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5:30
【文章编号】1003-1553(2004)10-0008-10
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
彭绍东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本文介绍了AECT研究与界定教育技术领域的新进展:“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论述了该新界定的基本内容、翻译过程、提出背景、界定原则、主要特征。得出了该新界定对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建设、专业改革与实践工作的一系列启示。
【关键词】AECT;教育技术;界定;进展;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2004年7月23日,在“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①,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的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Seels),在题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的报告中,首次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Commission on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中的新界定(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以下简称新界定②):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该新界定翻译成中文怎样表述?其内涵是什么?与众所周知的AECT 1994定义相比有何不同?其提出背景是什么?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工作特别正在展开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有何借鉴作用?该新界定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受到许多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论坛的研讨及其间举办的教育技术协会的会谈。现结合自己从事教育技术实践、学习与研究20年的体会及对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谈谈对新界定的解读。
一、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的基本内容与翻译过程
(一)新界定的中文表述与翻译过程
根据翻译的“信、雅、达”基本原则,并征求英语专家和同行的意见,我将该新界定的中文译文作如下表述: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该新界定表明:
1.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study)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ethical practice)。这里,“ethical practice”的翻译颇值得讨论。从字面上看,似乎可译为“伦理实践”、“道德实践”、“人性化的实践”、“规范的实践”等。究竟选用哪一个词合适呢?我认为,必须从新界定的内在涵义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从AECT的门户网站(http://www.aect.org)上,查到了大约在2001年修订的“美国AECT的道德准测”(About AECT: Code of Ethics)。其中提出了作为道德规范的25条准则,“旨在帮助个体的与团体的会员保持一种高的行业行为水准”。据此推断,不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必须遵守道德准则,所有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也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只有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教育技术实践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般师生运用教育技术只要符合道德规范即可,而作为AECT成员则必须遵从道德准则(Code of Ethics),显然,对后者的要求高些。
3.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facilitating learning)和“改善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由此看出,随着事业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为了学习”(for learning)扩展到进一步“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或强迫学习”(Facilitating rather than controlling or causing learning),扩展到学习之外的“绩效”的改善方面,扩展到对学校教育与企事业人员培训的双重考虑,扩展到教学效果、企业效益与教育投入(成本)等多因素的整体评价。
4.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Creating)、“使用”(using)、“管理”(managing)。与AECT 19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19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新界定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1)将1994定义中的“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两个范畴合为了一个范畴——“创造”。因为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越来越普遍的使用,简单的“设计”与“开发”已不能很好地表达教育技术的“先进性”,而“创造”是一种比“设计”、“开发”要求更高且具创新涵义的过程,“创造”更能表达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中“避免低水平重复”这一意愿。(2)将1994定义中的“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using)。因为在新界定的领域中,已经对所有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与行为提出了较高要求——“符合道德规范”,加上教育中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因而可进行这种简化。(3)将1994定义中的“管理”(management)与“评价”(evaluation)两个范畴简化为“管理”(managing)一个范畴。这里,新界定中的“managing”是动名词形式,包含管理的过程与状态双重含义,而1994定义中的“management”是名词形式,表达的只是事物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同时,按管理科学的解释,“管理”范畴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评价”这一子范畴。因为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是建立在准确、及时、经常性的“评价”基础之上的。
5.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不过,新界定中的“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表明是指“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这与19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
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表现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是适当的技术性过程与技术性资源;表现为技术实践的“符合道德规范”性、技术工具与方法运用的先进性、技术使用效果的高绩效性。
(二)关于新界定中一些述语的解释
AECT2004年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中,就一些关键述语(key terms)作了解释:
1.研究(Study):包括研究领域(domains)及探究(inquiry),强调新方法(new approaches)。
2.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Ethical Practices):用新的与传统的方式质疑实践(questioning practices)。
3.促进(Facilitating):起引导(guiding)而不是控制(controlling)或预先决定(predetermining)的作用。
4.学习(Learning):考虑认知的(cognitive)和建构(constructivist)的目标。
5.改善(Improving):引起能应用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改变。
6.绩效(Performance):能够应用新的潜能(ability to apply new capabilities)。
7.创造(Creating):重点是建立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s)。
8.使用(Using):选择、评价、推广。
9.管理(Managing):组织与评价人、信息、项目。
10.适当的(Appropriate):符合与适合预期目标。
