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信息化变则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6:23
■ 本报记者 何源 杨霞清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华南,在信息化进程中同样不乏变革的勇气和智慧。在推行电子政务方面,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瓦解看似不可能超越的“条条分割”格局;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早已谙熟信息化之道的珠三角企业更是以务实稳健的作风,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拓展延伸着信息化的新疆域。电子政务:以基层为镜“基层是一面镜子,电子政务的问题到末端就能透彻地反映出来。”2000年,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唐望生到社区考察时,发现在一个小小的街道办,竟然有6个部门推行9个软件。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互相封闭、不联不通的“条条分割”让基层饱受其苦。“电子政务是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还是多个主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一样就决定了电子政务的思路不一样。我认为,方便百姓是电子政务的根本动力。这么多年来,广州市电子政务的思路就是要把电子政务办到基层去。”唐望生说。2002年,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每周一都要召集下面10个社区居委会的主任开会,布置来自区、市各个部门的任务,多为调查业务部门的数据。有时,一个星期下达的任务竟然多达28个。除了日常工作外,居委会每周还承担这类繁重的调查任务。正是在那年,光塔街开始在越秀区的统一规划下,实施由市信息办统一开发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及社区管理软件。现在,如果光塔街要了解“70岁以上户籍人口数”,只要运行基本人口数据库,不到1分钟就统计出来了,而在以前,需要一页一页地翻户册,起码需要几天的时间。从底层激发的信息化力量让广州市的电子政务鲜活起来,“条块结合”的实践也将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理念深深植入到电子政务中。政府部门资源整合成为了广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近年来推行电子政务的基调。变化,自下而上2001年,为了明晰越秀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负责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局进行了半年的调研。结果发现,越秀区28个部门就有58套系统,部门间系统不能共享,就连部门内部的系统都不能完全共享。对数据共享最迫切的需求在基层,然而数据共享障碍重重?唐望生认为,一是传统的体制造成了业务部门“条条分割”,二是“条条独立”,“条条”内部系统也独立,有的部门内部运行多套系统,系统之间的数据都对不起来。而要实现“条条互通”,并不是越秀区、也不是信息办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的事。自上而下不行,就自下而上。2000年7月,信息办着手开发“条块结合”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以及基于该平台的社区管理软件。2001年,系统在越秀区开始试运行。“电子政务一定要从基层开始起步。”唐望生说。为基层减负,首先要把居委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条块结合”的基本想法是: 在区设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各部门纵向数据接入此平台,条块数据共享。以越秀区为例,在全区22条街道建立人口公共数据库,向上为部门服务; 向下通过区、街、居委会三级网络,为街道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人口数据库,数据从哪里来?在条条分割的情况下,依靠各部门开放基础数据显然不现实。各个街道办和居委会纷纷自力更生,由街道办自己统一数据上报区数据中心。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十分艰难。当时,多数街道办采取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主的方法,但是北京街道办事处却认为数据时隔太久,准确度不高,干脆自己来做。2002年,北京街道办对人口信息做了28个项目定义,由街道下发给各个居委会按照这28项定义进行人口数据摸查。这项艰苦的工作耗时两个月,一共收集上来近4万人口的数据。数据入库后再打印出来,由各个居委会重新校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想得很清楚,居委会与百姓贴得最近,这是数据采集的天然优势,与其骑着单车到各个部门要数据,不如自己来一次彻底调查。数据采集后,如何不断更新以保证数据的“新鲜”?2003年,北京街道办制定了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要求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在办理业务同时更新数据,更新的数据直接上报到区数据中心。近日,记者在北京街道办采访时,看见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墙上仍然高高挂着《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记者了解到,当初采集数据时,每天都会更新三四千条更新数据,现在人口数据库渐渐稳定,每天的更新仍然在一百条左右。以服务主导应用以前每个居委会都有一本厚厚的手工户册,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社区的人口信息,经过多年的修改,户册也只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能看懂。