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瑞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内部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6: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潘培新
[《陈独秀研究简报》编者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思想界比较活跃,同时也有反对所谓"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其表现之一,就是国家领导人和学术界见斯大林-毛泽东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对欧洲社会民主党的执政业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杨启先先生《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就是这时"活跃"与"干扰"的产物。该文在本刊(27-28合刊)发表后,又引起许多读者对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趣,似乎可以成为我国改革的目标,也是陈独秀晚年追求的理想。于是要求了解更多的信息。为此,这里摘发潘先生在1988年12月16日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上的内部报告,供参考。 在执过政的社会民主党当中,执政时间最长(达半个世纪以上)、执政的成绩最大的,是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简称瑞典社会民主党。]
以下是报告全文: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那么,对瑞典模式的态度可以有这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国际舆论对瑞典模式大唱赞歌。人们赞叹瑞典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认为它在经济、政治体制方面都是很成功的,对它充满了羡慕之情。笫二阶段是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以后,那时大谈瑞典模式的是瑞典国内、外的保守势力。他们把高税收和低效率说成是瑞典模式的集中表现,于是瑞典模式就从榜样、楷模,变成了危险的东西,可怕的东西。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经济复兴了,它的低失业率(达到2.7%),低通货膨胀率(达到3.3%)和经济稳定增长率(接近3%),使它成了调整和发展的样板,瑞典模式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注意的中心。那么,这一次与以前两次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不但美国学者重视瑞典的经验,特别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以积极的姿态来看待瑞典的经验。
当今瑞典这个国家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瑞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瑞典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半部的一个小国,人口约840万,国土面积在欧洲居第四位,仅次于苏联、法国、西班牙,它等于两个英国本土那么大。它有有利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很丰富,有铁矿,总储存量是40亿吨,居欧洲的第二位(也有说是第三位)。含铁率达60-70%,是世界上最富的铁矿之一。此外,还有钛、铋、铀、钨、铜、石油等等。森林覆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7%,蓄材量约25.7亿立方米。水域也很发达(水域面积达到了38,000多平方公里,全国的湖泊有92,000多个)。在19世纪末,它是欧洲最穷的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奋斗,今天它是欧洲最富的国家之一,在经济上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到一个具有先进的工业、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现在除阿联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少数石油生产国之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方各国多年来是名列前茅的。据1982年8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称,瑞典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3,520美元(当时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2,950元),比美国还高,在美国、西德之上,在欧洲,在瑞士之下。目前产业工人的月工资是2,000美元,教授的工资是4,000美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别墅住宅占40%左右)。在瑞典,可以说消灭了贫困,瑞典人过的是丰衣足食的日子。三大差别已接近消失。1986年妇女的平均寿命是80岁、男的74岁,在世界上仅次于冰岛人和日本人。就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说瑞典也是名列前茅的,据前几年的统计每三个人有一辆小轿车,四分之三的家庭有汽车,每四个人有一部电话,每十个人有一艘汽艇(瑞典的岛屿很多)。
瑞典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比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多四倍,出口多九倍,瑞典的机械设备甚至高出14倍,它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瑞典的工业企业92%都是私营的,但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它有一庞大的公共部门。比如说教育、保健以及其它社会领域都是掌握在国家的手里。瑞典的国有化并不高(将近10%)。所谓公共部门是包括全部的公用事业,公共运输,大部分采矿,炼钢,造船业,一个最大的银行,以及一个由每个部门行业参加的全国企业委员会。从能源供应、电信联络到幼儿教育、医疗护理等方面都是公共部门,职工达140万。每届瑞典政府都进一步扩大公共部门的范围,现在它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中最大的公共部门,占瑞典国民收入的65.4%(英国占47%,美国35%)。长期以来社会民主党在教育、卫生、环保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不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而是由公共部门来管理。它的教育制度全部是综合性的,男女合校,没有私有的,卫生事业也没有私有部门。
美国《幸福》月刊所列的世界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22个瑞典企业,这对于人口只有800多万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20世纪初的瑞典工业部门普遍存在一种企业家精神。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建的。瑞典的富裕日益依赖于大康采恩,19家重要企业的职工占全部工业职工的比例从1978年以来从13%增为近40%。前些年在国际化口号下,瑞典的某些大康采恩通过大量购买企业而大大扩大了它们的国外组织,现在国外子公司所雇佣的人员达到了约60%。电气行业里面最成功的康采恩,除掉瑞典的通用电器公司以外,还有卢克斯电器公司,1984年末它通过购买意大利的扎努西公司和美国的怀德联合工业公司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埃里克松电话公司1987年春季为接受法国的康采恩电话设备总公司而同西门子公司和飞利浦公司进行了成功的竞争后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讯公司之一。现在已有65个国家建立了这家公司的AXE电话中心。在汽车工业方面它有了沃尔沃公司,这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还有萨布——斯卡尼亚公司(也制造飞机),它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多于国内。制造轴承的SKF康采恩,在瑞典以外销售额约占95%。它成功地抵御了日本在欧洲的攻势。瑞典在国际上有名的其它企业还有好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所以"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在经理人员的才能方面瑞典应当列为首位,其次才是美国、日本、西德。该机构认为不仅因为他们的语言知识,而且也因为他们更多地是从长远考虑问题,而优于美国人。瑞典的工业一直面向出口,它有着传统的自由贸易的政策。它是在小小的国内市场上成长起来的。现在,大企业的销售额有70%到90%是在国外实现的。
瑞典的合作社运动早在1850年就出现了,1899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目前全国有137个基层消费合作社,瑞典的合作社遍及全国各个角落,涉及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从食品、服装、日用品一直到石油、化工、住房建筑、旅游服务,无所不包。瑞典全部家庭的一半以上是消费合作社的社员。中央消费合作社的组织在全国拥有1,800个销售点,通过这些销售点销售进入国内市场的全部商品的20%,与私营企业积极地进行竞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农业合作社,瑞典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占3.8%,而从事农业加工、储存和食品生产的人员则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三倍。瑞典供应自己的食品是绰绰有余的。粮食、肉类、油类的生产有30-50%的剩余。这样,苏联波罗的海几个加盟共和国同它一比就差远了,苏联非常羡慕。它的农业基础是11万小家庭农场,所雇佣的农业工人只有12,000人,主要的重担是落在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身上。他们在自愿及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全面合作,成了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农场主生产粮食和饲养牲畜。加工及销售由合作社来进行。每个农场主可以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比如说,种子合作社、奶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等等,但谁也无权掌握合作社,更不能操纵经济大权,因为合作社推行的经挤政策是由社员自己推选的领导机构制定的,因此意见分歧不大。合作社联合成十六个部门组织,这些组织参加了瑞典的农场主联合会,国家同农场主联合会协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和合作社之间签订经济合同。国家在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或降低消费者的支出的时候,才对价格的形成进行干预。这时国家往往要从国家预算当中拿出数十亿克朗用来补贴。国家正是用补贴来"管束"大农场主,它的政策是支持小农场主。
瑞典重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教的发展。瑞典属于欧洲第一批消灭文盲的国家。早在1842年它就通过了一项法令,创立了公立的初级学校制度。这个法令要求瑞典的路德教国家教会的每个教区(瑞典95%是基督教徒)至少有一所永久性的学校,教区应当为所有儿童免费提供教育。在20世纪初,他们已经把国家预算的10-12%用在教育上。科技方面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2%。1987年对科研与发展的投资突破了占国民生产总值3%的大关。
第二,瑞典是社会民主党执政最稳定的国家
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政党制度和社会党实力。20世纪瑞典的历史同瑞典社会民主党是分不开的,瑞典社会民主党创建于1889年(就是第二国际成立的时候),经过1917年的普选,第一次参加政府,1920年单独上台执政,这在西欧、北欧是比较早的。后来十几年瑞典的政局动荡,到1932年社会民主党再次上台后,连续单独或联合执政长达四十四年(中间只有一百天的中断)。1976年至1982年其它三个非社会主义政党执政,它成为在野党。到1982年又重新执政一直到今天,经过了1982的选举,1985年的选举,又经过1988年的选举重新执政。所以,瑞典是社会民主党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同其它的社会党一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提出四大民主,即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国际民主。就国内来说,瑞典社会民主党标榜三大民主即三大目标。从瑞典的历史来看,也可分三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20年代,它是争取普选权和代议制,实现所谓政治民主的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是创建福利国家,争取社会平等(所谓社会民主)的阶段,70年代至今,则是争取扩大经济民主的阶段。
