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砸5亿,中国人谁在享受“奢侈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5:19
据说,犹太人有一条做生意的金科玉律--盯住有钱人的口袋。因为有钱人其实是对商品价格最不敏感的人,他们更多在乎的是一些与实用性无关的因素。随着“福布斯财富榜”、“胡润百富富豪榜”这样形形色色的“评富游戏”在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这也许就成为各色奢侈品展会高调走遍中国的原因。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又让国人大跌眼镜,继去年首届“奢侈节”三天砸下2.5亿元的成交天量后,今年更是势如破竹,短短四天竟在悄无声息中成交5亿元。
谁推动了奢侈品浪潮悄然东泛?
“奢侈品”在中国已不是新词汇,这个源于西方的概念早已飘洋过海,东渡中国,其热潮正在蔓延。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秘书长杨清山曾表示惊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而事实上“真正的富人”数量并不多,可中国却成了全球奢侈品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今年的上海“奢侈节”一如既往地聚集了世界最顶级的品牌:超级跑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名贵珠宝等众多世界之最云集,展品更是遍寻稀世珍宝。正如此项展会的创始人盛磊介绍:“每年的Top Marques都会推出众多世间少有的珍品,今年更是有多款奢侈品巨头选择展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发仪式,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亮相的首选平台。”
此次展会上,包括莎朗·斯通在《本能2》中的座驾:全球限量版世爵跑车、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的座驾威兹曼(Wiesmann)贵族跑车、F1冠军赛车民用版Hulme跑车、被誉为银行家金表的瑞金达手表等等,都首度映入国人的眼帘。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除了众多国外顶级品牌以外,中国奢侈品的概念风头不减,包括竹叶青极品茶叶、限量版熊猫牌香烟、天价古典工艺品、顶级红木家具、国产油画、顶级保健品都集体彰显了“中国奢侈品文化精粹”。
更有趣的是,在这次展会开幕的当天,“2006胡润百富榜”也在展厅同时发布,随着中国新首富的诞生和中国富豪的座次排定,也将一掷千金的奢侈文化推向了最高潮,主办方将顶级富豪与超级奢侈节捆绑出炉的用心可谓良苦,也意味着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已经从普遍撒网、培训大众奢侈意识进入了“精确制导”的境界,也算真正盯住了中国富人的口袋。
谁在为“奢侈疯”买单?
5000万元的名画、2000万元的翡翠、1000万元的跑车、数百万元的家具、数十万元的八音盒……经历了奢侈文化轮番熏陶的一部分国人也许对这些天价再也不会惊愕得合不拢嘴,但又是谁在为这些“奢侈疯”买单呢?
据展会主办方介绍,顶级奢侈品买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上榜富豪;二是身价千万元以上的“隐形富豪”;三是具有非常高消费能力的金领一族,主要是外企老板和私营业主。
盛磊分析,上榜富豪多数是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老板,这些人行事低调,不会花费巨资买车。而最喜爱豪车的大多是义乌、温州、宁波一带的隐形富豪,虽不见得是社会知名人士,却能支配大量财富,而且出手都非常阔绰。去年的展会有8成成交额都来自这些“隐形富豪”,所以展会的重点邀请对象都锁定在义乌、温州、宁波、杭州、无锡、苏州、昆山、深圳等地的私企老板身上。主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会期间,的确有不少神秘富豪团光临。从地区上看,主要有北京团、太原团、深圳团、广州团、无锡团、温州团等,其中也不乏在大陆从商的台商团。
事实也证明,虽然展厅看似清冷,但却是特有的“外冷内热”--表面看,来宾冷冷清清,展商慵慵懒懒,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买家内心汹涌的消费欲。闪电般的成交速度、骇人的销售金额和展馆内花旗银行贵宾房里的热闹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胡润百富榜”女富豪张茵的登顶似乎预示着女富豪实力不可小觑,而展会透露出的信息更是如此。有关人员表示,展会特地为女富豪和太太团展出了200多万元的瑞士Reuge八音盒、180万元的Parmigiani女表和5克拉以上的南非钻石。
盛磊还强调,在这次展会购物的都是“阳光富豪”,几乎没有国企老总和上市公司高层,敢于抛头露面、一掷千金的都是“能挣会花”的生意人,用他的话说:“这些人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名正言顺”。
谁在看“隔着橱窗的风景”?