11.技术的(Technological):基于科学或探究的知识应用(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12.过程(Processes):导致具体结果(specified result)的系列行为。
13.资源(Resources):指系统、具有专长的人(people with expertise)、材料与工具。
二、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的提出背景与界定原则
(一)提出背景
1.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更新与优化的需要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或一门科学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教育技术的名称、领域、范畴、特征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与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翻新。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影响较大的教育技术定义主要有:
(1)1963年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AECT的前身)的定义
在当时的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Department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主席芬恩(J. D. Finn)的建议下,由伊利(Ely D. P.)领导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首次发布了“视听传播”(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的官方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1963)
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s that branch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ssages which control the learning process.  It undertakes: (a) the study of the unique and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both pictorial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messages which may be employ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any reason; and (b) the structuring and systematizing of messages by men and instruments in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se undertaking include planning, production, selec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oth components and entire instructional systems.  Its practical goal is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very method and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s‘ full potential. (1963)
(2)1970年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的定义
该委员会(属于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在向总统和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教学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学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第二种定义不太为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它指出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具体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教学技术委员会,1970)
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an be defined in two ways. In its more familiar sense, it means the media born of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structional purposes alongside the teacher, textbook, and blackboard. The second and less familiar defini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goes beyond any particular medium or device. In this sens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a systematic way of designing, carrying out, and evaluating the total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erms of specific objectives based on research in human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resources to bring about more effective instruction.(1970)
(3)AECT1972年的定义
“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于1970年6月25日通过大会表决,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71年5月25日,AECT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级学术组织。在伊利的组织下,经AECT 100多位专家1年时间讨论,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表述》: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AECT,1972)。
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field involved in the facilitation of human learning through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full-range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rocesses. (1972)
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中,有对该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它包括但不局限于教学系统的开发、识别现有的资源、向学习者传送资源和管理这些过程及实施它们的人……
或许可以由三个相继产生的重要模式来最佳地揭示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特征的方法,这些模式在过去50年间已塑造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利用更广阔领域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和利用系统方法。”
(4)AECT1977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AECT,1977)
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mplex, integrated process involving people, procedures, ideas, devices, and organization, for analyzing problems and devising, implementing,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learning. (1977)
(5)AECT 1994年的定义
该定义是在AECT的主持下,通过众多专家长达5年的研讨而成。1994年发表在由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奇(Rita Richey)总结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1994)
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1994)
(6)AECT2004年的新界定
上面,已对该新界定的原文与译文作了介绍。
此外,1970年西尔伯(Silber)的定义、1971年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的定义在教育技术界也有一定影响:
“教学技术是用系统化的方式对教学系统组成部分(包括讯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开发(包括研究、设计、制作、评价、支持—供给和利用),以及对开发的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员)。其目的是解决教育问题。”(Silber,1970)
