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关爱贫困大学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0:34
于建嵘:关爱贫困大学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http://view.QQ.com  2009年12月21日07:25   南方网  于建嵘  我要评论(2)

这几天有个新闻很轰动,就是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其实她虽然生活不易,但还没穷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在我看来,她的自杀更是因为自幼贫穷的持续压力,和她自己感慨的“知识难以改变命运”。贫穷却难以改变,这让她对人生失去了希望。所以我说,杨元元就不仅是一个贫寒学子,而是一个贫困大学生。这个女孩还是善良懦弱的,她选择了平静地自我了断,悄悄离开这个她不再留恋的世界。但不是所有相同处境的人都会这样。

贫穷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是财富。如果一辈子受穷,那无论如何并不是好事;假如永远看不到摆脱贫穷的希望,那这种贫困可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终身的桎梏,对社会来说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而如果社会下层往上流动的渠道被堵死,无出路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通常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代表着对既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反思和反叛。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浒中有秀才造反的王伦,现实中唐有考进士不第的黄巢,清有屡应科举不中的洪秀全。往近了说,清政府废除科举后,前途无望的下层知识分子很多成为新军中的中下级官员,而新军在清政府倒台中的作用不用多说。清朝末年也有很多海归,学成先进知识后,国内却没有用武之地,让很多人就此走上革命的道路。而共产党革命时代的核心也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对工农的底层动员,利用工农的力量来实现其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目标。

依据我个人的研究,现在贫困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已经比前10年20年要小得多。而未能就业或者工作非常不稳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社会不满群体的一类。现在很流行的、让人很心酸的那个词“蚁族”,就准确地揭示了这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状态。当然目前,他们大多还处在希望与忍受交杂并存的阶段,更多地还是对自己提出“努力”、“坚强”等等要求。但如果不论个人如何奋斗也摆脱不了现状,很难说他们不会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思考,进而对社会不满,向社会发泄。

在我的经历中,我的朋友卢德之创办的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就是关怀贫困大学生就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改变人生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这个项目经济资助、能力提升和创业支持相结合,是慈善精神的真正体现。今天许多人也许都不会在意就业的路费了。而事实上,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为就业去面试的几十元路费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我体会过一元钱难倒英雄汉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时给贫困生提供就业所需必要费用的重要。我特别赞成这样的资助。项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受助者提供就业培训、提供实习见习岗位等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这也是非常好的。在我看来,这种培训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信心的提升。

一份工作,就能帮一个贫困大学生从飘流状态暂时固定下来,使他打下成家立业的基础,最终减少了一份社会不安定因素。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寒学子,是对他们个人的关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希望爱心可以传递。这是一份社会责任,华民基金会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有更多先富起来的人跟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腾讯天津市网友 abc 41分钟前

题:杨元元是无辜的,她的不幸标志着个人奋斗开始进入普遍性失败。


杨元元是无辜的,她的不幸标志着个人奋斗开始进入普遍性失败。6岁失父,与母亲同甘共苦,互相支撑,还要带着弟弟,他们硬是读到了硕士和博士。从这方面讲,他们是成功的,社会应该给他们掌声。但是,至此,也此时此刻,继续奋斗之成功与否已经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了。各种利益集团占据着强势地位,已经开始子孙传袭外人不得介入的境地了,缺乏各种关系的弱势人群要么沉默,接受事实,亦步亦趋,逢迎跟上,要么……,要么……。不幸的是,杨元元被迫或是主动选择了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不幸。希望她在天国好起来,在此献给她一束花和鞠躬,也祭奠她,并献给他家里人慰问。

杨元元的事可以拍成大片,社会意义深远。现场的剧本,中国的电影大腕们都这份情怀和远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