瑞典各个政党主要的分歧是在国内问题上,在国际问题上他们是比较一致的。政党的格局相对稳定,壁垒分明。有五大政党,两大集团,早在20年代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格局。根本原因是各个政党代表着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信仰、主张和政策,这五大政党是温和联合党(原名保守党)、中央党(代表农民利益的,原来它叫农民党)、人民党(就是自由党)、社会民主党,共产党,现改名为左翼党(共产党人)。前面三个叫非社会主义集团,后面两个称之为社会主义集团,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社会民主党虽长期执政,但它在议会当中很少占有绝对多数,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它不得不依靠别的政党的支持,有时靠左,有时靠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着左翼党的支持。共产党在议会当中议席不多,仅占5-6%,但它在两大集团力量对比中相当重要。左翼党在建立无阶级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问题上与社会民主党有原则的分歧,但在国家干预经济问题上比社会民主党激进,在福利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上,经常与社会民主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问题上,社会民主党可以得到左翼党的支持。其它党内部也都有分歧,在右翼联合执政阶段,分歧不少,只是在反对社会民主党搞社会主义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瑞典人比较关心政治,参加政党的比率较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10%的选民是"无党派人士",90%的选民都有政治倾向。
社会民主党(在1984年)在全国有284个支部,党员人数达123万多人, 占瑞典840万人口当中的14-15%还强,占成人当中的20%。除党员之外,它还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和拥护者。近十年来,其它政党的追随者的人数在减少,唯独社会民主党的追随者在不断增加。
瑞典工人阶级组织程度较高,它有422万劳动力,占总人口的一半,产业工人有300万,体力劳动者90%都参加了瑞典工会联合会,白领人员另外组织"中央职员组织",有70万人。瑞典的中央工会联合会是最大工会组织, 有25个分会,250万会员。30多年来,每次大选,70%的产业工人是投社会民主党人的票的,它是社会民主党的坚强后盾。在大选当中,工会是利用它的广泛的基层组织,动员工人投社会民主党的票,并给予经济资助,不少工会会员是集体参加社会民主党的,多数的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是在工人运动当中涌现出来的,二分之一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是出身于产业工人家庭,三分之一的议员本身过去就是产业工人,这个比例比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比例都大。
除了工会之外,社会民主党还建立了自己的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及其它组织,包括劳工与人民运动,全国领取抚恤金者组织,全国房客协会、人民之家以及规模巨大的工人教育协会等等。瑞典是一个各种社会团体众多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不同的协会、俱乐部、学习班等等,这些团体经常举行聚会、郊游或其它活动。
第三、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概念并不科学, 因为它使国家的阶级性质模糊不清,但它早巳在欧洲成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泛指西欧及其它地区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内容是:在混合经济的制度下,由政府来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贫困、不平等之类的"弊病"。所谓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对生产、分配、消费的一种干预,而"福利国家"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社会福利政策。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形式上, 实行国家、合作社、私人等经济并存,以私人经济为主的制度。在分配上,保证资产阶级的应得利润,又坚持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尽可能缓和劳资矛盾,谋求两大阶级之间的"谅解"和"共存"。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市场竞争的原则, 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和税收的政策调剂社会需求的办法来促进和调节经济的发展。既要鼓励经济竞争, 国家在必要时又要对经济进行合理的干预。
在瑞典,国家掌握有5%的工业企业,国营经济支配着基础设施的要害部门,但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归私人和合作社所有,一方面是强大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各种不同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看,瑞典在福利国家当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按"混合经济"的定义,瑞典的各项有关指标在所有福利国家中都占首位。比如私人企业在生产领域当中占90%,比奥地利(是70%)、英国、法国、意大利(是80-85%)都高, 国家干预方面,在分配领域内,各类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其它的西欧国家是35-40%,还有其它的许多方面,就不详细谈了,这是瑞典福利国家的第一个特点。
瑞典福利国家第二个特点是较低的失业率,特别是50、60年代实现了充分就业。战后以来,瑞典政府保证失业率不超过1-2%。据官方的统计,繁荣时期失业率在1.5%,危机时期不超过2.5-3%。这个失业率与30年代它在萧条时期的25%相比, 与战后西欧危机时期较高的失业率相比,它都是最低的。
第三个特点是"收入均等化",就是拉平各个社会集团的收入和使全体居民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用重新分配来为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税收前的保险转移、累进税和各种转移收入来实现收入均等。比如收入在12,000克朗以下的,在税收后可以获得新的8-10%的收入,而收入在60,000克朗的则损失原来收入的1.8%,收入到15万克朗的, 税率高达80%,收入转移25%。据1972年官方的统计,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收入最低的60%的人的税收后收入的绝对平均差距是3倍(即1:3)。所以,有人说,瑞典是西欧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后的一个最平等的国家。
第四个特点是社会福利设施完备、待遇很高,就连福利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瑞典建立了一整套的全民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纵横各个方面。在纵的方面,实现了从婴儿津贴到养老金的系统化的福利,在横的方面,每一项福利都具体周到,并随时发展,从产婴的补贴到养老金乃至孤寡家庭补助、教育津贴、培训津贴等等,应有尽有。政府在社会福利上的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75年占24.8%,高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所有社会福利和其他设施方面,瑞典最突出的项目有养老金等,种类繁多,规定细致,条件优厚。它的福利规定是很详细的,有父母津贴、儿童福利,儿童从出生到八岁可以得到儿童津贴,每年3,000克朗(等于500美元)。八岁以后继续求学者可以领取助学金到20岁。中小学教育是完全免费,所有中、小学生可以获得午餐、课本、文具,纸张等等。大学预科、补习学校、假期学校的学生每月可以得到学习赠款、交通补助以及住宿补助等等。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取得赠款和无息贷款(偿还期为二十年),如果贷款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在失业、生病、残疾或遇到其他意外情况,可以推迟或免予偿还。高等学校还实行奖学金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包括医疗费用津贴、病假津贴、双亲津贴),失业津贴、工伤保险、伤残年金、老人福利等。国民健康方面开支大,超过了西德、法国、荷兰、英国、美国,在几乎所有要素上都优于其它福利国家。这对瑞典的经济、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连人们对福利的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前人们衡量福利的最高标准是消费水平,现在则是从以下很多方面来衡量福利:1、医疗保健、福利、长寿,2、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3、生活水平,4、受教育的机会和文教水平,5、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犯罪状况,6、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7、文化娱乐活动,8、对政治生活的参予和关心,9、住房和地方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
这一套福利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是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行的政策,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党纲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人民间的伙伴关系"。在瑞典,福利制度已成为它的社会基础,即使在资产阶级政党执政期间,福利措施也没有减少。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为争取社会平等而长期斗争的结果,这个制度和累进制的税收制度缩小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抑制了财富不均的现象,对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当然,也带来很多问题:1,公共开支庞大,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公共开支庞大直接的后果是造成财政赤字,70年代瑞典的财政赤字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12%。2,经济实力受到削弱,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福利上,必然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3,税收负担过重,比其他西欧国家更为沉重。实行累进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为减轻税收负担,工资收入者主张,对公司企业课以重税,但这势必增加产品成本,削弱了瑞典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70年代后期瑞典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缓慢,赤字大增,债务负担沉重的艰难时期。当时对福利制度提出了疑问,经过十年以后,瑞典经济经过调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上面已经说到了,失业率为2.7%(最近的统计是1.6%),通货膨胀率是3.3%(西欧国家平均是3.7%),经济增长近3%,国际收支有相当的盈余。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庞大的福利制度总是会妨碍经济发展的,但瑞典的现实不能不说是对这种想法的一种挑战。瑞典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既保持了公共部门的规模完整,社会福利不做削减,同时又取得良好的经济成就。它较小的工资差距和强大的工会力量,实际上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第四、瑞典是一个阶级合作的国家