“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研究。”(Mac Kenzie and Eraut,1971)
从上述教育技术定义的40年演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已从基于传播理论和视听教学的“视听传播”改造为基于资源论、过程论、系统论、绩效论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领域已从媒体信息的“设计和使用”、“理论与实践”演进为“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为了学习”演进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这无一不影响与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更新、优化。
2.教育技术专业范围拓宽的需要
(1)专业核心技术从媒体技术拓展到资源技术、系统技术和绩效技术。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支持、促进教育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和条件。AECT新界定中的资源主要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技术”主要指教与学资源的创造、使用、管理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这里的“系统技术”,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整合技术。教育系统设计技术是指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安排,和创设各种能促进学习的教学系统中所采用的智能性技术。教学系统开发技术是指将教学系统设计所产生的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具体包括视听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系统开发的产品有视听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智能导师系统、集成化教学系统等。整合技术(Integrated Technology)原指把信息、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资源和有关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所采用的开发与传送技术。笔者认为,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整合技术”更多地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对各种物化与非物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绩效技术”这一概念有多种理解。《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张祖忻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既可用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也可用于学校教学绩效的提高,据此可将其分为企业绩效技术与学校绩效技术。
(2)教育技术的目标从“为了学习”拓展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
这种改变,彰显了教育技术中的“结果导向”理念:从强调学习的过程到强调学习与工作行为的结果;从强调学校中的知识、技能教学到强调企业中的人员培训、动机激励、工作帮助、环境优化、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已从学校教育拓展到企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大教育领域;从只看部分产出(教学效果)拓展为既看产出(教学效果、工作绩效),也看投入(成本分析),并寻求最佳的成本-效益比。
(3)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从学校拓展到企业。
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是一种产业。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创造、使用、管理需要教育企业及相关信息企业的支持、服务。这样,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企业与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和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多种因素(人员选择、任务、动机、环境、组织、培训等)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出提高企业绩效的有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需求的增加,绩效技术工作已成为一种新的岗位需求。由教学设计和程序教学发展起来的“绩效技术”,正好在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方面有可能满足这种需求。同时,随着教育技术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学校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已开始饱和,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必须向企业寻找就业门路。因此,AECT2004年新界定中对“绩效”的强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教育技术行业要求提高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的提高。
除社会政治要求、法律要求、公民道德要求、团队协作要求外,教育技术职业道德中特别强调对技术的正确认识、科学使用与责任意识。要求不得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从事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身有害的活动。
(2)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的提高。
除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教学系统的使用与管理能力外,教育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企业绩效改善能力也已被列为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3)专业知识素质要求的提高。
目前,大学专科乃至本科层次的专业学历在一些专业职位已满足不了要求。一些大学已开始采用4+1模式使学生取得双学士学位,有更多的学校向硕士、博士学位(或课程)的办学层次提升。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一方面,所有的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行为、活动、方案须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与教学模式也须作出相应调整。新界定中强调“研究”、“创新”、“道德规范”、“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满足了这些“要求”。
(二)界定原则
AECT 2004年教育技术新界定作为一种国家导向性(Nationally oriented)乃至国际倾向性(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的界定,其界定的过程与结果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
笔者认为,其界定原则可归纳为5个方面:
1.前提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的前提是:要明确概念内涵的边界(Boundaries);要指出概念的特征(Identity);要赢得大家的认同(Consensus);同时还要纳入到定义与术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Agendas)之中。
2.价值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应有助于我们:对外交流(Communicate externally);保护项目(Defend programs);保持共性(Maintain community);整合理论(Synthesize theory)。还应能为参与者与领导者、课程与科目、学术项目、资格认证与水平鉴定提供一种基准(a basis)。
3.表述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本身的表述要能:界定范畴(Classify domains);解释特征(Explain characteristics);验证思想(Test ideas);揭示关系(Show relationships)。
4.对象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的对象应该包括:概念(Concept)、活动(Movement)、领域(Field)、专业(Profession)。
5.过程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每一个新界定须:经过大家同意一致过后逐渐形成(Evolves from a consensus process);建立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Build on previous definition);能确立新的方向(Establishes new directions);有其产生依据(Generate arguments)。
三、AECT 2004年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与1963、1970、1972、1977、1994年定义的特征之比较