数据库建立了,软件安装了,基层信息化就要实实在在地用起来。然而,由于部分工作人员意识转变不过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居委会仍然抱着那本厚厚的户册。2004年底,光塔街道办事处从回龙里居委会开刀,强行收回手工户册,全部应用电子户册进行日常工作。“被迫”信息化的老大妈们发现,统计社区18岁以上的公民资料为人大选举做选民调查,在电脑里只要几分钟就都找出来了。尝到甜头后,居委会很快适应了电子户册,街道办顺水推舟,2005年上半年,其余9个社区居委会也全部采用电子户册。数据平台把居委会解放了出来,居委会和街道办又把目光放在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首先是改变街道服务中心,在全国风行了多年的行政服务大厅只是在物理上把各个部门的办事点集中在了一起,二三十个办事员的背后仍然是条条分割的系统。街道办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把能开放的部门系统整合到一起,六榕街道办事处变二十多个服务窗口为两个窗口,市民可以实现在一个窗口办理多项业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烦问题。光塔街现有60岁以上老人9530人,占总人口的30%,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为此,光塔街针对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老人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网络与辖区内的区红十字会医院共享老人健康档案,并推出了以“关爱生命、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健康绿卡制度。街道对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光塔老人健康绿卡》,老年人持绿卡可以享受医院提供的多项特殊服务,如免费体检、健康状态动态监测、住院—托老—临终服务、健康教育讲座等。老人在医院看一次病、做一次体检,数据信息就会更改一次,更新的数据及时传到街道,而街道对老人的每一次更新调查数据也会及时传到医院。在这个整合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医院的立体化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下,光塔街的老年人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现在,这个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街道办准备逐渐向少年儿童、残疾人群体扩充,进而辐射社区的所有居民。越秀区社区信息化为基层有声有色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它改变了几十年来基层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最直接的受益者不仅是基层工作人员,还有广大的百姓。从2000年到现在,社区信息化的经费(主要用于电子政务社区系统的开发及推广)不过600多万元,来自最底层的活力却让广州市电子政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辐射农村广州市如火如荼的社区信息化也辐射到了村镇。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沙湾镇位于广州番禺区西南部,是著名的兰花之乡。沙湾镇沙东村村委会位于一个古老的祠堂内,每个月,村委会都会向村民公布当月村里开支的详细情况,同时通过番禺区农村财务监控系统直接向区里报送。村委会的会计每个月月底通过财务监控系统直接把账表传送给区里。而区里的农业局,通过区数据中心,实时监控各个村的账表,如有异常波动的账号,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沙东村应用的这套系统是由番禺区信息中心开发的,为的是管好农民资产。这件事源于几年前区里突发的一件事,某村村委会干部挪用了一笔征地拆迁款去融资,结果公司清盘,投进去的钱收不回来,农民上访讨公道。这件事给区里很大的震动,虽然区政府不直接干涉农村的开支,却负有监管责任。如果能早三个月知道这件事,政府也能把钱追讨回一大半。以往,每月村委会只是向村民公布开支,如何能让政府也实时掌握好农村的开支,监管每一笔资产呢?番禺区为此专门开发了农村财务监控系统,实行会计委派制,由镇政府派会计入驻村里,每月通过系统将该村财务报表直接上报区里,省去由村到镇再到区的环节。区农业局成立专门科室负责农村财务监管,一旦系统发出预警就会立即通知村里,并实时追踪该笔资金的流向。将电子政务延伸到基层、涉农信息进基层、提高基层信息应用能力是“信息沙湾”的三大内容,除了农村财务监控分析系统,沙湾镇还通过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等将区里的应用系统延伸到基层,把电子政务渗透到村和社区; 在涉农信息进农村方面,沙湾镇建立了“沙湾之窗”网站,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整合区农业信息网,把涉农信息送到基层。镇里的兰花协会、花卉协会都有自己的网页,通过电子商务推介产品; 在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上,除了98%以上的乡镇干部都接受过电脑培训,镇里还对农业大户、村民进行培训,三年培训人数达到1000多人。“十一五”期间,沙湾镇将向“数字沙湾”继续迈进。而这些应用系统之所以能成功渗透到每一个村,是得益于广州市基于 “共享”意识的电子政务架构。2005年年底,区公共光纤专网基本铺设到每一个村,公共光纤专网是番禺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数据中心。与社区信息化依靠居委会采集数据不同,区的数据中心建设采用了另外一种思路: 由于番禺区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较好,基本数据的采集多来源于各部门,当各部门的系统下到基层时,统一在一个数据库内,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数据资源库。在数据平台上,各部门的数据再相互比对,数据更新也主要依靠部门业务更新而带来的数据更新。“尽管现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仍是自己单独建,但是它们都要统一到区里的数据平台上来。”