"瑞典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妥协和阶级合作。首先讲瑞典社会民主党阶级合作思想的来龙去脉。社会民主党的第一任主席布兰亭(1889-1925年)提出过社会民主党有三种手段:议会道路、阶级合作、政治妥协。有人认为,在瑞典政治当中始终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就是要作出决定时,只能从妥协当中产生。所以,布兰亭说,瑞典是一个"受妥协支配的国家"。1920年至1925年,布兰亭领导了社会民主党为主的三届政府。1920年,当时保守党和社会民主党支持有利于自由党的建议,在财政问题上自由党又提出和当时的右派和左派妥协。最后社会民主党和农民党联盟,导致了广泛的妥协。作为连续妥协的结果,瑞典政治论战领域自政党出现时起,政党之间的分歧便缩小了。1907年到1918年的妥协当中,关于基本立法问题达成协议后,就进一步走向一个和睦的状态,布兰亭当时提出要以改良主义与和平的方式实现瑞典的社会主义。他大体上提出了这条道路的构想和策略。
为了在实践中推行这个策略和构想,社会民主党的第二任主席汉森(1825-1946年)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思想,认为平等、福利与合作是人民之家的基本要素,应当把它置于社会化长远目标之前。1932年汉森上台以后,就提出了系统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团结、合作的原则, 改变社会,奠定富裕的基础,为全体人民带来好处,强调要用阶级合作、消除分歧、互相妥协的方式来实现"福利社会主义"的目标,把瑞典建成一个"人民之家"。汉森还以他首相的身份向私人企业主发出正式的合作邀请, 提出保护、支持和充分发挥私人的主动性,提出民主是唯一的秩序。瑞典社会民主党1944年的纲领就已提出"以平等、白由为基础的公民合作的社会形态来代替以阶级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党的第三位主席埃兰德(1951年至1957年任首相)进一步使妥协政治制度化,通过"星期四俱乐部"、"哈普森民主"等,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取得各大利益集团的谅解与合作。什么叫"星期四俱乐部",这是由社会民主党1949年倡导成立的,每逢星期四活动,因此而得名。它是政府与企业界人士就重大的经济政策问题定期会晤的协商机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机构停止活动了。1955年,埃兰德定期邀请企业界人士和工会人士以及所谓社会各大利益集团领导人到他的乡间别墅"哈普森"来在政府的非正式主持下,共商国是,因此而有"哈普森民主"之称。社会民主党政府与各政党、各利益集团的这种合作,"使各个政党在议会就某个问题表决之前,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事先商量好了。"所以,瑞典的议会没有出现过重大的辩论,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到60年代末,阿德勒·卡尔松(现首相叫英瓦尔·卡尔松)提出"职能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对瑞典式的社会主义作出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所谓"职能社会主义",就是瑞典不主张搞那么大规模的社会化、国有化,主张对形成所有制的某些职能实行社会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说所有制有好多职能,对它的某些职能实行社会化,而不是全部职能,这实际上就是对资产阶级企业的某些方面加以限制。他还提出要有意识地保持一种尽可能均衡的权力制度,既要制约所有权的滥用与集中,又避免社会内部的巨大冲突,保存私有企业对经济生活的重大推动力。既要有私人资本的力量,又要有社会民主党执政和强大工会运动为后盾,形成与富有阶级相抗衡的力量。在经济领域创造一种把工人利益与所有主利益协调起来的合作气氛,使工人愿意工作,资本家愿意投资。
卡尔松声称,瑞典的这种实验证明,通过各阶级各团体都能接受的和平方式,即通过对形成所有权的某些职能实行社会化,就可能避免大规模的补偿,又可实行职能社会主义的社会化方针。他甚至认为,"瑞典模式"给两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有益的妥协形式"。他说: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可以避免,如果当今世界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那么,他们就必然会在许多政治问题上寻求和作出大量的相互尊重而又体面的妥协。因此,任何能够帮助他们寻求这类妥协的事物也就能够有助于达到一个更为和平的世界,瑞典模式由此就可以被看作是提供了有益的妥协形式"。
其次,简单地说一下劳资合作的四种形式。
1、劳资双方共同解决劳资纠纷制度。在19世纪末,瑞典劳动市场中就出现了集体谈判和集体契约。这时的劳资纠纷还是很多的。一直到1936年,工会联合会和雇主联合会开始进行谈判,到38年双方签订了"萨尔茨耶巴登" (在斯德哥尔摩附近)协议,这个协议就是所谓瑞典模式的雏形,这个模式是以各党派对促进经济发展、共同贡献为基础,各党通力合作。由于社会民主党领导政府,工人运动能够对生产的分配产生影响,企业主则享有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有利条件。由于纠纷很多,这个协议规定了解决劳资纠纷的程序、机构等等,对企业主的管理特权作了一些限制。协议规定双方代表进行谈判,最后达成为期1-3年的协议,共同遵守。如果协议到期以前两个月内,双方中任何一方没有提出异议的话,就继续有效,如果争执不下,达不成协议,就由政府指派一名调停人介入谈判,促成问题的解决。如果仍达不成协议,工人举行罢工,厂主要关厂的话就必须在一周以前通知。不过,在一般的情况下双方经过谈判都能达成协议。如果达成协议后,对协议的解释仍有分歧,可上诉劳工法庭。这种法庭也是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等等。这个协议被认为是瑞典劳资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它对以后瑞典社会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0年代以后,瑞典罢工的次数大为减少。当然协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十二款"的问题。所谓"三十二款"就是雇主联合会章程中规定雇主有权招工,解雇,等等。
2、劳资双方共同管理劳动力市场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瑞典成立了全国劳动力市场委员会。它是政府、工会和资本家共同管理市场的机构。这个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是由董事长(一名)、副董事长(一名)、雇主联合会的代表(三名)、工会联合会的代表(三名)、还有其他方面的代表所组成。在全国各省有分支机构。为了保证经济不断发展,这个机构与各个方面直接有关:劳动力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就业服务、失业救济、长期经济计划等等。它实际上成为瑞典经济运行的中心,成为瑞典政府借助于劳资双方的配合,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助手。
3、劳资双方共同决定企业大事制度。从战后初期起,劳资双方建立了一种在企业内部"共同决定"生产条件、劳动条件的合作制度。1946年,劳资双方制定了关于建立"生产委员会"协议。直到1976年,议会通过了《劳动生活共决法》,法令主要是废除雇主联合会章程的第三十二款,就是原来由雇主单独决定问题,改由劳资双方共同决定,工会有权参予决定投资、生产战略等过去由资方决定的问题。其主要点:①企业主在决定对企业经营作出重大改变以前和决定雇员劳动条件以前,要和工会进行谈判,工会可以要求对任何其他问题,举行地方一级的谈判或中央一级的谈判,这种要求一经提出,企业主就应推迟作出决定或推迟决定的实施,直到谈判结束为止,②要求企业主将经济技术情报以及人事政策的指导原则,经常向工会通报,③工会有权查询帐目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文件。
这项法令导致劳资关系的再次突破,这导致劳资关系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前提下,形成更高层次的合作。瑞典前首相帕尔梅把它称作历史性的文件,认为它的意义可以比作普选权。它增强了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规定工会可以就有关招工解雇等劳动组织和企业管理事项与资方进行谈判。
4、参股制度。1983年,瑞典议会通过了"雇员投资基金"法案。这使工人开始拥有集体掌握资本的权利。这大大改变了工会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它是社会民主党82年上台以后通过的。这项基金的来源是增收两项企业税:每年从各股份公司中征税后超额利润的20%,将公共附加养老金费用提高0.2-0.5%(工资总额税)。该基金主要用于在各类股份公司中购买企业股票,也就是用来投资。实施此项办法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加强生产性投资,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就业,减少通货膨胀。同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缓和劳资冲突;
②通过购买股票对大企业施加影响,支持小企业;
③该基金在企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可以从经济制度上改变占统治地位的私人资本构成,实现社会民主党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理想,同时使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更合理些;
④由于该基金由工人直接掌握,可使经济管理民主化,加快所有制的改革进程。
这实际上是对私人资本所有制的一种限制。所以在制定通过该法令之前经过十年的斗争,三个非社会主义政党及其社会利益集团的21个组织, 曾经拒绝参予讨论这个方案。在议会召开的秋季例会时,瑞典主要企业家们为向议会施加压力,曾组织了数达7万多人的反对建立此项基金的进军议会的游行。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资本家及其家属大游行。所以,帕尔梅不得不在原先计划上一再向各方让步。瑞典最终通过的法令,要比原来的方案温和得多。当然,即使如此,如果该法令继续执行下去,会对瑞典的私人垄断资本的集中起到限制作用。但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瑞典劳资之间在这方面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这一事实也雄辩地证明,瑞典的阶级合作并不是没有斗争。
再次谈谈它的指导思想。瑞典社会民主党在政治上保持了长期稳定统治,执行阶级合作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提出团结,这里指的是广义的团结,既是指雇主联合会与工会联合会的团结,又指各阶级之间的团结。社会民主党认为,雇主联合会和工会联合会两者不是阶级敌人,而把两者看成是争取社会经济进步斗争当中的伙伴,它是影响经济福利和阶级和平的力量。我们听起来觉得这不是阶级斗争观点太差吗?然而,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功绩恰恰是在于提出了社会平等的原则,它认为企业主和劳动者有共同的利益,这是"恢复和扩大经济民主的首要条件"。这个论点是他们一切言论的基本线索。瑞典社民党纲领指出;"社会民主党促进生产的发展, 因为生产是满足居民需要,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福利的必要条件"。他们给团结下的定义是:"共同负责,普遍互助和合作"。彼此关心的含意是: "工人为企业主,企业主为工人"。帕尔梅说:"合作是瑞典工人运动的传统,应该为达到现实生活所要求的和解而斗争"。 "我们深信,由于合作,人们往往会达到较好效果"。上面提到的卡尔松也提出:求各个经济集团利益之"大同",存他们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之"小异",而且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些"小异"。他说: "我们一向对扩大国家蛋糕的事更感兴趣,而不屑于为划分这块蛋糕而争论不休"。
最后,瑞典妥协政治形成的特殊环境和条件。
为什么瑞典能够作做这样,这有如下特殊环境和条件:①瑞典人口少, 民族比较单一,几乎所有居民都讲同样的民族语言,并且至少在名义上全体居民都属于同一个教派即路德教(占人口的95%)。不过很少有人对宗教感兴趣,宗教问题从来没有引起过党派的论战。少数民族只有两个,在民族问题上也不存在许多西方国家那样的矛盾,也不存在任何尖税的地区性对立。因此,它没有宗教的、民族的、种族的纠纷。特别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瑞典执行"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和平中立政策。1814年以来,170多年处在和平环境中。它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人说也是瑞典模式的一个方面,它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套特别的东西。所有这些为它的妥协政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证。②瑞典有较为长久的民主传统。1617年,议会确定了"四等级"的制度,所谓四个等级就是贵族、教士、市民(自由民)和农民。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同许多西欧国家不同,没有出现过革命起义和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公开冲突,双方宁愿走妥协和让步的道路。1809年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废除了贵族特权,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度,从而完成了瑞典从封建君主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和平过渡。从此出现了新的社会阶级组合,开始形成了社会民主党和各非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均衡。③瑞典工人阶级在组织上高度统一,工会组织化程度很高。所以社会民主党因有这样强大的工人运动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后盾,使它有强大的实力和资方相匹敌,达到权力平衡。这是瑞典社会民主党妥协政治的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它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此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还有它的雇主以及其它政党,也不是说绝对对立而势不两立的,也是能商量问题的,所以他们比较现实,等等。这都是促成了瑞典妥协政治、阶级合作的重要原因。
