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教学大家谈(11):重新认识网络教学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3:19

网上教学大家谈(11):重新认识网络教学

中央电大 孙福万( 2006年05月08日

编者按 加强网上教学工作,提高网上教学水平,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综合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及时、便利和有效的教育服务,是电大保证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中央电大关于今年工作“重在落实”的精神,配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从291期开始,我们在推出“网上教学大家谈”系列文章,追踪各级电大的网上教学活动,推广各地电大网上教学的经验、成果,反映电大同仁对搞好网上教学的观点、建议。欢迎赐稿。
   
  网络教学是远程教学的高级形态。远程教学的所有矛盾在网络教学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我记得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指的是,“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因此,深入解剖网络教学的内部机制,对于认识远程教学的普遍规律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

  网络教学有许多称谓,如“网上学习”、“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等。关于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描述也不少。在这里,我仅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师生距离的虚拟性。

  按照基更的描述,远程教育以师生间的“准永久性分离”为基本特征,但在网络教学中,这种距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说,对于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来说,师生间的距离更多地表现为物理上的距离的话,那么,在网络教学中,这种物理距离不再具有意义,先进的网络技术(比如“双向视频会议”和“视频聊天室”等等)已经使得“远程面对面”(基更语)变成了现实。换句话说,传统远程教学中的距离是一种“实在的距离”,而网络教学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虚拟的距离”。在网络世界中,身在同一个城市或者远隔千山万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时“物理距离”几乎趋于零。而“虚拟的距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理的距离”,这包括师生之间的知识理解上的距离、学习方法上的距离、学习态度上的距离、情感交流的距离等等。由于“心理距离”在网络教学中的日益凸显,和传统远程教学相比,我个人认为,网络教学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向传统教育复归的倾向。

  已有学者指出,远程教育中的距离虽然以“物理距离”为基本特征,但其最深层的距离恐怕还是由此导致的“心理距离”。克服“物理距离”,光靠技术就可以解决;克服“心理距离”,那就是教育学的任务了。按照基更的说法,此即“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传统远程教学受制于技术问题,曾经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师生间的物理距离问题,在心理距离方面仅以解决知识传授为主;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后顾之忧”已不复存在,“远程面对面”的出现已经和面授教学区别不大,而知识的传授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不再是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像知识的理解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乃至于学习心理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就变得更加突出、更加醒目了。这些问题,以往只在传统面授教育下才被重视,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又不得不重视这些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样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就此而言,我完全同意宁波电大夏永富校长的说法,网络教育绝对不是技术教育,实际上它已经开始了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宁波电大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

  在信息时代,单纯依靠“教科书(textbook)”或者“教材(teaching material)”,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由此“教学资源”的概念开始流行开来。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获致大量的、源源不断的信息(有人称之为“海量信息”或“暴量信息”),这就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说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囿于资料的搜集问题而失败,那么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这个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鼠标轻轻一点,你所需要的资料就到了,而且你还可以任意复制、粘贴它们。所以,有人将基于internet的学习叫做“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也可径直叫做“资源型学习”。

  面对这种情况,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学资源必须保持“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和远程教师来说,我们的任务似乎就剩下了两项:一是给学生主动筛选某些资源,使之进入课程、进入教材,并据此引导学生学习,这指的是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那些教学资源;二是提供寻找教学资源的通道,即将一些扩展性的资源和自己的课程进行链接,引导学生在该领域中自由地选择、组织和整合教学资源。按照台湾空中大学杨家兴教授的说法,也就是“线上教材的制作”和“线上教学的带领”(《线上教学的带领》)。因为网络上的资源是无限的,所以在精心筛选资源的基础上,保持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即时更新”将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们制作的某些“网络课程”,有将教学资源“固化”的倾向,在开放性方面是有欠缺的。我个人认为,倒是中央电大的“课程主页”以及宁波电大的“网上课堂”,由于是动态的,资源一直处在更新之中,其开放性的特征反而更明显一些。      

  3.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交互”(interaction)一词大家都熟悉。什么是“交互”?交互即“意味着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互的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人或者事物互相影响了对方。”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更进一步,陈丽曾经区分了教学媒体的 “隐性交互功能”和“显性交互功能”。像印刷媒体,录音录像媒体,“基本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而发生变化”,具有“隐性交互功能”;像计算机课件和网络课程,“允许学生对资源呈现的内容进行选择,甚至能够根据学生利用资源的学习情况,呈现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内容”,具有“显性交互功能”。网络教学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媒体,其“显性交互功能”的特征十分突出。

