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如何避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认识误区:课本和教学的未来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7:07
创造力在将来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在将来,自己的工作机会不是老板给的,而是每个人自己要创造和开发的。
中国人跟德国人的追求本来就不同。比如在中国很普遍的VCD机在德国就没有市场。德国人喜欢买录像机。因为中国人喜欢看别人创造的,德国人喜欢自己录制,自己去创造。中国人喜欢看最好的,德国人喜欢看跟自己个人有关的。
创造力跟个人有什么关系?我就想探索怎么能把个人自己的和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有朋友对我说,他们的老师通过智力上的、有逻辑的话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怎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我认为是有人对“创造”的理解有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人在看到一个完全创造出来的画或者文章时,他们说“这是乱画的”或者“乱写的”。其实我认为,只有智力逻辑以外的动作或者语言才能发挥智力以外的才能,而且像计划经济不够发挥能动性一样,有计划的教育也不够发挥创造性。
因为创造工作的基础是想象力,所以我先想介绍想象力:
我们有人发挥的那种想象力往往是一种看了一个不具体形态的东西就在自己的想象工作中完成它,比如“这个山像一个獅子”。有人好像一看到什么,马上就想象这个像什么他们另外知道的东西。这样的想象工作总是进入已经知道的一些具体的概念,不可能把一个形态只是看成形态,而免不了赋予它某种概念或定义。
中国人这方面的想象比西方人的厉害得多。因此中国人的想象力往往是一种抽象而被控制的、很难创造没有见过的东西。
其实,我想在这里说的想象力不是这些,我说的包括一种完全不靠物质象征的想象工作,比如想象“宇宙有没有限?”或者“想象世界上没有地球吸引力的生活”,就像我们做梦一样。这种在概念上无根据的想象是能发明新东西的想象。
那么,想象力是什么呢?我想在这里给读者翻译我几年之后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人的躯体是物质上存在的事实。人以他的躯体在事实上存在。可是事实上存在的不能做想象工作,因为想象是事实上不存在的,只是什么的象征、什么的想象,就像镜子里面看到的在镜子里也不存在一样。可是镜子里看到的却是与事实有关系的东西。而且这种关系对于镜子来说无所谓。同样,人的想象力感到无所谓的是:想象的内容跟他出生之前的经历有关。通过想象,人反映出生之前的事实。而且做反射工作的是他的躯体。只是他的反感把他出生之前的事实变成了没有事实的象征。
小学生需要的是很形象、很自由、很不具体、只有本质、包括所有可能的想象力(这里说的不是像媒体那种已经完整的形象,而是学生在接受时自己要想象而造出来的形象)。到了青春期的学生才需要尽可能具体的、很清楚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想象力,比如说:“假如,我们活在冰上...”这种。这里说的这种具体的想象力已经靠近有意识的状态。包括所有可能的适合小年龄的想象力更像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有意识是一种状态,可是创造只能是一种“乱发生的”过程。被反射的意识状态影响和阻碍人创造的、不可能有意识的接受过程。所以我们在想创造时需要把有意识的智力分出去,才有可能去创造。那么,如果想象工作要为创造服务,想象需要跟反射的思考分开。
接近做梦状态的灵感的接受工作和创造工作很少是有意识的。这里说的和灵感创造过程有矛盾的意识状态是完全清醒的状态。比如,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或者对什么反应,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结果或者后果,如果他不是故意做的,也没有感觉(知觉)他正在做的,那么这个人做事没有意识。一个做事有意识的人对自己的做法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后果和对自己的存在和整个世界的存在的关系都会很清楚。这样也能理解,一个已经意识到结果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形成的过程。
在开学时就能看到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不止给他带来一种很累的感觉,也让他以为接下去要学的内容都已经知道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任务感,而不会再有什么好奇感,也好像老师不会给他完全新的别的东西或者经历。
选择填空的题目只是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什么都不能说。我偶然上他们的课并问他们一些事情时,只有我给他们准备两种能选的答案时,才有学生反应。我认为,课本只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
如果除了小说以外不发别的课本,老师就要自己找出上课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只能做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是上课以外的时候做的,可是我想学生会感觉到,而且学生在感觉到以后,使他们能够从老师那儿接受到一种同样想去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参加课题的动力。老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永远没有兴趣去学习的。
我认为,学校还在用课本的原因只是由于用课本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方便。一本书应该是真有价值的文化,而不应该是定下学生每天任务的、甚至还包括有错误例子的书。如果有一些书,一边写文章一边写语法规律而没有写例子的话,这样还好。例子是需要学生自己写的。
这是因为“理解”、“感情或者记忆力”和“创造”这个三部分需要分开地处理,处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把他们联系起来。我偶然偷偷地给我朋友们在他们学校上了一节课的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课本只由例子来组成时,学生除了例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可接受的。这是因为缺少了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学习过程。
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作用呢?我以前很喜欢设计我自己的图画。如果当时也有像学校使用的那种课本,我哪里还有机会把我画图的想象力跟课堂联系起来?假如是这样,我一定会放弃对课堂的兴趣。
小孩都好动,喜欢说想象的什么东西,因为通过动和想象,他们能进入在表面上看不到的他们创造的世界。可是课本上连图像全都安排好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需要利用想象力才能完成的空间。
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地去学习。比如学生喜欢在课本上画画,那是因为他们喜欢创造。如果不发给他们课本,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写自己的课本,就不会浪费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课本不仅能创造地接受课文和知识,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把自己其它的写课本需要的才能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利用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来接受和表达课文。写自己的课本就是创造的表达,而且通过表达接受的知识才会成为再也不会忘掉的自信的基础。
其实,创造和记忆力这两个东西还有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培养人的作用。比如我在书上看到这样的内容:
发挥记忆力的让身体生长得更快。发挥想象力的让身体长得慢一些。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对生长起作用。可是,老师从他学生的生长情况能看得出,学生缺少记忆力还是想象力。反过来,也能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知道他将来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