主办方宣称,这项展会的宗旨是打造中国富豪追捧的社交生活圈。还将秉承展览前三天不对外开放的惯例,通过自有的专业高端客户邀请系统,仅邀请VIP客户参观。贵宾分为钻石VIP及普通VIP,享受礼遇有所不同。钻石VIP一般都是最顶级富豪精英、社会名流等,普通VIP也都是企业业主以及高层管理人员。
据介绍,今年的贵宾主要来自花旗银行的高端客户,庞巴迪私人飞机的客户,顶级跑车和豪华轿车主、名贵手表藏家、顶级艺术品藏家、江浙私营业主、顶级会所会员、高档消费场所客户等。
虽然高盛的报告称,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3%。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各大银行汇集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能够每月消费刷卡金额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超级大腕”数量总共不超过3000人,而上海现有的奢侈品展所针对的都是这个狭窄的客户群。
虽然是极少数的人群,却砸到了大众的眼球。毋庸置疑,许多“大众”都充满着好奇心,试图拨开这层“极小众”的帘子,一探究竟。尽管展会有一天为公众日,但要价百多元的门券和严格限制的客流量还是阻挡了大众“猎奇”的脚步。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展会期间,上海的本地互联网尤其热闹,许多人在网上甩卖VIP贵宾券,据说原价高达588元,据了解,这些“富豪编外人员”还是以各种各样的渠道搞到了这些贵宾券,与此相对应的是,展厅门外的倒票“黄牛”也很活跃。
在开展当天,浦东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展馆室外停着加长悍马、直升飞机之类的大型展品,一位游客正通过豪车的车窗向内探望,看得津津有味。这位来自江西的王先生说,他正好在陆家嘴游玩,看到这个展览很新奇,本想进去开开眼界,不想被保安拒之门外。
他说:“我们老百姓只是来看热闹的,这些东西好是好,就是价钱太吓人。其实就是好奇,这些东西我们八辈子也买不起。”
在上海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赖先生通过朋友拿到公众票在展会上逛了一圈,回去后就把自己msn的名字改成了“隔着橱窗的风景”,意味深长。他说,奢侈品其实跟绝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但橱窗里面毕竟诱人,但真把脑袋探进去了又是说不出的滋味。
谁营造了“未富先奢”的怪圈?
上海“奢侈节”其实既不是某种标本,也算不上是特别的个案,因为这种奢侈品风潮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逐步蔓延开来,围绕奢侈品消费的各种广告宣传、展览演出已让公众对这些贵的惊人的东西习以为常了。
从北京、天津、杭州、上海直到深圳,都在举办形形色色、规模各异的奢侈品展,而且已逐渐从一线城市波及二线城市,频率已经高到几乎每个月都能办展。
但只要有利益驱动,商家还是乐此不疲。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并不太起眼的中小城市虽然市民平均收入不算太高,但一部分人的消费力却很惊人,而且花钱更是不假思索,基本是只要你敢卖,他们就敢买。
以上海为例,从某些高档商场主办、到各种机构操办、再到搭着各种文化时尚活动的便车搞起来的各种奢侈品展、精品展、外国生活方式展数不胜数,公众难免已经审美疲劳。
售价超过500万元的荷兰世爵跑车公关经理王昵告诉记者,国内各地对办奢侈品展会兴致颇高,世爵作为比较“正宗”的奢侈品,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各种邀请,参加各种展览,其实不少也是“撑撑门面”,因为现在的“奢侈节”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久前结束的京城首届奢侈品展沦入奢侈不“奢”、“名流”不“名”的名不副实尴尬之中。而且几个奢侈品展,主办方之间的互相“踩点”,互相挖墙脚的行为已经成为彼此竞争的潜规则,这也是这种本不该“扩大化”的“奢侈节”盲目扩容的直接后果。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分析,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而中国目前“奢侈节”扎堆,似乎正在刻意培养着这种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土壤。
重庆市荣格心理咨询所周矩所长在媒体上表示,奢侈品是一种与穷人为敌的武器,它被用来告诉别人它的使用者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在智力、财富和社会地位上都高人一等。因此,有人对奢侈品大举进军中国感到忧虑,认为它并非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消费行为,而带有一种自我炫耀的成分。事实上,全球奢侈品产业的活力所在(日本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1/4)就被国际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源于日本人病态的消费心理。
也有一位专家引用了孟德斯鸠的观点“富人不奢侈,穷人便饿死”,认为奢侈品消费促进了某种财富流动,在一定范围内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必须掌握一个平衡度。他担心,奢侈品在中国可能被曲解为没有精神的极品物质,这种有偏差的大众意识倾向将带来很大的问题。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看看中国的国情就知道中国还远未到全民奢侈品消费的时代,而中国恰恰又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成长最快的国家,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很大的原因就是社会舆论的推动,外国品牌商的狂轰滥炸、国内展会的此起彼伏再加上媒体的追捧,烘托出了异化的消费心理和不成熟的消费市场,但必须提醒的是:未富先奢,不利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