第五、瑞典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国家
瑞典有民主的传统,法治比较完备,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比较自由。
瑞典社会民主党注意发扬党内、外民主,重视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党员参加政策讨论。如1984年新的"思想纲领"通过之前,就请13万多人填写了征求意见的问题单,并把他们的意见写进了草案。它全年组织数百种训练科目和周末学校,通过国家资助办"学习班"进行长期政治和公共教育等。
同时在全国重大问题上,常通过公民投票(全民投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象60年代行人靠左走改成靠右走的问题和1980年就核电站发展问题都举行过公民投票,而且一切按投票结果来执行。
瑞典在向居民通报有关政府机关工作、各种机构的组织活动,制定决策、大型计划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坏。如对重大问题,政府都必须详细制订方案,如上所述,通过与各党派、各大利益集团协商、妥协、合作,经充分酝酿,进行修改后,由议会作出决议。所以,重大问题由少数人专断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在瑞典,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每年新生效的法律、法规、条例多达数百项,总共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典,竟有97个区法院,6个受理上诉法院,还有课税事务法院、公共事业法院以及审理水力、住房、商业、土地及劳资纠纷等事务的法院。
详细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系统也很发达。不但各项的福利都法律化、制度化,一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都法律化、制度化。比如瑞典的福利制度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凡是应该得到的各项福利待遇和国家的帮助而没有得到的,可以到法院起诉,有接受这种起诉的特别法院,叫公共保险法法院,全国共有三个公共保险法法院,斯德哥尔摩还有一个全国最高的公共保险法法院,凡对地方公共保险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到那里,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而没有尽到的,比如说,偷税漏税等等也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依法治国突出的表现在,瑞典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公开超越法律,不但部长和总理,就是国家机关也都可能成为民事、刑事的被告和原告。瑞典的刑罚很轻,犯罪率却很低。瑞典早巳废除了死刑,最高刑期只有12年,以这样轻的刑罚维持这样好的社会秩序,真是令人吃惊的。他们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是,严格地依法办事,做到不纵不枉。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罪犯的感化教育。瑞典有两个重要的国家机关,一个叫作国家监狱与刑事犯感化所管理局,它主要是管理监狱并致力于对已判刑关押的罪犯实行感化教育和智力培训,另一个叫作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这是由国会各政党与政府部门的代表组成的董事会领导的,目的在于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促进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内的犯罪的预防工作。
瑞典模式的意义和几点思考
1意义。瑞典人对瑞典模式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上面提到的拉尔松在87年写的文章中强调瑞典模式的特殊性、民族性。他认为瑞典模式会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好象是个刻板公式,似乎瑞典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他说,更为严重的是,瑞典模式这种说法,会使人把它当成可以到处照搬的公式。所以,他的强调不无道理。尽管照搬别人的模式是不行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研究"瑞典模式"。它对我们到底有多大启发,就要经过我们的了解,研究,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正因如此,我们就应该重视研究各国的经验,其中特别是瑞典的经验。
瑞典模式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它有特殊性,但它也有共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它的共性:第一、斯堪的纳维亚那几个国家,包括丹麦、挪威和它的情况差不多,福利搞的也很好,许多方面的情况也相近,所以,它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代表。第二、福利国家在欧洲是一大批,它代表了一大批所谓福利国家。第三、它是所谓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主义的"橱窗"、榜样,总的来看,它代表了一大批信奉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第四、它还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瑞典模式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共性,研究它是有重要意义的。
2几点思考:
第一、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问题。能不能把瑞典的试验看成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一种探索?在资本主义内部能不能产生社会主义的因素?过去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过去苏联包括我们,把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绝对化,认为只有一条十月革命的道路,只有暴力革命的道路,一概否认社会民主党的试验。
拿瑞典来看,高度发达的生产社会化,高度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加强和完善了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的市场调节和过份的垄断缺陷,保证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的国有化程度不高,但公共部门是很庞大的。工人群众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的管理,当然尽管工人的权力还要经过斗争, 由阶级力量的对比,各个方面的条件来决定,但是,它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企业的管理。政府对收入的再分配,社会福利措施的发展,这就拉平了贫富的差别,三大差别接近消失,文化教育的普及以至民主政治,等等。这一切说明它已经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要经历很长时间,这个过程从整体上来看,是非暴力的、和平的,当然会有曲折的。
第二、对社会民主党、社会党怎么看?过去说它是叛徒、资产阶级代理人、资本主义的管理者。斯大林说,社会党是社会法西斯,甚至说"左翼更危险"。我们党对社会民主党基本上也持否定态度,说"社会党不是社会主义政党。除了个别的左翼以外,它们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一种变种。"还有,1986年有一个出版社出版了《资产阶级政党及其制度》一书,把战后西欧以及其它地区的社会民主党说成是"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或主要工具",它举了德国、法国、英国工党、荷兰、挪威、瑞典、瑞士、意、葡、丹麦、冰岛、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大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等。显然,这是值得研究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冲破了多年来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在各个领域清除极"左"思想的影响,对社会民主党的认识和策略有了较大的变化。胡耀邦同志曾经说:"许多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是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为维护和平,争取社会进步和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情况各不一样,很复杂,但一般说来,社会民主党,象瑞典这样的,它到底是一种保守势力还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变革力量?这在苏联和许多国家是有很多争论的。应当说,社会党是在对西欧进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可能起先锋作用的各种力量之一。
第三、关于劳资合作和阶级合作的问题。在瑞典,劳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斗争、对抗、冲突,也有团结、合作。社会民主党在指导思想上,从最初起就不把两者看成是阶级敌人,而看成是争取社会进步的伙伴,认为两者有共同利益,所以他们在处理劳资关系上,有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不能说在瑞典劳资关系已经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剥削并没有根除。不过要看到,劳资双方既有差异和对立,又有共同利益。过去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劳资双方只能对立、对抗,而不能合作,如果说能够合作就是修正主义,至少是阶级斗争观点不强。其实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因此认为劳资双方只能对立不能合作,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关于阶级合作的问题。瑞典社会民主党在阶级合作政策上之所以有成功的地方,是因为它较好地处理了各种关系,协调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使得阶级关系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这种合作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间阶层,农民阶级等等)的力量对比与平衡,并以在不同程度上照顾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为基础。尽管各个阶级在合作过程中抱有不同的动机、态度,也会出现分歧和斗争,但是,事实证明,这些分歧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从而保证社会福利制度的稳定性。阶级合作同阶级投降不能划等号。阶级合作是不是没有阶级斗争?应该说,正确处理矛盾、解决矛盾,其中就有斗争。奥地利社会党前主席克赖斯基在他写的一本书中说,我们这里是"谈判桌上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升华"。他说: "我们工会所以接受社会伙伴关系,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所取得的任何一种妥协都比他们通过损失严重的斗争所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过去因为有"左"的影响,使得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一谈到阶级斗争就是对抗、对着干、势不两立,一谈到阶级合作就认为是"阶级投降"。从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行的阶级合作的政策来看,在社会民主党执政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妥协和让步, 工人得到了实惠,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在社会上保持了有利的地位,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没有被损害,却造成了有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好势头。当然阶级合作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和消灭阶级本身,这还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四、关于革命和改良主义的问题。讲一下瑞典左翼党对革命的看法。1986年5月29日瑞典左翼党的党纲委员会主席史文松曾说:"那些认为左翼党人是钻在地下室黑暗角落里密谋推翻国王和资本家的人,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在瑞典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只能在现行宪法范围内,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实观"。所谓革命"就是指在瑞典宪法范围内对社会权力关系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绝无对社会密谋进行破坏性干预之意"。他认为左翼党对革命的看法与社会民主党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还有,西欧有的共产党对改良主义有新的提法。他们说:"今天改良主义和革命这一对矛盾已经不是19世纪的一对矛盾了。""必须超越以一种传统压倒另一种传统的做法,找到左翼的重新组合。"因此,我们绝不能像从前那样只从贬义的角度来看待改良主义。必须对改良主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