番禺区信息中心网络管理科副科长徐立明说。“条条系统”的数据,需要备份到数据中心,最起码也要在服务器间备份。现在,区里原则上要求各部门能不自建机房就不建,不设立服务器,统一共享区数据中心的数据。这种做法不仅节省了电子政务投资成本,还将资源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概念贯彻到每一个部门。在数据共享的共同理念下,区、镇、村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区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镇主要应用系统。信息化也逐渐渗透到村,沙湾镇便是其中的代表。沙湾镇是番禺区经济较好的乡镇,2005年,实现社会总产出101.9亿元,税收4.1亿元。2003年7月,沙湾镇成立镇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出任组长,这也是全区首个镇级信息中心。瓦解“条条分割”从需求最迫切、“条条分割”阻力最小的地方做起,自下而上的信息化力量深深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思路,“条块结合”的实践开始瓦解“条条分割”格局。以前,越秀区计生局需要新婚育龄妇女数据,只能是由计生局工作人员到民政局手抄当月婚姻登记情况,再分发到街道和居委会,由居委会干部上门核实,抄录详细信息,再录入电脑建立育龄妇女档案。区数据中心接入社区平台后,民政局的最新婚姻登记情况每天两次共享给计生局和街道,并使用公共人口数据库,在电脑上完成基本资料的核查和育龄妇女基础内容的自动生成,“条条共享”使区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越秀区“条条共享”的基本经验是,先从业务最相近的部门做起,现在计生局、民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的系统已经形成密切配合。然而、公安局、工商局这些数据大户还是没能实现“条块结合”,经历了6年的实践,为什么不能实现所有部门的数据共享,仍是区和街道的最大困惑。“条条到了最后,其服务的对象都是一样的,都是老百姓,都是街道服务的对象,只是业务部门不同,对象的属性不同而已。”一位社区负责人如是说。继越秀区和东山区合并后,面对全区22条街道和283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越秀区提出了“实现五个100%”: 社区网络建设达到100%; 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率达到100%; 关键业务数据共享率达到100%; 社区系统推广应用达到100%; 工作人员信息化使用率达到100%。尽管6年的共享之路充满了艰辛,广州市还是将这条路坚持走了下来。可喜的是,“条块结合”的理念已经深入全市电子政务理念。2006年开始实施的涉及公安、发改委、建委、交委等13个部门、全市12个区县的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就是广州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条块结合”。这个牵动全市四分之一职能部门,覆盖所有区县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是广州市为打造“平安广州”而建立的,计划用两年时间,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完成全市所有道路、街道、公共场所、要害部门、公共交通系统、案件多发地段、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居民小区等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改造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形成基本覆盖全社会治安防范区域的全天候监控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预计在全市新装16万个摄像头,改造9万个。“视频监控系统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整合资源的角度,从大系统去考虑,着眼于全局性、整体性建设。”广州市信息办主任谢学宁说,系统建设坚持四个统一: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招标。视频监控传输网络平台由公安视频专网和城市视频网组成,公安视频专网由公安直接掌控使用,负责接入需要由公安机关直接掌控的重要部位视频信息; 城市视频网主要接入不必直接接入公安视频专网的其他城市管理视频监控信息。公安视频专网和城市视频网通过安全隔离措施实现安全互联和信息共享。公安视频专网实现市公安局、区分局派出所三级联网,城市视频网则实现市、区、街三级联网,并按权限与公安视频专网互联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监控指挥中心。谢学宁介绍,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和摄像头的布点设计,并在一些重点区域使用。荔湾区站前街是广州市商贸繁华地区之一,有“金三角”的美誉,也因为刑事案件多发得名“黑三角”。2004年至2005年,站前街建立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今年第一季度仅发案一宗,比去年下降了86%。到2008年,经历了三期建设的视频监控系统将实现视频图像资源与电子地图、自然人和法人数据库的整合与共享,全面实现视频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应用。在“条块结合”的理念下,电子眼将使广州市目光更加明亮,在实现“平安广州”的同时,电子政务向部门资源共享的发展将更加深刻。“以跨部门的重点应用系统推进资源共享,这是广东省的思路。”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电子政务处处长神志雄说,资源共享不是逼着大家交数据,而是自己在获取别人信息的时候也需要贡献自己的信息。2005年11月,全省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开通,该系统将省交通厅、各市交管局、公安局等部门和17家保险公司纳入进来,通过信息交换实现对车辆违章、交纳保险以及车辆运营的管理,通过内部信息交换,该系统拥有全省13000多辆车的信息,数据多达5000多万条。