  在网络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这个特长呢?我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网络教学有三个阶段是必须经过的,也可以是说必须具备三个标志。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标志首先是吸引人,按照网络术语来说,即要有“人气”。也就是说,要做到将那些数量庞大的“观望者”吸引到你的课程教学中来,起码点击率、发帖的数量要上去。第二个阶段或第二个标志是提高“交互”的有效水平,也就是要有回帖,要有“交锋”,要真正地讨论问题。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三个阶段或第三个标志则是达到“教学理解”。这是我提出的一个说法,借用了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范梅南的“教育学理解”的概念,在《远程教育的意义生成》一文中有论述。我个人认为,“教学交互”并不是网络教学的目的,“教学交互”的目的只能是“教学理解”。教学理解包括知识性理解、价值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三个层面。只有这三种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才算是高水平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有没有一个完全区别于其他远程教学形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呢?我认为没有。在网络环境下,有些特点比较突出,但依然没有违背远程教学的规律,所以其教学模式应该是一致的。由于教学实践的发展以及面临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目前电大系统已经诞生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我这里就不想再总结什么“模式”了。所谓“教学模式”,我个人感觉,无非就是解决一个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要找到网络环境下如何教、如何学的共通点,就够了,至于叫什么名字倒是无所谓的。

  1.如何教?

  (1)导学。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已经不是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其权威地位下降了,但相对于学习者,教师在处理信息和知识的经验方面依然具有优势。因此,网络教学中的“教”首先对学习的指导和引导,主要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与特点、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对教学资源应用的指导以及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讲授和辅导等等。电大教师作为“主持教师”和“责任教师”,其主要作用就在这里。这里要指出的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指导,要比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指导更加重要。

  (2)助学。网络学习作为远程学习之一种,师生分离是其特点,因而学习者需要一些特殊的帮助。 “助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学习支持服务”或“学生支持服务”,内容包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网络环境、教学资源,进行选课指导、语音答疑、网上答疑、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等。凡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不是直接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一切问题,实际上都属于“助学”的范畴。回顾远程教育的历史,“学习支持服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源自1978 年英国开放大学的西沃特(David Sewart)发表的《远程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一文,他不赞成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教学包”能取代教师、完成教师在面授教育中的所有功能的观点,而提出了“咨询”和“教学辅导”在远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在看来,这两条依然是“助学”的核心。

  (3)促学。对中国远程学习者的研究表明,目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普遍表现为:外部动机较强,内部动机较弱;间接动机较强,直接动机较弱;学习动机总体强度较低(《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激活》)。更有研究者直接指出:“(远程)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占主导地位,而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到兴趣的内在动机却相当薄弱。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西北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报告》)这里所谓“外部动机”(或“外在动机”)就是指学习者仅只对学习所能带来的功利性后果感兴趣,这似乎成了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光是“导学”和“助学”当然是不行的,依赖于学生完全的“自学”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有必要的相对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监督、检查,比如宁波电大制订了关于学生上网学习的规定,其他电大也有实行“上网卡”制度、学习小组制度的,就很有作用;同时还要有相对软性的教学管理规则,比如某个学习阶段的简单测验、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某项技能的选拔赛等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2.如何学?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主动 ·合作 ·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种学习类型: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实这也正是网络教学乃至于远程教学所应提倡的学习方式。我将其归纳为“自学”、“互学”和“问学”。

  (1)自学。自学主要是指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及其他多种媒体资源,借助教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觉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自行获取教学资源与信息、自觉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包括网上答疑)、最后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可见,所谓“自学”重在“自主性”。因此,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以主动进取的态度进行学习。我们知道,远程学习者是在与教师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所以自主学习的精神是第一重要的。因此,“自学”所强调的主要是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2)互学。除了“自学”,还要“互学”。“互学”即“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要懂得和其他学习者展开合作研讨。我们知道,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合作”不仅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习本身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远程教育条件下,自主学习固然是第一重要的,但和其他同学进行必要的探讨也是绝对必要的。比如,参加目前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学习的学生就都组建有“学习小组”,实践证明就是一件绝对有益的事。在网络环境下,同学之间在课程论坛上互相讨论问题,互发电子邮件,甚至建立“QQ群”的不在少数,这不仅有利于学习,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是克服远程教学所固有的天然缺点所应该大力提倡的。就目前的实际来说,应该建立管理制度保护、改善和促进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深入开展。