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读《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
nullnull吴 江 (作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责任编辑:苑 捷)此文刊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此杂志中共中央编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的杂志。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瑞典王国,在1889年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称海盗之国,居民多为海盗及西欧国家流放的罪犯及其后裔,其经济状况比1917年十月革命时的俄岁斯还落后得多。从1920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开始执政直到现在,虽然执政儿度易手,但大多数时间还是社会民主党执政,在此期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把瑞典从一个落后国家建设成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第二位的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位是瑞士)从社会福利来说,则是第一位,标志着分配的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以上是刚读到的《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中所写的(以下简称《考察纪要》)。这篇《考察纪要》的作者杨启先同志曾于1985年和1988年两次赴瑞典进行考察,其得到的总的看法是:"多年以来,对于瑞典式社会主义,我们不仅是一直视为异端,持严厉批判的态度,而且时至今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肯定的少,否定的多。其实,这是不够公平的。如果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除了其在政治上的是非暂时还难以作出一般都能够接受的结论以外,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无论是促迸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的提高,还是实现分配公平、社会公正、保障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应有利益等方面,其成就都是很大的。" 这篇《考察纪要》发表在一份发行量不大小刊物上,而且标题写明是"迟到"(即20世纪80年代的考察直到2002年3月才整理发表出来这表明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至今仍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我肴来《察纪要》既然经发表,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实无回避之要,完全可以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讨论和评论,尤其在理论上。 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表述 在埋论上,还是应当从1848一1850年法;西革命至巴黎公社事件以后的形势说起。这就不能不多费些篇幅,然后再回到瑞典模式这个问题上来。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很长一个时期,苏联的理论家们一直把巴黎公社说得神乎其神,把它奉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个典范,事实上并非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以后的一个时期,确曾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革命形势巳经来临,因此积极为此从事活动。但是经过1848—1850年法国革命的失败以及资本主义儿次平安度过经济危机并且生产力还得到长足的发展的事实,他们开始觉察到事情并不像他们原先估计的那样,革命肘机还没有成熟。马克思1850年在总结法国革命经验时就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俞。"1所以当1871年普法战争中巴黎工人阶级趁抗击外敌反对"资产阶级投降行为之际举行起义并采取社会主义措施(主要领导者为拉萨尔派邗蒲鲁东派)时,马克思并不赞成,认为时机并不成熟,但当巴黎工人起义发动起来以后,马克思不是泼冷水,而是热情支持并歌颂巴黎工人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气概,认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同时还深刻总结了第一次工人阶级萆命的 经验教训,提出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性意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时候说厂这样一句话:"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渍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2这就是说,工人阶级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以及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完全要看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的新社会因素如何而定(主要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政治民主化以及整个文明达到足够的水平)。 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的主要精力用于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及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指导实际运动的责任大部分落在恩格斯的肩上。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的贲任自然更加重大了。直到现在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十月萆命和列宁逝世以后,我们又从苏联接受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这个提法实际上淡化了恩格斯(虽然没有否定恩格斯),我想,如果列宁还活着的话,他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提法。《考察纪要》的作者告诉我们,他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口中听到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提法,我想,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总不能将马克恩和恩格斯分开啊!“列宁主义"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要讲到,这里嬖说的足,恩伯斯坦在恩格斯逝世以后如何在运动中贯彻他们的主张,这是恩格斯一生中最灿烂的一页,在他最后几年的岁月中,他始终与国际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正像我的朋友徐琳主编的《恩格斯与现时代》一书所指出的·1870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曾一度转人低潮,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工人运动才逐渐活跃起来,马克思主义才得到广泛传播,茌这个基础上,欧美许多国家——丹麦、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挪威、奥地利、瑞典、瑞士、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成立了工人政党,这时的工人政党多定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党或工人党,没有定名为共产主义政党的。这也和恩格斯当时的观点有关。1894年2月恩格斯在写绐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须更确切的表达时才用它。即使到那时也需要加以注释,因为实际上它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3这个问题还有一段历史,这里不赘。1898年7月,由恩格斯倡议·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带头,召开有22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第二国际”的组织。其实这个组织完全是松散的,并没有任何领导机构的设立(此前被后人称为"第一国际"的国际工人协会还设有一个总委员会),连定期集会的制度也没有,各国党确认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思想基础,但都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说到这时候的指导思想,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l894年(即他逝世前一年)写的《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一文,这篇文章提到他们自1848年以来对萆命形势估计的错误时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时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条件,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最新的经验,重新考虑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策略,着重提出工人阶级应当把利用普选权作为丁人阶级“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并且说明:“共产党宜言》早已宣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声明,我们的同志绝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恩恪斯说明:这当然包括暴力革命权在内——吴按),须知革命权总是惟一的真正。历史权利"4 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负责人之一李卜克内西这样评价恩格斯:"他既是指路人,又是带路人,既是领袖,又是战士。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5历史证明这个评价是完全公正的。 恩格斯逝世前后数十年,资木主义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政党也大多处于公开活动时期,能够尽最利用普选权这一武器。进人了20世纪,资本主义重新遭遇危机,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造成"第二国际"的大分裂——出现了所谓"保卫祖国"派和"变帝困主义战争为国内萆命战争"派的对立。后者是列宁提出的主张,当时除俄国在列宁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外,从1918年到1923年,芬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相继爆发了革命并取得了短暂的局部的胜利·但最后都归于失败。