在此次系统推进上,神志雄看到,长期以来的部门建设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变得特别困难,几个部门围绕着交通安全信息共享谈了好几年了都谈不下来。这时候,特别需要协调者,信产厅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以一个中立的角色去平衡各部门的数据交换,当信产厅以协调者角色进入的时候,这个项目不到半年就谈下来了。”神志雄说。在《广东省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中,资源共享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被列入其中: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电子政务将围绕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更大成效。到2010年,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建成省数据中心,省级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和共享。链接:广州数字化大都市构想《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明确: 到2010年,城市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数字化大都市”基本建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具体目标是: 促进“一个转型”——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两个水平”——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库,显著提升网络普遍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三个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市民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形成“四个体系”——基本形成电子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传播体系、知识密集型产业体系、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预期目标是: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90%;数字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的覆盖率和应用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国家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农村,政府审批业务和公共服务的上网率达90%;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市民交易的主要方式,年交易量达到2250亿元;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30%以上的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所有社区和大部分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城镇家庭上网率达到80%,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45台/百户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年均增长20%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企业信息化:延伸新领地从2002年本报三位记者“走遍珠三角”的信息化采访,到2005年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珠三角不平衡”的报道,这已经是本报记者对华南地区信息化的第三次探访。对于这片经济热土来说,信息化早已经深入到企业的骨髓。这片土地固有的务实作风依然引导着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竞争层次的提升,也促使企业将信息化疆域从传统的财务环节扩展到生产、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珠啤: 整体实施ERP不像很多企业先把财务上了之后再慢慢上生产等环节,珠江啤酒的ERP是整体实施的。“如果分步实施地上,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到后来面临着集成、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我们就一口气全上了。”珠江啤酒信息中心副主任林燕接受采访时说。林燕1994年加入珠江啤酒,见证和参与了珠江啤酒的信息化历程。在人们的观念里,新系统的上线与业务流程重组连在一起。但林燕总结说,珠啤信息化的思想是打破了部门流程化思想。“部门不用去拆、也不用加。原有的部门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依然归你做。很多人怕下岗,这种观点也不对。信息化过程是把员工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了。”广州珠江啤酒公司是我国三大啤酒厂之一,具备年产啤酒50万吨的能力。在1999年,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纷纷走出各自的盘踞的地域,开始短兵相接地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珠江啤酒的利润不断的往下掉,1997年到1998年仅仅一年,企业利润从9000万元锐减到3500万元。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珠江啤酒的高层动了用软件来规范管理的心思。1999年8月,珠江啤酒和Oracle正式签约,实施国内首个基于OPM的ERP项目。包括珠江啤酒原有的电算化在内,一共上了16个模块,包括财务(总账、应收、应付、资产、现金)、库存、采购、生产、质量和工艺配方等等。2002年11月26日,第1期投资1000万元的16个模块上线。