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马克思浅薄的唯物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13:48

 

小议马克思浅薄的唯物观 黎文生
2009-4-1 【作者注:看到一些人仍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里打转,忍不住写篇小文批批】


对世界与人生的本源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当然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物质是第一性很有道理吗?看来好像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知道,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并不是太久远的事情,在人类出现之前,哪来的什么意识?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第一,宇宙大得很呐,在可考据的地球人类出现之前,不可否认有别的智慧生物存在,在整个宇宙中,智慧生物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现在人类的认识还不能具体揭示。第二,对于“心”的认识,局限于人的意识心就显得肤浅了,儒家文化中,心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指宇宙中无始以来即存在的遍布一切的一种生发、变化、向上的主导性的力量(不是指运动),这种“力量”在一般物质为潜隐状态,在人类则表现得最为殊胜,当然不能否认可能有比人类更加高级的生命存在,但他们与人的本性相同。在心物方面而言,可用阳、阴分别表示心、物。儒家持心物一元论。

唯物唯心都有偏,唯心仅仅小偏,唯物大偏!

何故?

因为物是死的,心是活的,唯心主义偏于心,尽管有轻物蹈空之嫌,但毕竟强调人的灵性生命,灵性生命摆在第一位,是驾驭物的,物为我用,而非心被物役。而唯物,则强调物是第一性,心是第二性,容易心被物役,轻视人的灵性生命,人的生命,被看成是物的机械的运动,缺乏深层次的尊严,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实际的意志”都是“物质地机动化的意志”。在中华文化看来,那是否定人性,其创发的其他理论及实践都将大偏!

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称唯物辨证法,马的诸多论述中,其实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断获得“相对真理”,进而可以认识“绝对真理”,似乎并非心被物役,其实这种心容易偏于狂妄,因为这种心的根是死物!(西方哲学基本上是向外追逐的哲学,牟宗三指出此类哲学缺乏“智的直觉”,与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牟宗三称西方哲学为离教,意为不圆融,兹不详论)

马克思反感传统,要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开出的处方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实践,证明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虽然共产主义理想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从者会采用极端的手段(如极端的阶级斗争)呢?为什么会在实际中严重轻视生命的尊严呢?这与马克思们对人性的认识肤浅不无关系,对人性的认识肤浅与唯物论不无关系!

马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根据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换句话说,马克思指出的人类社会进程,到底科学不科学,马克思说是科学不算数,要让实际体现了才算,在马克思时代说“科学”这话,很“唯心”,很狂妄,经过近一个世纪实践,我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认为他设定的生产关系不科学,因为他设定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根据他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完全有理由选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现在无疑“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如美国)发展得更好!这里只就物(马克思说的生产力)而言,什么人权等问题还没说呢!

其实,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话是很浅薄荒谬的!略予解说:

马克思定义生产力时有这样的话:“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很“初级”地定义生产力,姑且说这就是生产力吧,单看这一句的话,生产力实际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无形无象的,属于心的范畴,心物虽然有别但毕竟不可分割,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物来体现,其主体是人,其他的包括“死”的物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对“活”一点的如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以及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都属于物的范畴,生产力不是那些物,但必须通过那些物来体现。(厘清概念后,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是错的!)实际上马克思并不认为生产力是属于心的范畴,因为马认为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其定义的生产力三要素虽然包括人,其实是只看到人的物性的一面,另外两要素更是死物,马克思之所以会这样矫乱,是因他对心物关系认识一塌糊涂。


因为马对生产力的定义本身就很矫乱,再按他的定义讨论“生产力”与“生成关系”的关系时就很没意思了。为了指出其肤浅,且顺其定义说下去罢。(注意,按马的三要素说法,马心中的生产力是具体的物)按照马克思的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实都属于物的范畴,“生产力”相对死些,“生产关系”相对活些,二者有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二者都是通过人心来起变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达和谐情况,决定于总体上人的本心的灿发程度。生产关系与人的主导作用距离更近,更“活”,故生产关系更值得强调,当然设定生产关系时须结合“生产力”。从浅的层面可以方便说,“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离真理更近些!

马克思将最没有生气的“生产力”作为决定因素,(另: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时,将科技、管理、信息等相对虚的价值排除在外,偏误十分明显,可惜现在大学生包括博士生都要学习他的这种“真理”,实在可叹!)这与他持唯物论有关,马克思否定人“绝对的善意”,实质上是否定人性本善,也与他的唯物论有关,这种认识,道德无根,进退无度,现实中颠倒悖乱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太多的概念混乱不堪,正本清源的工作,很繁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