唯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于是产生了"列宁主义"的称呼(这是列宁逝世后的事情),并有"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对立。从此,就有"列宁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第二因际正统派)两个派别。随之,也就有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 这里不谈上述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其中反对修正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也不谈苏联社会主义和基本上属于同一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困家的成败得失及其获得的经验教训,这些,在中国社会主义进行改革获得成功和苏联解体似后,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这里只想概括地谈一谈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这也只能算是引言(因为这里也不是专谈西欧社会主主义运动,那需要另写一篇专文)。世界大战后,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23年"第二国际"恢复活动,并改名为"社会党国际"。从这时起·西欧工人运动就形成了这两股势力:即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社会党之间)的对立,但优势和主要影响在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方面,因为它们不但吸收了绝大部分工人,而且其理论和活动比较适应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中间阶层和知识分子的心理,资产阶级也比较能够接受。且不说这两股势力之间又斗争又合作(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合作曾是主要的)的复杂情况,就是社会党国际范围内从事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等本身也很复杂,它们除了一概否定暴力革命和一般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以外,各党的主张并不完全一致。初时大致还能奉行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时由恩格斯揩导制定的德围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后来则是各走各的路:有的比较激迸,有的比较温和;有的党继绥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有的党则放弃了这一旗帜而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也在其内),并主张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多种途径;有的尚称自已是工人阶级政党,有的则称自已是人民的党或民族的党;有的主张同本国共产党合作,有的反对这种合作,等等。一些党曾不止一次地改组或重建,其倾向也前后不同。但是总的说来·1951年社会党围际重建时发布的宣言大致可宥作是一种代表性倾向,这个宣言说:"不管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还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的启示,或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分配、生活美好、目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这里没有明确写明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但是20年代的《社会党困际成立宜肓》曾是肯定这一目标的,并说明:"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把人们从对占有或控制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依附中解放 出来,它的目的是要把经济权力交给全体人民,进而创造一个社会,使自由人能以平等的地位在社会中共同工作。" 所以,总的方面是不是可以说: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或称"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都一样)是在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十月革命不同的道路)呢?或者说,是在资本主义胎盘内逐渐培育社会主义新因素,以便渐进式地(由量的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最后质变)创造出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新形态来呢?我看可以这样说。当然,这种创造往往是试验性的,不会步伐整齐或呈直线上升趋势,随着形势的改变或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会有反复,有时前进,有时又后退。但有一个特点:即已经前进了的阵地即使在后退时也往往不会再全部丧失掉(例如:关于福利政策和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这里我举出两个例子也许有助于说明问题:一个是关于英国工党从1945年开始进行的一场改萆;另一个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考察纪要》向我们介绍的瑞典模式。 关于英国1945年开始的那场改革(被社会民主党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这里只简要地说几句。那是在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残破不全的情况下由英国工党领导进行的一场社会结构改革,主要措施是:矿山、发行银行、交通运输、地方供应企业及钢铁生产等实行国有化,即属资本主义国家所有,使经济领域中的国有成份达到20%;通过级差明显的累进所得税,使总收人的2/5通过税收由国家实行再分配;采取所谓"全民福利"的方法,对所有人实行疾病、事故、年老、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等广泛的保险,并对所有的人提供免费医疗。1948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从此,"福利国家"之名流行起来。根据确实的材料,当时斯大林同英国工党左派拉斯基的一次谈话,甚至承认这种改革可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之一(因此,1951年苏共曾帮助英国共产党制定和平过渡的纲领),但是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霓要的方面,这种改萆同时又使当时破败不堪的资本主义秩序得以稳定下来(按:此项改革当时是经美国默许并由美国资助进行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谈《考察纪要》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瑞典所采取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了。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概况 受苏联宜传的影响,我们一向对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见颇深。其实,直至苏联消失为止,他们从末向我们客观地如实地介绍过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真实情况(包括西欧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不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而是一概加以否定。我在这里首先想说的是:其实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复杂而且多种多样,各国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瑞典并非处于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而只裎作为其"四肢"("心脏"和"四肢"是马克思的提法),离资本主义强权角逐的中心地区较远,所以其社会变萆较能自主进行而不受或少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影响。这里要特别指出一点·欧洲1923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所属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人党等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解释原则上许多方面和马克思主义不同,尤其主张"思想多元化"。瑞典的社会民主党虽然也承认"思想多元化",但它仍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作为自己的主要指导思想。这是其特点和优势之一。 对于人们很想了解的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状况,我在这里只是根据《考察纪要》就其要点分题加以引述介绍,即采取"述而不作"的方法。我劝读者能耐心读下去,切不可放过了解这个异邦社会主义的机会。 关干瑞舆社会民主党和瑞舆社会的性质问题。《考察纪要》写道:"我们一直认为,瑞典社会民主党是一个修正主义的党,瑞典社会是一个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考察中,我们曾经非常直率地提出:他们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党和什么性质的社会?他们明确地回答:时至今日,他们自己仍然认为,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政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主要埋由是:从瑞典社民党的历史看,在1889年成立时,他们就没有目己的党纲党章,而完全是一字不变地采用了当时由恩格斯创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纲党章。我们访问时,他们虽然正在酝酿第七次修改党纲,但在其散发的修改党纲的宣传资料中仍然载明: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但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主义;阶级基础是广泛的,但主要是工人阶级。只不过是明确了工人阶级不仅包拓蓝领工人,也包括白领工人。……为此,他们还特地邀请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党史展览馆。从展览馆的照片陈列次序中可以看出:第一位是马克思,第二位是恩格斯,第三位是拉萨尔,第四位是瑞典社民党最早的领导人布篮亭。……¨在我们同瑞典社民党的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者交谈中,他们特别强调说:他们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有条件的,即在前面必须加上"民主‘两个字,完整地说应该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加民主两个字,他们宁肯你说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愿你说他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那种社会主义社会,是代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就意味若不能获得群众的选票,就不可能上台执政,并推行社会主义的政策。" 关干瑞典的经济性质。《考察纪要》说:"瑞典经济的性质,用他们的话来说,既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公配混合;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混合。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混合。为什么社会主义耍实行混合经济,他们还以他们党的自身经历,向我们讲了一段很深刻的历史教训。 "据他们介绍,瑞典社民党1889年成立 时,瑞典还是当时欧洲最洛后的国家之一,人们连最起码的普选权郡没有。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党的水平低,成立肘提不出自己的纲领,只好全盘采用了当时恩格斯领导制定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纲党章"该党纲明确规定,政治上将通过民主选举,和平过渡取得政权;经济上将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管理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在政治斗争目标方式的提法上虽儿经变化,如开始提的裔斗口号是。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有了普选权以后·改为提出。