从上面列出的AECT(包括其前身)的6个官方性教育技术定义与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各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技术实践状况,都具有构建当时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时,其中后一个定义都是前一个定义的继承与发展。
下面,从概念名称、定义性质、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主要贡献、存在局限等10个维度,对这6个官方性教育技术定义与界定的主要特征作一比较。见表1。
表1  美国AECT的6个教育技术定义之比较
比较的维度
1963年定义
1970定义
概念名称
视听传播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教学技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定义性质
工作性定义
工作性定义
研究领域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
传播媒体,系统方法
主要研究对象
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
整个学与教的过程
研究内容
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分两个层次:表层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使用,深层是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
理论基础
传播学,视听心理学
传播学,系统科学,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工作目标
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更有效的教学
具体任务
对视听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等
通过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和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的综合运用,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特定目标
主要贡献
实现了由“经验之塔”理论的“手段观”向早期系统思想的“过程观”的转变,注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正式将系统方法纳入“教育技术”之中,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受到重视,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学科的基础。强调教育技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实现更有效的教学”),表明教育技术有一定的功能价值指向
存在局限
偏重于视听传播技术,尚没有教育技术的整体观;偏重于信息的“设计”、“使用”,尚没有系统过程的整合方法
受媒体观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较大;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表述不明确
表1(续)
比较的维度
1972年定义
1977定义
概念名称
教育技术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定义性质
领域性定义
过程性定义
研究领域
所有学习资源,系统化过程,个别化教学
复杂的、整合的过程,学习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主要研究对象
学习资源
过程系统,学习问题,技术因素(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
研究内容
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
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设计、实施、评价及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理论基础
教学资源论,系统方法,个性化学习理论
系统整合,教学设计,学习问题解决
工作目标
促进人类的学习
探求人类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具体任务
教学系统的开发,学习资源的鉴别、开发、组织、利用,并管理这些过程与人,促进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等
复杂过程与多种技术因素的分析、整合,人类学习所有方面问题的分析,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等
主要贡献
给出了AECT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个领域性定义。用“过程”和“促进人类学习”取代“控制”和“特定目标”,认为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
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存在局限
过于强调学习资源(特别是视听设备)。偏重于实践领域,对教育技术的理论领域重视不够
过于强调教育技术的过程性与复杂性。强调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研究范围太大。偏重于实际应用,对教育技术的理论领域仍重视不够
表1(再续)
比较的维度
1994年定义
2004年界定
概念名称
教学技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定义性质
学科规定性定义
学科规定性定义
研究领域
理论,实践
研究,实践
主要研究对象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研究内容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含认知理论、建构理论等),系统方法
创新理论,系统方法,人力资源开发,道德规范
工作目标
为了学习
促进学习,改善绩效
具体任务
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
教育技术理论创新研究,行业道德规范研究,绩效技术研究,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管理等
主要贡献
认为领域的性质不是“过程”而是“理论与实践”,反映了该领域正在走向成熟。将“手段”扩充为过程和资源,将“系统化”扩充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范畴,反映了教育技术正演变为一个学科领域和一种行业
使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首次将“创造”作为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了教育技术创新。从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特色与工作重点
存在局限
重视定义的可操作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这样的表述显得过于宽泛,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教育技术”与“教育”两个体系区别不明显
囿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行业背景,强调了新界定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四、几点启示
(一)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
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AECT1994年教育技术定义的基础上。随着AECT2004年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与界定的深入,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已开始进行新的调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教育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代表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领先水平,同时AECT对教育技术的新界定本身就力求具有一定的国际倾向性(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加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中确实遇到许多困惑与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笔者认为,要积极引进与消化AECT对教育技术的新界定,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新体系。
具体说来,有必要重点对下面四门专业学科进行改造:
1.教育技术学
笔者认为,构成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体系、原理与命题体系、范畴体系、逻辑体系、知识框架等都有必要作相应的改造。在改造中,要加强新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重视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新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等发展阶段。未来对这门核心学科进行改造的重点有四个:一是以“创新”为宗旨开展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二是开展基于网络的非线性交互式教学系统设计;三是开展基于企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绩效系统设计;四是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教学设计平台研究。
