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的历史”抗衡“空心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1:45
    以“活的历史”
       抗衡“空心历史”     /张育仁

  据《重庆商报》、华龙网、新华网上周消息,地处沙坪坝公园荒僻一隅的红卫兵墓园刚刚被评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开年以来最受知识界关注的一条重要新闻。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个人的感受可用“惊喜交集”一词来形容。从有关报道得知,“早在2005年以前,重庆市的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再三提出,希望能重视对红卫兵墓园的保护”,但由于对“该墓园是否符合文物标准”,在知识界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就延宕到今天。争议并非坏事,它起码表明这片墓园作为隐隐作痛的历史伤口,从其建成伊始直到今天,从来就没有淡出过重庆人的记忆。直白地说,无论它是否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重要而且是唯一的遗存,它的认识和研究价值,都是不可忽视和躲避的。
  自1976年以来,每年都有不少普通民众,尤其是知识界、文化界人士,络绎不绝、有些甚至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片荒冢中寻访、踏勘和研索。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数不胜数的海内外媒体,都对其先后作过专题报道;不少作家、评论家、艺术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曾陆续到此凭吊,获得创作灵感。2002年,首届全国区域文化与文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一个重要的“田野考察”内容,就是到墓园进行寻访和思考。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期间也有不少与会学者兴致盎然到墓园作实地考察,吟诗作文,感喟不已。其情其景,尤耐人寻味。多年来,像冯骥才、魏明伦、陈晓文、何蜀、曾钟、罗华等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城市文化记忆研究者,都为保留这片墓园贡献过相当的心力。
  或许有人会说,研究和反思那一段特殊历史,与是否将该墓园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无直接联系。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乃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不是已经把“彻底否定文革”的观念写进去了吗?我们不是已经出版了大量的回忆录吗?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没有大量原始的档案材料和历史遗存作重要支撑和见证,这样的“历史”只能是“空心的历史”,或者说是“观念的历史”,而不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活的历史。这片红卫兵墓园被提升到“文物保护”的高度,不仅是重庆人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的体现,更实用“活的历史”抗衡“空心的历史”之虚妄的精神觉醒和理性复归。换言之,就是用坚实而客观具体的历史记忆区抵抗虚妄甚至虚无的历史遗忘。在人类的文明演进过程中,记忆与遗忘是形影相随的一对矛盾。遗忘消解和战胜记忆的方式有多种,而抹去原初的历史遗迹,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这当中又包括有意或无意涂抹两类手段。反之,保存历史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积极地保护原初的历史遗迹,而这正是记忆战胜遗忘的最有力手段。
  联系到中国优良的史学传统,更显示出保护这片墓园的学理意义。自古以来,中国的史家一直恪守这样的几个原则:其一,以“直书”为道德,以“曲笔”为可耻,以记载历史的真实性为神圣职责;其二,注重察往观来,从真实性中研究和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据此作为今人今事的镜鉴。而要切实做到这两点,就必须以充分尊重历史档案和历史遗存为其前提。正因为如此,我十分赞同何蜀先生的观点。何蜀说,“它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段用水泥、砖头凝固下来的沉重历史”,重庆市政府“将其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范性保护,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这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文明建设,更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成熟了”———虽然这话说得稍显夸张了点。但对一个敢于尊重自身历史的民族而言,这至少是一个迈向成熟的起点。  
  重视历史,并向历史讨教经验和智慧,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历史对官员和民众的教育作用,他说,“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动力。”任何特殊阶段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客观存在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无法回避。如果说“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那么,特殊时期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随着时间推移,重庆红卫兵墓园遗址保护的丰富内涵,其重要性和积极性意义,都将进一步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