为争取迸人议会面斗争‘;有了议会成员以后,又提出。为掌握议会的多数而斗争‘。但纲领中的上述经济目标始终没有变。到1920年选举,社民党和保守的人民党议员加在一起超过了议会的多数(对立面主要为同皇室有关的议员),但社民党的议席超过保守党,两党遂组成联合内阁上台执政,并由社民党的党魁出任首相。因为内阁是以社民党为主,社民党就有条件推行党纲中规定的经济纲领,开始用收购赎买的办法,在全国搞起来了一大批以国有制为主的公有制企业。但由于没有能够解决公有制企业如何处理好的问题,很快就导致了企业活力下降,效率效益不商,经济出现了不应有的困难。在1924年的选举中,社民党的选票大幅下降,随即被迫退出内阁,由保守的人民党上台执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此把党的执政权也丢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冷静下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全党上下讨论,得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瑞典社民党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政党,必须坚持搞社会主义,但搞社会主义,所有权的社会化,不是一个根本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分配的社会化即对社会财富如何进行公平分配以保障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利益。与其搞大量的公有制企业,国家投资很多,付出精力很大,但效率效益普遍不高,创造不出很多财富,要公平分配也没有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那还不如除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以外,不搞那么多公有制企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私人个业去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由政府合理分配来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更为有利。对于私人企业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弊病,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克服和解决:一是通过工会势力在基层进行必要的斗争;一是通过议会立法从上层加以限制。并且根据这一结论,修改了原来的党纲党童。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到1932年大选重新掌握议会的多数而上台执政,一直连续执政44年,到1976年才又被保守的人民党夺去。在此期间,他们把瑞典从一个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发展建设为世界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第二位的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位为瑞士)。从1976年到现在,虽然政权儿经易手,但大多数时间还是社民党执政。到20世纪80年代末如年代初,其全部国民财富的社会化分配部分,按国家财政收入一田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达到57一58%。从而有条件把瑞典建成为一个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多的国家,便分配社会化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到了淋漓尽致。" 关干瑞典实行的分配原则。《考察纪要》说:"瑞典的分配原则,据他们介绍说:是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劳动效率的提高,又不能让分配差距过于悬殊,有点类似我们近些年一再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意思。其主要的做法埕:在初次分配中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即对劳动多、贡献大的人,必须做到多得;反之,只能少得。但在冉分配中,要进行合理的调节,以做到最终分配的差距不致过大。因此,至今他们全国除了极少数优秀企业家,如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老总那样的人物,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克朗以外,绝大多数人实际收人的差距都不是很大的,如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比一般职工的工资,在税前的差距可能达四、五倍,但税后往往只有两、三倍。特别是他们除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级别津贴和职务消费,应该说这个比例是很小的。所以,他们在介绍时说,瑞典的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中可能是最小的;一般所谓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在瑞典可以说已基本消除。对此,开始我山"l还半信半疑,但经过到几类居民的家中实地观察以后,感到确实已大致如此。" 关干瑞典的福利制度。《考察纪要》写道:"瑞典的社会福利,人所共知,在世界各国巾是最多的。即除了同其他西北欧国家一样都有法定的四大保险:退休养老、公费医疗、失业和工伤以外,还有这样那样名日繁多的各种社会福利项目,以致人们把他们形容为。从摇篮到坟墓"都有福利的国家。根据我们考察所了解的一些事例看,可以说确实是。名不虚传‘。如:(1)在养老方面,一个劳动者如果退休了,不仅可以依法定期领取足够生活的退休金;而且,年老了生活日理困难,还可以住进国家举办的养老院,除了可以免费就近享受各种医疗护理外,其生活条件不比我们现茌的"三星‘级宾馆差。(2)在失业方面。一个劳动者如果失业"了,不仅可以定期领取法定的失业救济金,而且可以免费通过困家举办的职业介绍所,在全困范国内帮助其介绍新的工作。如果新的工作岗位同其技能条件不符,可以免费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种培训。如果新的工作岗位同其现在的居住地不在一地,国家还可以资助绐部分搬家费。(3)在教育方面。不仅人人郡可以享受终身免费教育,而且法律规定,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只要有一个外籍子女在上学,学校就必须为其配备一位‘母语‘教师,当然一般不是专职的,但每月必然为其讲一定时间的。‘母语‘课。大学教育,从大校到毕业,虽然有一定学年,但法律规定,只要学生认为找不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不愿离校,就可以继续免费读下去。因此,据他们讲,现在每个学校几乎鄱有一批连续读了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大学生。(4)在生育方面。一个妇女生了孩子以后,不仅可以享受长达一年半的带薪假期,其中一年为100%,半年为90%。而且在第18个月时,如果检查确认又怀孕了,还可以继续享受90%的带薪休假,一直到孩子出生,重新享受18个月的带薪假期。同时,夫妻双方可以协商,如果女方工作比较重要,不能或者不愿在家休息这样长的时间,也可以由男方代替在家休假。(5)在监狱方面。对于被拘留者或者正在服刑的犯人,不仅一切生活开支国家全部供绐,而且每月还要发给一笔虽然不是很丰厚、但也不是很少的现金津贴。正因为有上述这些社会福利,使金国每个公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因此·瑞典 的社会风气普遍良好,生活安定,秩序井然,真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样子。据我驻瑞使馆同志介绍,我国在瑞建馆几十年来,在瑞的工作人员,还很少遇到过被偷窃的倩况。 "尚然,任何事物郗有。两面性‘,端典的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从我们接触和听到的一些情况看,至少也带来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与矛盾。一是,这种高福利制度,是靠高税收来支撑的。因此,瑞典现在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到了全国CDP近60%,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最高的。即整个社会财富,差不多3/5都被国家集中去了,留给企业和居民支配的比例太小,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最高的一档曾经达到过80%以上(现在还在70%以上),等于劳动者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绝大部分自己得不到。导致企业和单位在需要完成紧急任务时,除八小时以外职工一般都不同意加班,认为加班增加的收入,自己得不到多少,不值得。有一些高收人的居民,如80年代初瑞典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博格,因不满瑞典的累进税率太高而不愿继续在瑞典居住,跑到英国定居去了。二是,这种高福利制度,很容易被人钻空子,利用它来获取自己本不应得到的利益。如我们在访问中曾造访过一户所谓最低收人的工人家庭,就发现了这方面的一个问题。即这家人已经有了三个女孩,但女主人又怀上了。我们感到很奇怪,就向男主人提问。他答复说,我早核计好了,我妻子在家生孩子最划算。这不仅因为,生了孩子有一年半的带薪假期,满18个月时如果又怀上了孩子,还可以继续在家带薪休假,等于我妻子长期都可以休假在家,管理种种繁杂的家务;而且瑞典政府鼓励生育,对多生孩子实行累进补贴制度,多一个孩子每月至少将多得1000多克朗的补贴·还免交所得税,这样可以明显增加我家的收入。当我们又问他:那对你有没有什么损失呢?他开始说:没有!待想了一会儿才说,也有,那就是不能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旅游,因为带上老婆孩子一大堆不方便……这些情况说明,瑞典这种太多太高的社会福利制度,也还有合理调整改进的必要。" 关干瑞典的杜会公正。《考察纪要》说道:"瑞典的社会,从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和接触的种种事实来宥,要以说是比较公正的。在许多国家中往往盛行的等级特权、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所见所闻确实不多。为什么瑞典的社会能够做到比较公正?主要是: “I·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限制了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例如:法律曾经明确规定:除国王以外,任何人包括苜相在内,外出时郡不能配带箐卫。正因为如此,瑞典首相也就是社民党的主席帕尔梅,在1988年底我们去考察前不久,在下班后偕夫人乘地铁到斯德哥尔摩最热闹街区的一家电影院看电影,看完出米顺人行道步行回家,正准备进人地铁站时,被一个来历不明的凶手枪杀,据说至今还没有破案。从此以后,才修改法律,规定首相外出也可以带罾卫。我们去时看到,人行道上的血迹还在,还不时有人自动地把鲜花放在有血迹的地上,以示哀伸。 "法律还明文规定:全国只有议长、首相、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少数几位领导人,国家才配绐公务专车,其他人一律只能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用自已的车代步。这不仅大大减少了政府部门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而且也杜绝厂利用公车办私事的种种不正之风。 “法律还具体规定:什么级别的领导人,在对外公务交往中可以接受礼物的限额。这一条,我们曾经有过一次亲身体验。1985年,我第一次随体改委代表团去瑞典考察,对方主要的接待单位是工业部。在我们去会见工业部长(一位女士)时,礼节性地送绐她一对北京出产的七、八英寸高的最泰蓝小花瓶,作为纪念。她打开包装盒看后很惊讶地说:真美!但随即叹了一口气说:很可惜我不能拿问家,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出来后问我驻瑞大使馆陪同会见的同志才说:他们法律有规定,部长级领导在外事活动中,接受礼物的最高限额不能超过100克朗(约300多美元),这个花瓶在北京不值多少钱,但在这里估价可能会超过l500克朗。因此她不能拿问家,只能摆茌办公室里欣赏。只有在她离职时,新来的部长表示,这件礼物如果你喜欢,可以带走!她才有可能拿回家。” “2·公开的舆论监督,有力地制约了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滋长和蔓延。在这方面,我们1988年底考察瑞典和奥地利时,在两国分别都碰到过一件具体的事例。在瑞典时,正赶上瑞典社民党一位中央执行委员(相当于我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当时全国工会主席的女儿,在不应该分绐住房的条件下分到了一套住房,被舆论曝光了,并公开批评这位工会主席是依靠社民党执政的特权搞以权谋私。为此,社民党中央专门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向舆论公开解释和表态,并由工会主席在会上据实说明:这件事事先他并不知"清,是他女儿自已搞的,当然,他也有教女不严之责,一定尽快皙促女儿把这套房子退出来,其问题按法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处理。从而才把这一事件基本摆平。” 