3.绩效技术
未来世界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的智力资源,最重要的技术是开发这种资源的绩效技术。在“绩效技术”学科与课程的构建中,要重视企业绩效与学校绩效的分析、员工培训、系统设计、项目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开发与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环境设计等内容的研究。要注重目标、动机、认知、行为、工效、组织、规划、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背景的建构。要求学生:掌握绩效技术中的一般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掌握非教学情景中的人类绩效干预策略与教学情景中的人类绩效干预策略;能开发与应用绩效支持系统(特别是EPSS);能实施变革并对变革进行管理;能以尽可能理想的方式,消除绩效差距。
4.教育技术创新
在“教育技术创新(或创造)”这一新的学科与课程里,要使学习者:了解“创新”与“创造”、“设计”与“开发”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策略与方法;掌握各种学习资源(媒体)的设计、开发、制作、革新方法与技巧;培养对各种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调控能力;培养对各种教学系统的诊断、预测、规划、优化能力;培养对新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实施、推广能力。
(二)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如下众多变革:
·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产品经济转变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
·高等教育转型: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人才市场转型:由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
·招生与就业转型:由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转变为非定向招生、宽口径培养、自主择业。
·学习基础转型: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专业知识的“零起点”转变为在中小学已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多年(3—9年)。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对专业的性质与特征、领域与方向、层次与设置、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课程与教材体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专业规范与评估等一系列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社会需求,立足专业创新,采取分层办学、分类培养模式,造就教育信息化与提高绩效所急需的大批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加强管理,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协调、高效、科学发展。
基于该指导思想和对AECT2004年教育技术新界定的理解,笔者建议,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作如下定位:
1.密切联系社会转型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以社会(包括学校与企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市场和行业规范为调控机制,增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活力。
2.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标准体系,避免专业发展的无序、无度与浪费。
3.采取分层办学、分类培养模式,避免专业层次不清、专业方向不明。
4.面向大教育,以促进学校教学和提高企业绩效为专业人才的两大就业(服务)领域。
5.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使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具有其他人才难以替代的素质特性。
6.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拓展专业方向,逐步提升专业层次。目前,重点要抓好七个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原理”、“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传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绩效技术”、“教育装备技术”)的培养方案研究与教材建设。
7.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按需设岗,对不能履行职责者应分流。
8.加强专业信息资源与环境建设。包括专业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与潜件建设。特别要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研究室、网上资源中心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
9.加强管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结构优化,规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为此,应建立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设置评审、专业质量监控机制。
(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实践
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对我国教育技术实践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实践领域重点要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1.针对新的实践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教育技术职业的岗位不仅包括学校教育技术专(兼)职人员,也包括教育技术资源开发、生产、营销、维护、管理企业(如教育电视台、教育音像出版社、教育网站、教育软件公司等企业的人员),还包括各类企业中的绩效技术人员(有其他称号:培训开发人员、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绩效开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员工教育工作者、教学系统专家等)。目前,要选择一些技术更新较快的大企业,重点开展绩效技术人员岗位素质要求与人员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便制订出科学、可行的绩效技术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方案。
2.制订并实施我国教育技术专业标准,加强面向教学人员的、面向学生的、面向管理人员的、面向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专业培训,加强教育技术专业任职资格的考核与认证工作。
3.制订并实施专业道德规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对技术的渴求与崇拜,和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单向思维,使得教育技术实践中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没有受到责罚与得到及时矫正,从而出现一些病态的教育技术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各级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及组织有必要制订并实施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对诸如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开设黑网吧、网上“灌水”炒作之类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与制裁。
在这一方面,美国AECT自成立之初就制订了行业道德准则,并且有处理行业道德问题的程序。30多年来,AECT的行业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ECT)负责每年对准则进行审查、调整和修改。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笔者对AECT在网上公布的目前正在实施的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翻译。
4.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创造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