  (3)问学。“问学”即“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学习者要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像做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习。我认为,“自学”和“互学”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上的要求,“问学”才是学习目标上的要求。远程学习者以成人为主体,电大教育以“四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带着问题学习、以问题作为学习的驱动力,是必要的,也是应该提倡的。我们主张,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将一门课程化为一个个的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和自己工作中的一个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索、进行解答,并由此能够生发出新的一个个更深层的问题来。这才是学习的高境界。比如,在网络教学中,一个一个的帖子,就应该变成一个一个高水平的问题。当然,这里的“问”也是“学问”的“问”,善于提问不仅是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品质。

  3.如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教和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过去有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与“学”绝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所谓“教学相长”。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客观实际和内在需求,寻找到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那种“最近发展区”,不仅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这样,恐怕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宁波电大的网络教学实践表明,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个“最近发展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网络教学要坚持个性、坚持特色

  关于如何实施网络教学,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网络教学的具体实践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答案。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坚持教学特色,或者坚持个性化教学也许是很重要的。我所说的教学特色,包括课程特色、教师特色和技术特色三个方面。

  1.课程特色。

  网络教学是以课程为单元的,因此网络教学实际上就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的课程教学。而每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同时学习对象也有很大差距,因而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来传递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自然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网络教学实践来看,趋同性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要体现课程特色,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内容上,恐怕首先要讲清楚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和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程、本学科的“问题域”在哪里?其“问题意识”源于何处?或者它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视角是什么?只有从这些线索出发,才能把握这门课程的内部逻辑或理论框架,进而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所有的教学资源,也不过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不同形式而已。二是在课程形式上,要找到最适合表现这门课程的媒体形态。我们知道,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将任何其他媒体整合其中,因而其媒体形式是异常丰富的,但正因为媒体形式太过丰富,我们反而会迷失方向,因此在这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也是适用的。实际上,有的课程以搜求尽量多的文本资源为主,有的课程以搜求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为主,有的则以开展虚拟实验为主,有的则以在课程论坛开展网上讨论为主。体现课程特色,就要有一种“主打”的媒体或“主打”的教学形式,或者要对媒体的梯级和重要次序有所区分。

  2.教师特色。

    在网络教学中,我愿意特别强调一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特色。在常规的面授教育中,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叫做:“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程。” 这就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师生关系的日积月累,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在传统的远程教学中,由于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的分离,教师的这种魅力往往很难表现出来——好的电视教材之所以凤毛麟角,就是证明。但在网络环境下,情况似乎有了好转的迹象。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最能体现人的个性的地方,你尽可以在这里充分展现你的教学个性,以此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央电大有一个胡吉成老师,他负责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电大在线”课程论坛上很有一些个人特色,所以受到了众多学子的欢迎。在我看来,宁波电大和上海电大的网上课堂,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教师的个人特色,为教师的教学个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如其中的“个人空间”栏目),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实际上,在网络教学的组织方式上,可以说一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课程取向,一种是教师取向。前者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学科内容、教学资源,后者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导学问题或者说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问题。过去我们可能比较重视前者,随着网络教学改革的推进,我想后一种取向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是必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新技术绝对不是主要的,出现一批“名师”才标志着网络教学的成功。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在“网上课堂”基础上开发“教师博客”、“教师网站”等等更具教师特色的网络教学新形式,或许是一个发展方向。

  3.技术特色。

  网络教学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没有技术,网络教学可谓寸步难行。因此,网络教学必须对新的网络技术保持高度敏感,要根据课程特点,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当然,在这方面同样要坚持特色。比如,电子邮件和课程论坛的引入,就曾经引起了网络教学的革命,这方面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同时,像QQ、MSN、“视频聊天室”等等新技术,在网络世界是很受欢迎的,目前网络教学中应用得还很少,就有必要改造之后引进过来。在一次网上答疑中,我亲见有两位同学互相讨论问题,因嫌不方便而要彼此的QQ号码。中央电大的教师和地方电大教师联系,包括我本人在内,经常是通过MSN进行的。最后,在E-learning之外,M-learning(“移动学习”)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很久,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引进M-learning同样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此文系作者2006年4月27日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宁波电大联合主办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术圆桌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稿)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