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苗”生态:潍柴引发装备基地聚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15:54
“鲨鱼苗”生态:潍柴引发装备基地聚变
 
 
按照谭旭光的宏伟设想,潍柴动力的目标是要成为完备的动力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2005年,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脱胎于有着60年历史老国企的明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70亿元,其产品在国内15吨及以上重型汽车和5吨装载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3%和75%以上,其6160、170等中速柴油机则占据了业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组数据固然可喜,可是在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看来,潍柴对当地更大的贡献在于,其推动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仅在潍坊市域内,围绕动力装备的配套企业就达3000多家。
“通过2-3年的努力,动力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潍坊的重点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利税达到3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2004年时张新起曾对外表示。
目前,在“潍柴核聚变”的带动下,急剧膨胀的潍坊动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年产值已经超过了张的期望:仅潍柴和其下游的福田雷沃重工、山工机械几个巨头的销售收入就接近了300亿元。
谭旭光的“三三制”手术
山东光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名潍柴机械厂,是潍柴的直属企业。2002年之前,其年产值尚不足500万,三年之后的销售收入却突破了亿元大关。
从2002年2月开始,光大公司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步入飞速发展阶段。改制后的第一年就实现4500万元的产值。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近5000万元,拥有包括精、大、稀设备在内的各种加工设备200余台,具有较强的加工、装配、检测、调试能力,各种配套产品的品种质量已步入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
去年,光大公司曾与美国爱默生(EMERSON)公司进行业务技术合作,拿到了4种每年4-6万件缸盖出口定单,目前已形成月产4000套的出口加工能力。近期,光大公司还与德国威克曼公司达成了合资生产减震器的初步意向。
光大公司的崛起并不是个案,只不过是潍柴2002年前后对非总装零部件厂进行改制而出一批小“潍柴”的缩影。
当时,潍柴掌门人谭旭光酝酿对职工过万人的潍坊柴油机厂动大手术———推行全面的“三三改制”:将1/3的企业资产和职工随主营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做大做强;1/3的原企业中速机业务和职工留在老潍柴,形成中速机生产基地;剩余的所有非总装零部件厂及三千多名职工,全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带资分流,分离改制成为与潍柴以产品配套为纽带的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全部向民营化改制。
在企业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先后完成了所属的第二发动机厂、机械厂、机电中心、增压器厂、纺机厂、木工厂、配件厂、物业公司、职工医院等单位的分离改制。
几年下来,股份公司潍柴动力(2338.HK)成为国内重卡和工程机械领域的头号发动机供应商,成为香港股市的蓝筹明星股;潍柴厂总部的中速柴油机年产销量突破1万台,在沿海捕捞、内河航运中小功率船机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80%以上,正在准备借壳山东巨力(000880.SZ)实现上市。
而对于零部件企业的剥离,谭旭光对分离出去的员工这样解释:第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来潍柴下属厂的管理层和员工成为了真正的老板,因为改制之后数千万资产跟着走,很多人都当上了股东;第二,这些企业以前是潍柴这只母鸡背后的一只小鸡,现在除了给潍柴配套,还可以面向市场给其它企业配套,从此有了自己成长为母鸡的空间。
而且,谭旭光还对这些企业们不是一“改”了之,而是“扶上马,送一程”:承诺在三年内,在同等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这些企业在给潍柴外协配套方面享有优先权。
据统计,2003年下半年,潍柴所有分离改制出来的小“潍柴”均实现了扭亏为盈,为地方增收近10亿元,培植了10余个税源单位;同时,通过转签劳动合同和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个。
大养“鲨鱼苗”
除了一批小“潍柴”,在潍柴这个大鳄周围,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大群“鲨鱼苗”也在迅速长大。
“这些企业,靠着给潍柴提供配套服务,自身规模也按照‘潍柴速度’等比例膨胀,再过几年,这些‘小鲨鱼’也将具备走出去的杀伤力。”潍坊市经贸委的一位副主任说。
山东高强紧固件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潍坊所属诸城标准件厂,始建于1975年10月。其专门为潍柴提供配套产品,并在潍柴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创建起来。随着潍柴的产能的扩大,该厂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配套企业,发展成为诸城市市直骨干企业之一,在全国高强度紧固件行业名列前茅,在全省同行业中排名第一位。
目前,除了原潍柴的下属厂,仅在潍坊当地,直接与潍柴结成配套关系的生产厂家就有40余家,潍柴从这些企业年均采购额5亿元左右。背靠潍柴这棵大树,这些企业觅得了壮大的先机,均在各自领域处于领跑者的位置。
除了配套产品销售数量随潍柴的发展而增加,这些“鲨鱼苗”们的体格也日益健壮,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潍柴所提倡的“链合创新”模式———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知识集成,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高强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谈到,在质量管理方面,潍柴多次派人到公司进行技术、质量的指导,从产品图纸、工装设计、质量的保证到企业的规划,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技术质量支持。为了紧跟潍柴发展步伐,高强公司投入技改投资6000万元,今年基础建设已全面完成,10月底开始搬迁,以尽快适应潍柴产能翻番的需要。
成群的“鲨鱼苗”也在各地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子群。高密是潍坊的一个县级市,那里的盛蕴、润达、光大等公司都是潍柴的配套厂家,这些厂家相互协作,使得机械制造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潍坊市区,近几年还有一批新建的潍柴配套企业涌现出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机械行业的创税大户。
产业集群“镜像”
为了将以潍柴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做大,潍坊市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要“打造山东半岛动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思路。
“这个想法已经作为一份人大代表的议案提交给了山东省人大。”潍坊市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动力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潍坊工业的主导产业,总规模占全省的20%,这是潍坊的底气所在。
“在潍坊建设山东半岛动力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发挥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心枢纽的区位优势。”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曾这样解释。
据悉,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潍坊市政府即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一是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整合产业优势,搞好与国际动力装备制造业对接;二是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要求,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突出动力装备行业特点,注重产业链条延伸。
中国社科院在《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一条实现城市和谐崛起的希望之路。企业要更强、更有竞争力、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集群是唯一的选择,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选择。
潍坊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地的工业门类曾经是山东最齐全的,在最近几年工业结构调整中,潍坊市忍痛断腕,从20多个产业削减为目前的机械装备、纺织服装、海洋化工、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等5大支柱产业,在龙头企业的横向带动和纵向延伸中,形成5大产业集群。近两年来,这5大产业的销售收入利税等一直占潍坊工业的80%以上。
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让处于核心的龙头企业获得了同行们无法比肩的优势。拿潍柴来说,由于配套企业的聚集效应,一个新机型走出设计室,几天之内就可以出来样品并投入批量生产。潍柴动力通过60年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潍柴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优势、产业优势和运作成本优势,也正是依托这个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潍柴动力取得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
目前,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000549.SZ)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按照谭旭光的宏伟设想,潍柴动力的目标是要成为完备的动力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随着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等进入潍柴家族核心圈,潍坊的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把半径从山东延伸到了大江南北,“小潍柴”和“鲨鱼苗”们的市场空间开始陡然被放大,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