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诉苦”何以引起反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4:55
    近日,记者从杭州市七医院获悉,由该院院长牵头的课题《公务员人格特征与考核绩效及个体幸福感关系研究》已经完成。据悉,此次课题共调查了94名公务员,其中男性72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39.53岁。在接受调查的公务员中,有心理问题的占近17%,这一比例与浙江省最近公布的全省精神卫生状况数据持平。调查发现,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7月17日杭州日报)

  人非圣贤,于俗世的工作、生活中有点心理问题实属平常。正如电影《购物狂》中的经典台词所言:都市生活有压力,有点不正常是很正常的事。既然,公务员也是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生活在五色乱目、五音乱耳的现实世界中,那么他们有一些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也不过分,更不意外,作为旁观者应该能够理解和接受。实际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已经成为人们的“通病”。

  但令人吃惊的是,调查显示的公务员苦闷的结论,在网上却导致了多数网友们的激烈反驳,甚至是强烈批判。在网友的言论中,他们把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归结为“得了便宜还卖乖”后的矫情,他们把公务员一些合乎情理的抱怨曲解为恶俗的歹念。在他们看来,公务员是没有权利诉苦的,因为在他们身边有更为孤独、更为惶恐的人群,面对脆弱的他们,公务员已经“身在福中”。如果,此时公务员还不知足,那其它的群体该如何生活?

  毫无疑问,网友的观点带有偏激的成份。在这个强调平等的社会,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喜悦和苦闷,而不必在乎他人是否如此。否则,生活就应该以世界上生活最苦的那个人为标准,这显然是荒诞而可笑的。但是,当多数网友都以非理性的态度评介此事时,在他们冲动的背后必然有其它原因促使他们盲动。在笔者看来,这个原因就是媒体议题设置的偏颇。正是由于媒体议题设置的偏颇,网友的理性才被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反感情绪所战胜。

  所谓议题设置,是指大众媒介通过新闻的选择和发布,影响受众思考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客观地说,当媒介设置的议题与公众议题契合,或者是公众所需的信息时,媒介议题确实可以引导公众议题的发展。但是,当媒介设置的议题与观众议题不符时,媒介议题就可能引起公众的不满。此种引起逆反效应的议题设置,我们可以称之为议题设置的偏颇。

  而在报纸和网络关于公务员苦闷的报道中,恰恰忽视了其议题设置与公众议题的一致性。对于媒体来说,他们报道此事的目的无外是通过新闻报道,让社会了解公务员的酸甜苦辣,让公众改变对公务员的种种误解。但是,他们忽略了在公众的议题中,人们关注的是公务员的待遇和稳定,是公务员的低效和冷漠,而不是他们所设定的公务员的烦恼。于是,议题设置出现偏颇,媒介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而这种反感又遮蔽了公众的理性。

  所以,在审视公务员诉苦引起反感的现象时,即需要指出网友的情绪却有偏激之处,也需要反思媒体在议题设置时引导意识的缺失。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而方位感的把握,有赖于舆论导向,有赖于媒介的作为。这无疑对媒介的议题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