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三论邓小平主政西南-搜狐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8:41

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三论邓小平主政西南

2004年08月17日05:1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重庆日报   1950年7月,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朋友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就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邓小平与刘伯承率军解放大西南,于同年12月8日进驻重庆,开始了他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主政西南的执政生涯。在重庆及西南地区刚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如何克服困难、建立和巩固西南各级人民政权,是摆在邓小平面前的重要课题。邓小平遵循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的指示精神,十分重视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对如何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历史经验。

  一、依靠工人阶级,支援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伟大的”

  西南解放后,国民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为巩固政权,建设西南,剿匪、征粮、反霸、土改以及工商业和农业的恢复等等工作都刻不容缓。面对重重困难,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干部数量不够、质量不高。那么,靠谁来支持建设西南、巩固政权呢?邓小平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阶级路线,十分重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建设。他告诫进军西南的干部,“不要以为我们几十万军队,一下子可以打倒一切,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光靠共产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强调,“我们如不建立无产阶级基础,要想从农业国进入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他特别注重加强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合,提出“工人阶级要支援农民阶级翻身”,“这两个阶级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就可能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西南、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重庆是西南的工业重镇,产业工人相对较多,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优越的阶级基础条件。但是,由于重庆过去是陪都,产业工人大多集中在国民党的兵工厂中。进军西南后,许多人包括我们一部分共产党员在内,怀疑重庆的工人阶级是不是能成为领导阶级。邓小平对此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这是轻视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他说,工人同志保护了工厂,又帮助我们接管工厂。接管以后,我们在很困难的情况中,工人同志勇敢地接受了降低工资的号召,发挥高度的劳动热情,做出了许多巨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感谢工人阶级。”他指出:“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不依靠工人就无法搞好工业生产,就不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他多次强调,工厂要搞好生产,要巩固人民政权,我们的口号是:“依靠工人阶级”。这样,纠正了一些人对重庆工人阶级的错误看法,也使“工人劳动热情和主人翁的感觉大为提高”。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长期在农村中活动,党员中百分之九十六是无产阶级以外的成分,特别是农民出身的党员比重大。我们党通过思想建设保证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执政以后,党大量吸收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成为了可能。因此,邓小平提出要在党员中“增加无产阶级的比重,在工人中要准备稳步的大量发展党员”。要求“把工人成分加到百分之十、二十以至三十,把西南的党做到比较合乎水准。”同时,通过加强工会工作,依靠工会来组织工人,关心工人,教育工人,特别是加强无产阶级的、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在工人中培养干部。这是当时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大举措,在管理城市、建设西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则是革命的主力军。执政以后,要巩固政权,建设国家,同样要依靠广大的农民阶级。这都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邓小平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是人民政府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基础,我们人民政府离开了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基础,只有死亡,不能巩固起来”。在农村进行剿匪征粮、减租退押、反霸及土改运动,他都强调必须依靠农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发展农民协会,举办训练班,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在农民中慎重地继续发展党员,把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干部,从而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农民是真正翻身了,农村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邓小平一直坚持的信念,也成为江泽民、胡锦涛等后继者的重要执政理念。在后来的岁月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情况下,邓小平在第二次复出后所想做的还是要依靠工人阶级恢复铁路、钢铁等工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他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肯定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江泽民指出:“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胡锦涛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支持,深化了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并推进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向全面小康之路迈进,使我们党继续长期执政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加强统战工作,团结更多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站住脚跟”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不但要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还必须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巩固政权,完成使命。对此,邓小平同样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分强调要加强统战工作来扩大群众基础,“因为我们有了朋友就可以站住脚跟。”

  但是,当时西南局党内却存在着统战工作上的关门主义思想,“认为做事情只要抓住工农就行了。”邓小平对这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指出:“工农确实是我们依靠的基本群众,但是,只做工农群众的工作解决不了全部问题。例如,处理公私关系不做私方的工作,处理劳资关系不做资方的工作,行吗?再如,在减租退押中,我们动员一些民主人士、开明士绅下乡(如去川北、川西等),往往僵局容易打破,任务容易完成。”他反复强调,“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是要贯彻到底的。”我们要少树敌人,团结朋友。“朋友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对于人民的朋友,我们的任务就是必须坚决地团结。”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指示,明确了当时搞好统一战线、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主要对象和范围。

  为了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分化敌人、团结朋友、巩固政权中的重大作用,邓小平根据党中央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重庆及西南地区工作的实际,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对进军西南后接收的十万国民党军官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其中一部分好的可以工作,或参加建设,一部分坏的,土改以后放他回去他也不能捣乱了。”二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促团结的原则。他指出,在现阶段,“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一脚踢开资产阶级的思想是错误的、危险的。”在劳资关系、公私关系上要认真地实行“两利”、“兼顾”的政策。三是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人民政权中的作用。邓小平告诫党员干部:在各级政府中“今后会有许多党外人士当部长、科长,如果有些党员同志当副职,一定要接受人家的领导。……即使党员是正职,党外人士是副职,也要遇事商量,真正做到党外人士有职有权”。四是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以“搞好团结,消除隔阂”为中心任务。他要求各级干部真正按照共同纲领去做,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争取少数民族特别是上层人士拥护共产党、支持人民政府。

  除了采取上述政策措施之外,邓小平还对执政条件下做好统战工作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他提出,在当时做好统战工作,巩固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他认为“这是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巩固统一战线的最好的形式。”因此,早在进军西南的路上,他就在与川东地区党的负责同志研究重庆市及川东工作时提出“市的和县的各界代表会议以早开为好。”正是在邓小平的重视下,于1950年1月23日至29日召开了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在重庆市的初步建立。

  正是很好地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充分调动了各界群众的积极性,到1951年底,重庆及西南的各项工作就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热烈地响应了人民政府的各种号召,贵州苗民缴纳公粮比汉人还踊跃,西康藏胞积极支援入藏部队,凉山彝族同胞自动捉拿土匪、特务近千人。广大人民包括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和各种宗教信仰者占城市百分之八十和乡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人口,都参加了抗美援朝这个伟大的爱国运动。物价保持稳定,工商业和农业有了显著的恢复和部分的发展,失业减少,城乡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邓小平总结说:“社会秩序空前安定,人民政权也更加巩固了。”

  三、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为党继续长期执政打牢基础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是长期执政50多年的党了。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我们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虽然不同,要完成的任务也不一样,但同样需要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关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继续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为我们党执好政、继续长期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像邓小平当年那样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民阶级也在分化、提高,不断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走向市场,走入城市,走进工厂,部分农民已经成为企业家、技术农民、农业工人等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现代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同样“光靠共产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重点要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这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要特别注意从生产、工作第一线人员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使党成为凝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要像邓小平当年那样加强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朋友,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要巩固自己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必须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正如江泽民指出,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大决定,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思想上建党,坚持党员标准和条件,就不会改变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只会使党的队伍人才荟萃,更加强大。

  今天,我们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把增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贯穿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让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探索出的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取得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出异彩!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执笔人:刘康、苟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