林燕承认整体的信息化实施很辛苦,“流泪,流汗,就差流血了”。并且这个系统需要不断的完善。2004年4月1日,第2期投资200多万元的ERP系统升级优化完成。目前珠啤正在做人力资源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和ERP的集成,正在启动OA系统。珠啤下属企业有10家,分布在广州和东莞,因为模式都差不多,所以也都逐已经实施完毕。珠啤在信息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初期各个业务部发生争执的情况。“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出现意见分歧时拍桌子的都有。”林燕说。像其他企业实施信息化一样,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有赖于企业第一把手的支持。“一把手用多少精力关注信息化,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珠江啤酒组成了两层的信息化管理项目小组。第一层是决策委员会,由厂长兼任,常务副总直接抓; 第二层即是项目组,由三部分人组成,信息中心人员、顾问实施团队、所有的业务部门主管业务人员。这样的组合确保整个项目的积极的推进。信息化给珠江啤酒带来的效益很快显现出来。林燕介绍说,在采购环节,原先给对市场的需求和产能都比较模糊,对供应商供货也比较混乱。系统上了之后,帮助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供货商进来的产品的要求,第一在数量上、质量上、到货时间上都规定得清清楚楚。ERP系统也让信息的滞后成为历史,原先珠啤财务、销售、仓库等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做一次数据的统计,每个部门就报一次数据,数据统计非常慢。系统上了之后,可以随时查到任何时间点资金、成品货、销售额等的数据。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型的企业,排产是非常重要的。原先主要是打电话,需要什么就往仓库那边打电话,有的时候送过来的东西会出现错误。系统上了之后,规范多了。目前珠江啤酒调度有两个班,每个班长上班的第一件事情是打开电脑,如果要生产的话,就启动生产资料的申请,库存那边的人很快得到信息,并进行领料分析。资料送到哪里也系统里也一目了然。信息的传递非常准确。目前,珠江啤酒的销售额有30多亿元。关于信息化的效益,林燕曾经给记者说过这样的一个数字。以2003年为例,酒损率从1998年的7.94%下降到2003年的4.05%,节约3462万元; 管理费减少5572万元; 一次性装卸节约678万元; 能耗节约570万元; 应收款降低可节约资金占用利息503万元。隔朗五金: 二次开发保障生产管理隔朗五金是广东成千上万个民营企业中的一份子,坐落于广东江门雅瑶镇隔朗村。记者去年3月到隔朗五金采访时,隔朗五金开始信息化已经做了三年。今年8月,当记者再度采访时,发现隔朗五金又进了一步,针对原来的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同很多乡镇企业一样,隔朗五金是从一个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凭借靠近香港的便利通道,为国外加工圣诞玩具,是按订单生产的玩具加工企业。到2002年时,隔朗五金发展到1000多人员工,面对着“发工资”的缓慢和“排产”的模糊等一大堆的糊涂账,隔朗五金经过比较,与国内某知名软件企业签订了上线财务等模块的合同。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隔朗五金负责信息化的副总经理郭春发发现,软件系统并不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负荷”的问题。“比如说,可能同时我们会接到很多客户的订单,但因为对生产负荷没有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这个单子是否能够按照客户的时间点交货并不确定。这些单子该不该接?” 郭春发说,正是这个需要,他希望能把软件当中原先没有的生产制造模块加强。经过比较,考虑到与原先软件的兼容性,最后,隔朗五金选择了与原厂商再度合作,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把生产制造这块加上去。“这是我比较困惑和不满意的地方。生产制造本来是普遍的流程,但是这家软件公司卖给我们的软件中并没有这个模块,只能靠二次开发来弥补。”但郭春发也承认,在早期信息化过程中,他也没有意识到生产制造这方面的紧迫性,直到最近一年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恶劣。最近一年来,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发严格。 “如果货期延迟,就会扣掉整个货款的5%; 如果延迟10天,就扣掉10%,15天是15%。”郭春发说。我国的加工企业处于生产链的下游,利润率一般在3%以下。如果在时间和质量上出差错,很有可能造成赔本生意。苛刻的市场环境逼着隔朗五金严格控制生产日期和质量,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去年隔朗五金年产值7000多万元,工艺品有5000多个型号,仅工艺流程就有: 弯扎、切割、喷塑、镀锌、包装、运输等。如果缺少对每道工序负荷的有效分析,很容易造成某道工序工人空等,而有一些工序人员忙不过来,不利于有效安排人员。比如做某项产品、某道工序需要多少物料,需要多少人员,一天能做多少,要按时交货需要怎么排产,本应该精确到定时定量,但往往做不到。但今年上半年上的系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另外,对物料的更为精确的管理也提上了日程。在二次开发之前,隔朗五金只是对一些大的物料(比如钢铁等)做了精确的管理,使得贵重物料的浪费大大减少。今年,隔朗五金对一些小物料(比如喷锡)等物料在系统里明确规定了用量,如果浪费则罚,节约并且确保产品质量则进行奖励。郭春发说,仅此一项,到7月份为止,在物料方面节省了30多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隔朗五金每年的利润只不过是几百万元的规模。相比于大企业,隔朗五金的信息化之路是更为“实际”和“看短期”。一般是企业发展需要到某方面的应用,再决定去上哪些系统。激烈的生存环境容不得他们一掷千金去做一个超前于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计算机世界报 2006年09月11日 第35期 B7、B8、B9)