其中,要进一步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是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数字化校园。要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6.树立教育技术的效益/成本观,重视对高成本的教育技术投入所产生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实践本身的绩效水平。
五、附:美国AECT的道德准则
序  言
本道德准则应该是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旨在帮助个体的与团体的会员保持一种高的行业行为水准。
行业道德委员会将对此中列出的及与特定的道德陈述有关的意见形成文字材料(包括解释的要点和含义的细节)。
对特别情况的意见,提交行业道德委员会。
道德规范的详述和澄清,可以在委员会答复会员提交的请求中产生。
第一部分,对个人的承诺
在对个人履行职责中,会员应该:
1.鼓励个人独自的学习追求,并提供方便之门,不受传播媒体和不同知识观点的制约。
2.保护个人获得各种不同观点材料的权利。
3.在任何合适的项目中,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4.管理行业事务,保护隐私,维护个人权益。
5.在评估与选择各种用于创造教育工作条件的材料、设备、家俱、车辆中的时候,遵循正确的行业程序。
6.采取理智的努力,保护个人免遭有害健康与安全的状况(包括由技术本身所引起的危害)。
7.通过技术在教育中的恰当应用,促进现行良好的行业实践。
8.在设计与选择任何教育项目或媒体中,努力避免那些渲染或强化性别的、民族的、种族的、宗教规条的内容。设法鼓励那些强调我们的社会作为多元文化社区具有多样性的教育项目和媒体的开发。
9.禁止那些被认为是歧视性的、骚扰性的、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或者攻击性的任何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在多样化的行业与社会中,会与增进每个人的正直感、权利、机会及价值观产生冲突。
第二部分,对社会的承诺
在对社会履行职责中,会员应该:
1.公正地代表个人所隶属的机构或组织,并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以区分个人的与机构的或组织的观点。
2.对有关教育的问题,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公众表达方式,准确而真诚地表述真相。
3.不使用机构的或协会的特权谋取私利。
4.不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有迹象表现出损害专业裁决,或提供偏袒与服务,或具有获得某种特别好处的小费、礼物、恩惠。
5.从事公正、合理并有利于行业的实践活动。
6.促进正面的和减少负面的教育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行业的承诺
在对行业履行职责中,会员应该:
1.根据行业的权利和职责,公正、合理地对待本行业的所有成员。积极推荐,为各种文化的、学术的不同观点在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提供机会。
2.不使用强制手段或许诺特别的优待以影响行业决定或同事。
3.避免对协会中个人会员资格的商业炒作。
4.持续改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赞助人和同事获得个人的专业成就。
5.坦诚地陈述个人职业资格、专业资历和同事的评价,包括对任何形式发表的他人的著作和思想给出恰当的出去。
6.通过恰当的途径经营行业事务。
7.对合格的职员委派指定的任务。合格的职员是指有恰当的训练、资历及在工作中有能力的那些人。
8.将版权法和对行业有影响的其他法律的相关条款和其解释告知用户,并鼓励用户遵守。
9.关注所有与行业有关的或影响行业的法律。将行业成员中非法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报告(毫不犹豫地)给AECT道德委员会。当协会有要求时,参与行业调查。
10.使用行业公认和行业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方针和程序来进行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当这些方针和程序用于保护人类参与者和其他动物免受伤害时。人和其他动物都不能被用于任何对他们的身体有侵害的活动。
尾注:
① “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马里、贝宁、新加坡、香港七个国家和地区的11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280名正式代表及列席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②值得特别指出的是:AECT对教育技术的界定在不断更新,本“新界定”有可能被再修订。参见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June 1, 2004),http://www.indiana.edu/~molpage/ Meanings%20of%20ET_4.0.pdf。故此,本文中不称“新定义”而改称“新界定”。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尹俊华、庄榕霞,《简评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第7期。
4.AECT Definitions of the IT Field,http://www.ittheory.com/define.htm
5.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June 1, 2004),http://www.indiana.edu/~molpage/ Meanings%20of%20ET_4.0.pdf。
6."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Commission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 http://webtech.pioneer.resa.k12.ga.us/ ebaldwin/ITdefine.htm。
7.[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张杰夫主译,《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8.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7期。
9.About AECT: Code of Ethics,http://www.aect.org/About/Ethics.htm
《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后记
彭绍东
1.《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一文的修订,得到了德高望重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南国农教授和黄荣怀教授、黎加厚教授等的热情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2.该文完稿于2004年8月23日,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3.关于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的关系问题,正引起一些新的学术讨论。
4.该文的一些内容,我曾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主办的《教育技术》通讯员培训班(2004年8月11日)、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举办的教育软件开发培训班(2004年8月18日)、北京师大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2004年10月16日)和湖南师大《教育技术学原理》硕士生课程上进行了讲解。
5.关于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June 1, 2004):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的含义》),我和我的学生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对译文进行了校正。
6.有人说,这不是AECT2004定义,而是AECT2005定义或AECT2006定义。我个人认为,“这”好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走出狭隘心理,及时借鉴世界各国好的思想并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所用。同时,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June 1, 2004)在2004年已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公布。至于最后的修订本究竟择于何时隆重推出,我看在未成为历史之前,任何人都难以断言。更何况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包括对“教育技术”含义的界定),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也永远无止境!值得强调的是,《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一文中,已对此作了一些特别说明。
7.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ichael Molenda等专家领导的项目小组具体负责起草《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MM4.0》。其未来的工作值得大家关注。
作者简介:
彭绍东,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2004级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5)
E-mail:pengshd@163.com,   pengsd@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