大化的宣传和妖魔化对手的选举手法,常常给大陆人造成一种美丽的幻觉,以为今日在台湾的国民党仍是主张中国统一的,是可以依靠的同盟军。

政经分离的共识与三段论策略

  马英九说,两岸能否统一,得看未来数十年。他提出“先经后政”的说法。大陆许多人一厢情愿地将马英九的“先经后政”解释为统一的先导程序,天真地以为按此程序经过几十年,统一的条件便会成熟。其实在马英九和今日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中,丝毫也没有“先经后政”等于“先经后统”的意思。他们的全部想法只是出于很现实的眼前的政治目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执政地位,至于统一与否,留待后人去决定。

  台湾《远见》杂志2009年的报告《两岸民众互看价值观关键调查》发现,台湾人看大陆是生意伙伴,大陆看台湾是家人亲戚。显然,生意伙伴与作为同胞的家庭成员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台湾人要坚持“政经分离”。其中所谓“政”,可以解释为“政治统一”。按台湾人的想法,应将经贸交流与政治统一分开;如两者择一,则只要前者,不要后者;如果一定要谈政治,则只谈政治让步。这就是三十年来,台湾朝野和主流民意发展出来的一种有关如何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共识。  基于这种共识,台湾逐渐发展出一个对付大陆的三段论策略:要谈统一,大陆先得表现善意和诚意;而要表现善意和诚意,大陆得给经济好处和作出政治让步。尽管三十年来,台湾历届执政者均排斥或回避政治统一议题,但他们在利用大陆急于统一的心理,运用上述三段论策略,不断向大陆索取经济好处和政治让步这一点上却是一致而毫不含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十年来,无论大陆在经贸上对台如何表示善意,惠台好处不断出台,政治上不断让步,自降筹码,却始终没有换来政治统一上的任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