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者精神做教育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6:58
以学者精神做教育事业 ——程翔们的意义

  ■赖配根

  

  作为中学教师,程翔竟然用5年时间写成一部近百万字的《说苑译注》,丰富了学术界的成果。

  作为语文老师,他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海洋,比如他讲《赤壁赋》,不是简单地疏通文本、讲解文章主题,而是将文本置于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引导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化传统。

  作为教育者,他主张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的文化底子,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为此,教师首先要“浸泡”在文化之中,比如他用毛笔备课,上课努力体现教师的“背功”(比如他能一口气背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欣赏经典电影、音乐等艺术,痴迷于读书,等等。

  这一切都使程翔显得“另类”。

  然而,我们的中学教育多么需要这样的“另类”!

  在他身上,有一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种不计功利、以求知求真为最大乐趣的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把对真理的追求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国先哲也以求知为人生第一要务。一个不崇尚学习、不懂得求知的乐趣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明的发达,人才的陶冶,都仰赖于一种社会风气:以博学为荣、以无知为耻。对知识的渴求就是对文明的尊敬。中学教育关注一个人的青春阶段,尤其应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对学术的尊重、对文化的守护。然而,受社会浮躁风气、功利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看重的是升学,是应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人民精神的“圣地”。如果我们的中学教育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求知求真的乐趣,不能培育大批以追求知识为终身志向的学生,那么,学校就不过是职业训练所,是精神的荒草地。

  这是一种独立思考、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能够自由、独立地思考,是一个现代公民健全人格的标志。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独立的创造。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大量制造“两脚书橱”:教师自己不研究、不思考,以教材为“圣经”,所谓教研不过是研究如何把课本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的技巧、方法,而于开阔学生知识视界、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精神疆域等更重要的教育问题,则漠不关心。于是有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如果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没有给高校提供可造之才,高等教育又岂能做好“无米之炊”!只有千千万万的中学生都能自由思考、独立思想,那么英才辈出的局面就指日可待。

  这是一种沉潜敬畏、计白当黑的人生精神。在许多人眼里,程翔这么多年都在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是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它于教学有多大帮助呢?似乎没有。它于学生的考分有多少助益呢?似乎更没有。它于程翔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呢?不但无收益,还要“赔本”(为研究《说苑》,他大量买书,还要异地搜集资料,个人花费好几万元)。这是“傻子”精神。现在我们多的是“聪明人”。就连教育,也多了喧嚣而少了沉静、多了漂亮而少了朴拙、多了经营而少了自然。教育不是买卖,然而有一些学校却充满市侩气。老辈学者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据说曾立誓40岁前不写文章。这样清贫守道的精神,在高校里还保留了多少,在中学里还留有痕迹么?

  少一些“聪明”,多一些质朴,教育就可能多结出一些硕果;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虔诚,学校就可能多造就一批人才。

  只有更多的老师、校长,像程翔这样,保持一份“学者精神”,教育的文明之光才会照亮千万颗可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