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3:16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7月09日 14:22  共有6条点评
官方高校就业率统计口径模糊,数据整体偏高;单纯的就业率考核机制不合理之处甚多
第1页:第2页:第3页:
【《财经网》北京专稿/实习记者 兰方 张艳玲】舆论普遍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但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却显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这个结果与民间调研机构的数据大相径庭。
 高校生就业率统计口径存在争议
相关新闻:中介机构称2009届本科生签约率仅40%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值下降610万高校毕业生去向何处
相关专题:大学生就业难题
 
教育部7月8日对媒体称,截至7月1日,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比去年同期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但民间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下称麦可思)于2009年7月1日发布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33%。
麦可思是由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市场和劳动经济学的专家共同创建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其上述报告调查数据截至6月25日,共收回17408份有效答卷。
就业率统计口径模糊
据了解,统计数据间的差异,基于其统计口径不一致。
麦可思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告诉《财经》记者,麦可思方面所采用的就业率统计口径,排斥了读研、留学及入伍人群;其分子为实际就业人数,需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包括实际工作和自主创业。
而教育部所统计的就业率,其“就业”有七种形式,主要包括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升学出国,以及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财经》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当前官方就业率统计之中,凡是参加见习的大学生都被纳入就业范畴,不少高校已将“毕业离校后短期(三个月以上)就业见习证明”作为就业统计时的证明文件。
“实习能算就业吗?”中国就业促进会副秘书长杨征对《财经》记者说,见习中的大学生工作是极其不稳定的。这样的就业率统计不能体现出学生就业的质量。
《财经》记者在北京某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高校就业情况统计表上看到,在教育部门明确的就业率统计项目后,还有“有意向”与“无意向”两大项。“有意向”项下统计了进入用人单位面试等待复试的人数、已有初步工作意向尚未签订合同等人数;“无意向”项下则包括“正在择业中”、“不就业拟继续升学”,“不就业拟继续申请出国”。
“也就是说,除了完全的啃老族,只要知道你准备干什么,都进入到了就业落实率里。”该校一位辅导员说。《财经》记者看到,在就业率项下仅82%的数字,到了“就业落实率”一栏,已赫然上升到94%。
针对该校2008年近95%的就业率,该辅导员表示,据他了解到的数字,最多不过60%。“最后就是复印就业协议、用人证明。去年,一份协议复印了三四份,一起交上去。上面关心的就是一个数字,也没有人仔细查。”
河北省人事厅大学生就业处巡视员罗晓川告诉《财经》记者,就他观察,“就业率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学校架起来,这些年没有哪个学校的就业率是下降的。”
浙江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的鲍人滨对《财经》记者说,他们内部对于就业率这个数据是不太看重的,因为数据有失真的可能。但同时,就业率这个数据又必不可少,因为不论是上级政府部门还是社会,都需要一个能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数据,“夹在中间,我们很为难。”
就业率考核机制存弊端
不少学者指出,当前的就业率由各高校自行上报,作为利益直接相关者,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从相关制度的设计上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该高校意义重大。据统计,高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的利益指标多达18项,首当其冲的是招生指标,此外还有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
“学校要招生,必须有高的就业率、影响力。”河北科技大学大学就业指导主任李景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主要靠收学费运营的学校,如果断了生源,就等于没有了收入来源。所以这几年没有听说有停招的。”
另一方面,就业率统计时点的差异,也会造成数据的误差。浙江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鲍人滨向《财经》记者指出,政府于每年9月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在大学生毕业一年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匆匆达成的协议容易造假,初次就业以后岗位不稳定,数据不具有可参考价值。”
即使不考虑就业率数据的准确性,对就业情况进行单纯的就业率考核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麦可思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表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是就业率这样一个指标就可以反映的。对于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就业质量等诸多问题,相关部门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教育专家杨东平进一步指出,当前的考核机制,事实上是将就业考核前移,这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学生最后半年的学业处于荒废状态。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则形容现在的大学是三年制,因为大学第四年,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
应完善第三方评估
如何建立一个合理、客观的就业评价体系,麦可思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提到了美国的经验。
 
 
2003年,美国20余所高校第一次启动了大学生就业调查,其目是通过对学生毕业半年后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这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则通过反馈的信息来改进大学的教学方式、专业的结构设置及课程设置。
据了解,美国有关社会机构每年都要按国立和私立两种类型,对美国大专院校进行评估,以此得出当年的大学排行榜。评估中,毕业生就业率是一大重要指标,但它细化为三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指标。
王伯庆表示,就中国当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制度来看,单纯依靠行政力量难以达到目标。而由第三方机构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做出科学评估,能向公众和决策层提供相对独立的信息。
但民间机构的可信度以及权威性依旧有待提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表示,民间机构做的东西不见得全是好的。但是他希望同样的课题,既有民间机构在做,还有政府机构在做。“如果有竞争性,会对高层的决策产生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该部门强调就业率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就业评价体系,将是他们进一步完善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