关干政党和领导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考察纪要》专就这个问题写了他们在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政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党的生存危机,迫使各级领导与公职人员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和以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事务。瑞典在政治上实行的是所谓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政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不仅能否上台执政要取决于群众的选票,党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选票。因为,他们国家财政对各个政党都没有无条件的拨款,政党的经费来源,除党员交纳的党费和其他自筹的经费以外,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按照其进入议会的人数,定额拨给费用,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得到群众较多的选票,迸人不了议会,没有这笔资金,是很难长期存在的。因此,无论他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各项活动中,都势必要力求保持一种富而不奢、平等待人和社会公正的形象。例如:瑞典社民党虽然是一个多次上台甚至一次连续执政四十多年的大党,但他们的中央机关,在我们去访问的80年代末,还只有六十多位工作人员,一个哥德堡省的省委,工作人员只有五、六个人。当我们代表团去该地访问时,从 介绍情况、交流会谈、带领参观、导游一直到司机的任务,都由一个人全包了。而且据他讲,哥德堡省委所属有三、四百个支部,都分散在各个社区(因法律规定,党的组织是不能进人企业和单位的),他们每个月至少都要瞀遍去一遍,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或传达上级党的指示,所以是非常繁忙的。在1985年我随体改委代表团第一次去瑞访问时,也是在哥德堡,正逢一个星期天,该省的省长和议长在邻近挪威边境的一个山顶城堡里共同设宴欢迎我们,排场虽较正规·但吃的却很简单,而且吃完饭后在城堡内一个广场招待我们听刚从莫斯科演出归来的交响音乐时,从我们代表团全体成员到省长、议长,自始至终也没有摆一个座位,而只是同一般游览的群众一起,站着听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在归来的路上,当我们的汽车正准备上船过渡时,前面一辆车突然打不着火了,坐在车门口的议长(还是个腿瘸的人)和省长一句话没讲就率先跳下车去帮助群众一起推车,一直到汽车发动了才上车。其情景颇令人感动。 "他们的这种社会公正原则,不仅体现在处理国内事务上,对外国来宾也一样。如我们1985年去访问时,到斯德哥尔摩那天正好是双休日,城内住处不好安排,就把我们拉到市郊海边一个小岛上的一个工会的休养所里住。四周全是空旷的雪地,既没有围墙,也没有警卫,服务员也很少,而且对我们每个人只安排住了一间最多十平方米的房子,包括团长也不例外,只不过团长多了一间约十来平方米、儿张沙发就摆满了的会客室。据说这也是他们社民党主席、当时在任苜相卡尔松经常来此休息时所住的房间。双休日结束后,把我们搬到了城里,所安排的旅店不仅规模不大,设施还不及我们现在的三星级饭店。而且对团长也没有安排什么高级客房或套房,而是同其他团员一样只住了一个标准间。 "对于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社会公正形象,他们的领导人不仅在生时很重视,而且在逝世以后对后事的处理也很注意。如前面讲过1988年被刺杀逝世的帕尔梅,他生前不仅是瑞典的首相、社民党主席,还是社会党国际的主席,在欧洲和世界上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国内也有颇高的威望,对社民党和国家的贡献郄不小。但在遇刺逝世后,既没有给他建扩什么纪念堂、纪念馆或纪念碑之类,也没有给他修一座比较囊华的坟墓,而只是将他的骨灰埋在被刺街逍附近教堂后面的一个公墓里,地上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一块约四平方米用黑色大理石铺成的平面墓地,上面竖立着一块约一米高有帕尔梅签字的鹅卵石。据说这块鹅卵石原在帕尔梅的家乡,因为帕尔梅每次回家乡竞选时,都耍站在上面发表竞选演 说,故移此以作纪念。" 《考察纪要》的摘要到此为止,主要采取了抄录的方法。我想这对于了解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巳经可以说得其轮廓了。 《考察纪要》读后感 谈到读后感,首先先应当回顾恩格斯最后几年对于社会主义运动所表达的期望。恩格斯当然不可能预见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的种种新情况,更不可能预见到一场世界大战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点由西欧转移到俄国及经济落后的东方。但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原来期望的西欧社会主义萆命浪潮消沉下去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萆命的道路如何走这个问题重又提上了日程。运动不可能停止,但通路显然和十月萆命迥异。这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新记起恩格斯在1894年提出的重要策略——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利用普选权作为工人阶级新的武器"并且重申"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平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一一仍是适合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中战斗的工人阶级的需要的。当然,在十月萆命取得胜利、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重对立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运用这种策略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曲折的情况,这一点我在上面巳经提及,但是像《考察纪要》推介给我们的瑞典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及其获得的成果,至少说明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这种策略并非一无所获。因此,现在我们除厂关心我们白己所获得的社会主义自身的经验(包括检查、总结和改革自乡),同时也要采取科学态度虚心考察西方的运动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两者因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固然有不可比的地方,但也有某些可比的或可以互相参照的地方。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考察纪要》本身也记录了当时考察者的想法和感想,兹抄引如下: “通过这次访问,对瑞典社民党(和奥地利社会党)的情况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我们都感到收获颇大。但是,对于瑞典式的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究竟有什么异同?对于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修正主义与列宁主义、瑞典式社会党与苏联式共产党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分析与认识,也感到有些迷惑难解。为此,在当年访问结束回国的途中,路经巴黎时,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座谈,并邀请了几位我国驻法大使馆的同志参加。在会上会下的交谈发言中,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不谋而合‘的说法和感想,至今我还认为,很值得我们深思与参考。” “一种感想认为,第二国际理论与第三国际理论、瑞典式社会党与苏联式共产党,其所遵循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方法,都是对的或者是有道理的,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所代表的因情不同。前者即第二国际和社会党代表的,基本一是当时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比主选举的制度,一个党派有可能通过选举,掌握议会多数,和平过渡上台执政,从而推行自己的纲领和政策。上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多数国家的社会党(或社民党、工党),都曾经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上台执政、甚至比较长时期地执政,并推行种种社会改革的政策,对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制度的改良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后者即第三国际和共产党所代表的,基本上是一些当时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同家,不仅还没有建立起民主选举制度,而且掌握着政权的反动派武装到牙齿,有权力肆无忌惮地镇压各种革命力且。不通过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不可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推行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政策。但是,对于后者来说,有一点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就是:用武装斗争的办法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只是起不一个‘催生婆‘的作用,按照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实际上并不‘够格‘,即:(1)社会主义需要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不‘够格‘(2)社会主义要求有完善的民主法制不‘够格‘。因此,在通过武装斗争把社会主义政权‘催生‘下来以后,必须下决心抓紧补上这两课(这就是中国把自己定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是为了补上这‘两课‘,以便为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吴按)如果能够这样地认识这个问题,在革命成功建立起新的政杈以后,除非在外敌人侵的情况下,都要不失时机地集中糈力抓紧抓好这两个方面的。‘补课‘,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优越性,就有可能迅速地推迸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假若不是这样地认识问题,而是主观地认为,只要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了新的政权,自己就是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谁要是对此不同意或者表示某种疑义,就毫不留情地坚决加以排斥、打击甚至镇压。那就不仅很难建设成一个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而且可能变成封建半封建式的极权主义,像苏联过去的斯大林时期那样。最终不仅建不成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且会遭到广大群众与干部的反对甚至扬弃。 “还有一种感想认为,笫三国际与第二国际、苏联式共产党与瑞典式社会党之间的关系,有如天主教与基督教一样,两者的‘老祖宗‘都同出一家。只不过是:前着主张坚持按‘老祖宗’的原话(这种说法似可再议,前者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恰恰是不按‘老粗宗’的原话行事;所谓‘原教旨主义‘倾向是表现在另一方面。——吴按)一字一句地照本本办事,不得逾越,有点类似于一般讲的原教旨主义;后者则主张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不断进行革新与创新,以更有利于扩大并推行‘老祖宗‘理论的影响与主张,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现在看来,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至于如何看待这两种模式及其关系,是一个应当慎重考虑和仔细研究的问题,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到读者朋友的商见。 1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笫2版第l卷第470页。 2 《马克惠恩格斯选袋》第2版第3卷第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l版第39卷笫203页。 4 《马克思恩格澌选集》第2版第4卷第510一522页。 5 《恩格斯传》1983年中文版第559页。 (作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责任编辑:苑 捷)此文刊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此杂志中共中央编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